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25年3月20日,由刘海粟美术馆和北京画院联合主办的“彩韵墨象——谢天成艺术作品研讨会”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举行。
中国美协主席范迪安先生题字
谢天成,现年78岁,祖籍广东,1947年生于广西钦州,自幼酷爱绘画,20世纪80年代拜刘海粟师研艺,90年代至2012年旅居国际艺术中心美国纽约,归国后往返于桂林和上海,从事大写意山水创作。此次展览以谢天成的大写意山水新作为主,展出75幅彩墨、水墨精品。
展览现场
策展人红梅副教授将谢天成在中国大写意山水实践中所做的独特贡献称为“彩韵墨象”。她认为,谢天成近期的作品,更是以积彩、积墨、积白粉独树一帜,这些从写生而来却饱含历史与文化记忆的 “彩韵墨象”,使他的山水画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力。谢天成以书法勾勒山水之骨象法度森严,以泼墨积墨呈现山水之筋肉盈茂多姿,以泼彩积彩表达山水之灵韵神采。“彩韵墨象”使谢天成的作品介于西方风景画审美和中国山水画意境之间,既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丽和恢宏,使观者感受到自然的力量和宇宙的浩瀚,敬畏之感油然而生,同时也成为源远流长的中国大写意山水在泼彩泼墨、积彩积墨方面的时代回响。
研讨会现场
北京画院美术馆负责人薛良 主持研讨会
研讨会由北京画院美术馆负责人薛良主持。参加研讨会的学者有: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靳军,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科研处处长于洋,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鹏,《美术》杂志社学术交流部主任杨灿伟,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主任编辑孙欣,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世界美术》杂志编辑赵炎,刘海粟美术馆名誉馆长刘蟾、刘海粟美术馆名誉馆长张安娜,本次展览学术主持、刘海粟美术馆特聘研究员、南京艺术学院特聘教授梁晓波,本次展览策展人、中央美院副教授、中央美院美术馆收藏委员会副主任红梅等参加了研讨会。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就谢天成的艺术进行了深入研讨。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科研处处长于洋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科研处处长于洋表示:此次展览从范迪安院长题字的内容“彩韵墨象”,以及策展角度,对谢天成的创作历程进行了还原式呈现,勾勒出20世纪中西融合背景下彩墨艺术的历史脉。展览对于颜料本身的研究,对彩墨技法、画法、画理本身的研究也达到了学理层面的高度。
于洋从地域角度分析了中国画的色彩呈现出南北差异,指出北方的色彩相对用水量少,如中央美术学院立粉贴金、工笔重彩、造像式等。越往南走,越善长用水和色。刘海粟先生的色彩运用结合了西方现代派的色彩张力、对比色,包括冷暖的认知。在积彩、积墨、积粉方面谢天成很大程度融合了刘海粟先生的传统,也结合了张大千的泼墨、泼彩,从墨韵里面找张力,与传统的山水画拉开了距离。沿着这条文脉向南追溯至岭南地区,可以看到居廉、居巢的撞水、撞粉与积彩、积墨、积粉又不同。如此梳理下来,似乎呈现出某种地域的规律。
谢天成作为广西人,其笔墨与图式中蕴含着独特的地域文化印记,作品中的一些符号令人联想到广西花山岩画以及贺兰山岩画,尤其是矿物质颜料在漫长岁月中因漫漶、剥落形成的质感,在谢天成笔下达到了新的境界。“彩韵墨象”这一展览题目,朴素且富有深意,精准地概括了谢天成作品的特征。他的作品中既有传统的墨韵,又有西方的图式意象和色彩观念。
