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1000多年来,唐代诗人陆龟蒙这首《秘色越器》七绝引起后世无尽遐想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风华。秘色瓷无疑是晚唐时期当之无愧的时代名片。
秘色瓷之“秘”,首先在于色彩。纯正青色加之莹润釉面,使得秘色瓷有着如冰如玉的视觉之美,由于釉料配方保密、专供皇室和王室烧制,秘色瓷也由此得名。
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分析认为,碗,越州上,鼎州、婺州次……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
吴越文化博物馆藏有三件镇馆之宝——秘色瓷褐彩云纹熏炉、秘色瓷褐彩云纹盖罂和秘色瓷褐彩云纹油灯,均为国宝级越窑青瓷。其中,出土于吴越国王钱镠之母水丘氏墓的秘色瓷褐彩云纹熏炉,通高66厘米,集镂空、釉下褐彩、阴刻等工艺于一体,器身饰荷莲与云纹,釉色青翠莹润,其工艺之精湛、图案之精美、气势之宏大,堪称“唐代越窑青瓷工艺的巅峰之作”,被列为国家禁止出境展览文物。
吴越文化博物馆展陈的上百件秘色瓷珍品,组成国内最大规模的秘色瓷文物方阵,其数量之众多、规格之高级、脉络之清晰,几乎可以串成一部吴越往事史。
馆中的秘色瓷花瓣口海棠杯和海棠盘,造型独特,气韵生动,迄今在世界范围内别无他例。
秘色瓷皮囊壶,造型来自北方游牧民族饮水器,可以说是吴越国与辽(契丹)文化交流的实证。
承唐启宋的吴越国,是杭州发展史上的关键一段。正是在吴越国时期,杭州城形成了“腰鼓城”和“三面湖山一面城”的基本格局,因为政治稳定,重视农商,一跃成为东南地区的重要城市。
南宋学者王明清在《玉照新志》中评价说:“杭州在唐,繁雄不及姑苏、会稽二郡,因钱氏建国始盛。”
一脉风华,转眼越千年。
吴越文化博物馆以“吴越千秋——五代十国时期的东南乐土”为主题,分为“百年有待——吴越国历史揽胜”和“一脉风华——吴越国文物观止”两大展区,透过350件(套)文物(含150件一级文物,其中75%为首次展出)全面呈现吴越国保境安民、纳土归宋的历史贡献,以及在手工艺、海洋贸易、佛教文化等方面的辉煌成就。
第一部分“百年有待——吴越国历史揽胜”,全景式呈现吴越国保境安民、造福东南的民本思想和文化特质,突出吴越国善事中国、纳土归宋的政治智慧和使命担当。
第二部分“一脉风华——吴越国文物观止”,以精品文物的组合展示、重点呈现,阐释吴越国时期繁盛的城市建设、发达的手工艺、灿烂的海洋贸易文明以及泽被后世的文化传承。
1000多年前的晚唐末年,正值离乱之秋。
钱塘江畔,临安青年钱镠弃商从戎,历经30多年戎马生涯,在公元907年初步平定两浙,建吴越国。由此,吴越国历经三世五王,全盛时范围包括今浙江全境、上海大部、江苏东南部和福建东北部,在五代乱世中,于江南开辟了一块保境安民的清明之地。
晚唐五代时期的吴越国杭州经济繁荣,佛教鼎盛。如今杭州城里的寺庙、壁画和佛塔等宗教建筑,很多都是那个时代兴建或重修的,临安出土丰富的文物资料呈现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盛况。与五代十国时期其他几个国家相比,吴越国遗迹遗物的丰富性、完整性和珍贵性都是首屈一指的。
吴越国创造的历史经验值得我们总结与借鉴,
对于当今世界地缘政治、地区冲突、两岸关系也耐人深思,对后世贡献最关键、最突出的价值有三个方面:
一是保境安民,力保一方民生安宁。
从三筑杭城、修塘捍海,到疏浚西湖、发展农商,钱镠一直坚持“民为贵,社稷次之,免动干戈”“十四州百姓,系吴越之根本”。在北方人口因战乱锐减时,吴越国户数却激增至55万户,占当时全国总户数的1/6,在五代乱世中堪称太平之地。
二是纳土归宋,维护中华一统大局。
自立国以来,吴越国坚持以“善事中国”为立国之本,在遗训中,钱镠告诫子孙“度德量力而识时务,如遇真君主,宜速归附”。
公元978年,吴越国最后一任国王钱俶审时度势、纳土归宋,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实现了一个强盛的割据王国与中央政权的和平统一。
正是这一壮举,让秘色瓷等珍贵遗存得以免于战火、完整保存,也让吴越文化至今绵延于江南大地。
在钱俶纳土归宋的公元978年,越窑工匠在青瓷底部以北宋纪年为准,留下“太平戊寅”的刻款,以示尊敬与纪念。
三是家国天下,助力延续中华文脉。
“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
牺牲小我,成就天下,这种“家国天下”的大义,也集中体现在《钱氏家训》之中。
在乱世的黑暗中,吴越钱氏对‘家国天下’的践行书写了推动中华历史文明前进上升的闪亮一笔。
根据钱镠订立的《武肃王八训》和《武肃王遗训》整理形成的《钱氏家训》,不只是钱氏后人的行为准则,也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文化财富。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