在当今图像时代,人工智能、新技术与新材料发展的当下,纯粹、生动且感人的“画意”却愈发稀缺。谢天成在这方面有自己独到的理解,既延续了刘海粟先生的现代派风格,又融入了广西地域文化与故园情怀,通过多种技法对颜料进行经营,使颜料与墨色、画面完美结合,赋予了作品多元的视觉质感,从而展现出画意,这是目前人工智能图像所难以呈现的。此外,谢天成对自然造化极为重视,继承了刘海粟先生十上黄山的精神,通过写生,走遍各地吸收养分,将自然造化与天地精气融入作品中,这与中国传统山水画“张素以远映”的精神相链接。
本次研讨会主持人、北京画院美术馆负责人薛良评议:从现代中国画的发展历程来看,独特的艺术风格与地域文化、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充分说明了地域性对艺术创作的重要影响。自然造化对中国画也很重要,20世纪的画家们若不通过写生将自然山川融入作品,很难在艺术上取得突破。谢天成不仅继承了前人们对自然造化的重视,在彩墨领域更贴近当代人的审美习惯。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鹏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鹏指出,研究20世纪美术史重要的责任之一,就是不断挖掘、整理并系统研究那些曾被遮蔽和遗忘的艺术家。这些艺术家为重新审视近现代美术史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谢天成的作品就包含着这样的一些经验。此次展览虽是艺术家个展,却启发我们思考一个颇为宏大的课题,即传统中国画的现代探索和演进。也正是一个个艺术家的个体经验融合起来,构成了这样一个宏大的命题。张鹏从两方面谈了自己的思考:
第一,20世纪中国画的彩墨传统,从刘海粟、张大千、何海霞,到谢天成,他们都是20世纪这一传统中的优秀艺术家代表,凝集了鲜活的彩墨实践经验。再进一步深入,我们会发现彩墨传统中还存在很多小的分支,大家萃取传统的路径,或者面向未来开拓的艺术经验,各有各的不同。从谢天成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中国画和西画如何对话,如何将中国画的用笔经验、书写经验和油彩的肌理相交融。他在大块面的色彩铺陈中始终坚守对线的敏感和提炼,特别在意线和墨、彩的关系,这种关系让作品内部结构更为丰富立体。这个大课题里有诸多小课题,让我们看到中国画的包容度和生命力。每一位画家,哪怕对传统学习的取径不同,对艺术倾向的理解不同,但一点一滴的经验,都会为传统中国画的现代延伸贡献一些经验和智慧。
第二, 20世纪美术史研究与古代画史研究一个重要的不同,就是经常会看到新材料,看到很多之前不太了解的艺术家。这些新材料让我们对于20世纪美术史的认知不断加深,而从这些被重新认识、重新解读的艺术家身上又看到了反哺于20世纪画史的某种理解。从这个角度来讲,谢天成的艺术,无论是彩墨还是水墨,都值得在化古求新中去深入探寻其价值。他的水墨山水不是单纯的对宋元、明清的摹写复制,而是饱含着跳跃的现代意识,与彩墨相得益彰,彼此相通。所有这些,都是画家给予现代中国画的珍贵经验。
本次研讨会主持人、北京画院美术馆负责人薛良评议:张鹏教授提出了两个问题:一,谢天成用笔的敏感性增强了泼墨色彩的块面感。二,20世纪新材料不但出现,对中国画创作以及20世纪中国美术史研究提出了新课题。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很多有远见的先生们在用自己的方式和语言,尝试中国画的新表现领域。谢天成无疑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美术》杂志社学术交流部主任杨灿伟
《美术》杂志社学术交流部主任杨灿伟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一,师承坐标。在历史场合中寻找创作支点的意义,在谢天成身上体现得尤为重要。谢天成受刘海粟先生的影响,其作品直观地反映出刘海粟提出的“兼容并包”艺术理念。
二,素养积淀与艺术风格构建。谢天成早年旅居国外,国际视野对他的艺术风格产生了催化作用。彩墨之路充满挑战,但他沿着刘海粟先生开创的路径,发展出了个性化语言,既有传统的一面,有融入了国际性与现代性的元素。从水墨作品中可以看出,谢天成受传统国画图式影响,呈现出典型的中国山水画图式。
三,时代回应。谢天成在国际视野中不断实验和探索,同时很好地守护了艺术本体语言的边界。他作品所带来的强烈冲击力与魅力,呼应了数字时代下艺术的意义与作用,能够疗愈观者并传达艺术家的情感。
四,谢天成的艺术表现可以与刘海粟先生一样,纳入到大的历史视野下,探讨民族图象的构建问题。许多艺术家曾前往黄山写生,如黄宾虹先生和刘海粟先生,他们在黄山图象到黄山写生的演变历程中留下了足迹。谢天成同样延续了这一脉络,他的作品不仅是对黄山的描绘,更是对民族图像的补充与深化。
本次研讨会主持人、北京画院美术馆负责人薛良评议:谢天成将国际视野融入到中国画本体语言的表现力之中,展现了中国画强大的包容性。中国画可以吸纳和融合诸多西方绘画元素,正是中国画强大生命力的体现。近现代,黄山题材在已成为艺术家表现的主体语言。黄山为中国画的表现提供了丰富的笔墨语言素材,是艺术家们不断探索与创新的重要源泉。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主任编辑孙欣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主任编辑孙欣表示:红梅教授耗时十个月深入研究,精心梳理了谢天成的创作脉络,并为其艺术成就进行了学术定位。从策展角度来看,此次展览在主题策划、内容选择、布展设计以及观者动线安排等方面,系统且有效地呈现了艺术家的创作理念及其不同阶段艺术探索的成果。在学术层面,红梅教授精选了谢天成近十年来的优秀作品,同时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早期作品。从谢天成最初学习西画方法到追随刘海粟先生师造化、师古人,再到放眼世界之后的师心源、创我法等诸多方面深入挖掘,梳理出艺术家自1982年至今40多年来艺术境界不断深化、语言不断纯化的内在逻辑。孙欣分享了三点感受:
第一,写生的内化。1982年《九上黄山随海粟师于西海门写生》的题跋,记载了谢天成追随刘海粟先生写生的感受,点明采用恩师中锋用笔的方式以及领悟到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创作理念。比对2012年前后的作品会发现,无论是花山系列还是瑶山系列,艺术家已经从石涛的写生观转向到苏轼“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的境界。相对于直觉感应式的现场写生,近十年来他更多地依托于记忆与想象展开对于山水结构、精神、意境的研究与表现。记忆和想象不断内在发酵,从师承风格中拓出新路,呈现出即兴、自由、多义的新面目,如花山系列,抽象性中闪现着人类童年时期原始艺术(如岩画艺术)的神秘与奇异,引导我们走入历史记忆当中。
第二,韵的接力。尤其是瑶山系列,构图饱满,墨色氤氲。虚中有实、虚实相应;色中有墨、墨色相彰。恣意迷离中尽显山水的神采灵韵,难能可贵的是在极具复杂性的色调中蕴含着精微的笔墨细节和丰富的肌理层次,不难发现艺术家面对中与西、意象与抽象、客观与自我之时探索搏斗的艰苦过程。“韵”,让人想起“飞光嚼采韵”的吴大羽先生。吴冠中曾在文章中提到,吴大羽是“以韵吞食消化西方的形与色,虽艰苦,几代人的接力,必将创造出奇观来。”“彩韵墨象”无疑呼应了这一接力。展厅中的彩墨、水墨,体现谢天成创作的车之二轮:一是绚丽多姿,错彩镂金;二是清淡萧疏,洗净铅华,展现出对于经典传统的传承和发展,同时,借鉴西方现代艺术的形式元素,不断的融合、调和,生成具有个人化生命温度的山水奇观。与其说是寄情山水,不如说是以流动的气韵、吞吐的精神映现宇宙万象的本质性意义,正如红梅教授文章中所表述的,引导观者展开对东方意境、生命意识的探寻。
第三,技法创新。谢天成在恩师刘海粟先生的基础上发展出了“竖泼技法”,模拟山水的走势,加上重力和宣纸材料的渗透力,显现出飘逸空灵的气质,线条的节奏、运动的力之美极具形式美感,后来发展出了竖泼人物画。贡布里希曾说,中国的艺术家求精求雅,西方的艺术家求新求变。而谢天成不仅求精求雅,而且不忘求新求变,体现了可贵的传承意识和强烈的探索精神。
中国画的当代转型是中国画家所面临的时代课题。谢天成从中国画大写意传统一路走来,以塑造形与神、道与技、心与物的和谐关系为最高追求,汲取西方现代艺术的形式元素融汇于中,在图式的意象性、审美的丰富性、语言的创新性都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突破。此次展览提示青年艺术家创作过程中要思考传统精神、审美智慧的当代性价值,进一步认识到当代文化语境中立足本土文化,以开放的视野面向世界,接续转换中华美学精神的价值所在。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世界美术》杂志编辑赵炎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世界美术》杂志编辑赵炎从三个方面分享了自己的感想:
第一,此次展览在当代中国画发展路径的启发意义。回顾20世纪中国绘画“西学东渐”的历程,我们会发现中西融合是一条关键路径,调和中西文化始终是一条重要的探索方向,也是中国艺术至今仍在追求的目标。早在刘海粟先生创建上海美专时,就提出了“发展东方艺术,调和东西文化”的宗旨。调和东西文化是一种文化意识,也是一种国际视野,立足之处是发展东方艺术。这条文脉从20世纪延续至今,是值得深入梳理和展开,对当代艺术发展具有启发意义。此次展览的学术背书正是基于20世纪发展东方艺术、调和东西文化的探索历程。这一历程是刘海粟先生、林风眠先生等人共同探索的道路。这条路不局限于中国画领域,还拓展到其他媒介材料中,尤其是在今天的油画创作以及各种水性材料创作中,已经取得一定成果。
第二,具体画作中形式元素的中西融合。谢天成的作品呈现出了两个比较明显的面貌,一是传统中国画笔墨语言的面貌,二是具有典型视觉冲击力的西画语言面貌。从形式媒介角度来看,他遵循了传统的路径,又融合了西画的元素,这与他早年接受的西画训练密切相关。其中最典型的表现是色彩的运用,它在现代绘画中是一种重要的形式语言和表达途径。谢天成大量使用了西画中的补色关系,如强烈的红绿对比、黄蓝对比等。这种补色关系在传统青绿山水画中较为少见。这种色彩关系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印象派。印象派绘画中,补色关系得到了强化,这种强化的补色关系实际上是一种感觉关系。印象派在艺术史上并非完全写实,而是一种感觉性的表达。将补色关系运用到画面中,能够形成特殊的视觉冲击力。这种视觉冲击力在西方艺术语言中融入了表现主义和抽象艺术,而在中国的创作中,又产生了新的视觉张力。这种强烈的色彩表达是传统中国画所不具备的,是谢天成作品中一个重要的突破和变化。传统中国画中,用墨是非常讲究,常见的技法有泼墨、积墨、积彩等。谢天成的作品呈现出多层的视觉效果,这种层次感与西方绘画中的叠加覆盖技法相似,有些地方是半透明的,有些地方是不透明的。这种媒介语言结合强烈的色彩对比关系,形成了谢天成作品的独特风格。他在继承传统形式语言基础上的个性化探索,值得我们深入关注和研究。
第三,抽象意象和具体主题融合产生的独特效果。谢天成有些画面能够直接看到母题来源,有些则完全转向纯粹的抽象意象。这种转变源于他对山水的描绘,自然的印象内化为艺术创作中的造境,与西方绘画中的抽象意象有相似之处。谢天成很早就有了开放的国际视野,20世纪80年代就在国外举办展览。在谢天成的彩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纯抽象的意象,也可以将其与同期的新表现主义艺术进行对比和连接。在这些抽象意象中,他有时会用很硬、很重的笔触绘制一些符号。这些符号起初看似毫无意义,但仔细观察,有些又带有植物的影子,如残荷,甚至有人物的印象,又有点像涂鸦,充满了原始生命力,可以将其理解为谢天成将自然抽象意象内化为生命符号,这种符号展现了他在艺术创作中强烈的情感外化,凝聚成一种关于自然与生命的表达。
谢天成作品的表现力与生命力,都是基于对传统中国画与西方艺术的融合。今天特别强调“守正创新”,中国艺术家要坚守中国文化传统,也是面对自然与前辈艺术积淀时所应遵循的道路。这条道路需要广阔的视野与深厚的积累相结合,才能实现当下的创新。此次展览充分展现了谢天成几十年来深耕中国画语言、笔墨语言的艺术成就。他在面对自然时焕发出的强烈生命力,尤为感染人、打动人心。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靳军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靳军表示:谢天成师从刘海粟先生,是中国传统绘画发展中一个重要的脉络。谢天成的作品从中国传统绘画出发,经过水墨写意的现代呈现,最终演化为一种抽象面貌,实现了中国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结合,在彩墨思路上扩展了中国艺术内在内涵的表象。特别是从19世纪到20世纪,中国艺术家在接触现代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深入、个性化且整体化的思想与境界。谢天成的艺术探索,继承了老一辈艺术家的精神,形成了一种完整的思想脉络。这种脉络不仅体现在传统形式的继承上,更在于结合新的文化材料与现代社会意象的创新表达。
本次研讨会主持人、北京画院美术馆负责人薛良评议:谢天成那一代艺术家经历了新中国初期,特殊时期以及改革开放等时期,他们的艺术创作历程极具时代特色与启示意义,个性化表达对今天的艺术创作有着借鉴价值。谢天成从老一辈艺术家身上汲取深厚的文化积淀与自信,同时敏锐地发现西方艺术中可资借鉴与吸取的元素,从而探索出独特的艺术面貌,表达出鲜明的个性。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守住根本,化为己用,将西方优秀的艺术元素作为借鉴手段,是当代艺术家需要思考与探索的重要课题。
刘海粟先生的女儿、刘海粟美术馆名誉馆长刘蟾
刘海粟先生的女儿、刘海粟美术馆名誉馆长刘蟾表示:20世纪30年代,刘海粟先生就提倡艺术要平民化,要建美术馆、画院,为大众提供传承、传播、研究探讨艺术的平台。他曾去法国交流,发现中国在国际艺术舞台上却缺乏应有的地位。于是,他积极推动中国现代艺术在法国及欧洲的展览,同时学习欧洲艺术的精华,“洋为中用,古为今用”。
谢天成受其影响,在美国期间潜心作画,桂林山水激发了他的水墨创作灵感,黄山的奇景更是让他感慨自然之美。他将大自然的美通过个人风格表现出来,此次展览通过美术馆和画院,将作品作品展示给大众,供大家研究探讨,这与刘海粟先的理念的一致的。刘海粟先生曾说,艺术的价值就在于被欣赏和研究,而非商业价值。美术馆和画院的工作很重要,未来希望加强南北交流,深化学术研究。
刘海粟美术馆名誉馆长张安娜
刘海粟美术馆名誉馆长张安娜提到:谢天成多年前就提出想到北京办展览。2012年回国后,他就在广西美术馆举办了回国后的第一个展览,作品填满了整个美术馆,从中我看到了他的那份赤子之心。此次展览非常专业,细节也很到位。她表示,争取在刘海粟先生的家乡,将美术馆建设推向更高层次,举办更具专业性、学术性、吸引力的展览。
本次展览学术主持、刘海粟美术馆特聘研究员、南京艺术学院特聘教授梁晓波
本次展览学术主持、刘海粟美术馆特聘研究员、南京艺术学院特聘教授梁晓波表示:谢天成从美国回来后一直扎根广西,全身心投入创作,多年来始终如一。2012年,谢天成在广西美术馆举办了回国后的首次从艺50周年大展,展览场地很大,展出了200多幅作品。但他仍觉得不够,在开幕前几天仍在不断创作,将新作品送到展厅要求展出,这充分体现了他的创新能力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在师从刘海粟先生之前,他学习张大千,选择了大泼墨、大写意的风格。师从刘海粟先生后,他的艺术水平更上一层楼。张大千的泼墨、泼彩主要基于传统国画元素,而刘海粟先生则融汇中西,加入了西方的透视、光影和色块表现,打破了古今中西的界限。
1982年,他随刘海粟先生上黄山写生时,创作了泼墨黄山系列。当时,刘海粟先生写生时有专人准备大桌子,而谢天成则拿着画板,竖起来泼墨,利用墨的自动流动的动态获取灵感。他不断探索,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他没有完全模仿刘海粟先生的平泼技法,而是采用竖泼的方式,借鉴了古今中外各种流派的优点。他的作品从传统到现代、从东方到西方、从具象到抽象、从有法到无法,都游刃有余。如他创作的“瑶山系列”。现实中并无瑶山,它是传说中的神山,古书中形容瑶山“宛若千仞,焕如五彩”。谢天成根据这种描述,结合自己内心的想象,创作出了瑶山系列。观众看到的是具象的山,实际上并不存在。谢天成确实如刘海粟先生所评价的那样,天赋极高。
本次展览策展人、中央美院副教授、中央美院美术馆收藏委员会副主任红梅
本次展览策展人、中央美院副教授、中央美院美术馆收藏委员会副主任红梅表示:在对艺术家进行定位时,必须构建清晰的横纵坐标,避免主观臆断,无论是历史研究还是批评、评论,都应基于充分的证据和逻辑推理。红梅教授并不愿意简单地用“抽象”这个词来概括谢天成的艺术,谢天成的艺术语言和观念思想植根于中国文脉之中,并将不是简单的“抽象”入画。他的创作是从自然中汲取灵感,从中国山水风景和中国文脉出发,从最初的写实,到抒情自然物象,再到心目中的自然,最终达到一种永恒感的状态。这一脉络是逻辑清晰且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最终呈现出“彩韵墨象”的效果,虽然在形式上与西方普世的抽象艺术有相似之处,但创作思路却截然不同。他甚至有意拉开与西方抽象艺术的距离。大家都在努力寻找一种基于自身文化传统的当代化视觉呈现,共同提炼具有中国古老传统底蕴的当代“象”。
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
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表示:北京画院美术馆的展厅非常适合进行个案研究。红梅教授为此次展览倾注了大量心血,从学术梳理到展览空间布置,包括灯光、字体等细节,都经过精心设计。谢天成的艺术作品能引申出诸多学术问题,涉及历史、哲学以及绘画本体等多个层面。大家为90岁以上的老艺术家举办展览时,常用“老辣”一词来形容,但谢天成的作品并不老辣,有一种青春气息。一个美术馆的重要使命是将学术研究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公众能够理解和感受。此次展览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让普通观众也能从中获得自己的感受。
部分作品展示:
【彩墨】
瑶山系列之一 95cm×180cm 纸本彩墨 2022年
瑶山系列之二 48cm×180cm 纸本彩墨 2022年
瑶山系列之三 33cm×133cm 纸本彩墨 2022年
瑶山系列之四 50cm×100cm 纸本彩墨 2022年
瑶山系列之五 100cm×50cm 纸本彩墨 2022年
瑶山系列之七 97cm×90cm 纸本彩墨 2022年
瑶山系列之八 128cm×65cm 纸本彩墨 2022年
瑶山系列之九 64cm×64cm 纸本彩墨 2016年
花山系列之一116cm×234cm 纸本彩墨 2021年
花山系列之二92cm×172cm 纸本彩墨 2012年
花山系列之三 92cm×123cm 纸本彩墨 2012年
花山系列之四 77cm×97cm 纸本彩墨 2023年
爱莲说 80cm×80cm 纸本彩墨 2022年
寒香映水风 85cm×90cm 纸本彩墨 2022年
菡萏新花晓并开 65cm×130cm 纸本彩墨 2015年
金尘飘落蕊 85cm×90cm 纸本彩墨 2022年
浓妆美笑面相隈 64cm×128cm 纸本彩墨 2015年
秋山独立 136cm×345cm 纸本彩墨 2012年
云桥 66cm×65cm 纸本彩墨 2019年
【水墨】
泼墨黄山97cm×195cm 纸本水墨 1982年
漓山混沌 97cm×178cm 纸本水墨 2010年
雨过秋山 95cm×97cm 纸本水墨 2011年
仙山飘渺 78cm×122cm 纸本水墨 2015年
清远 124cm×247cm 纸本水墨 2016年
烟笼漓山 52cm×96cm 纸本水墨 2019年
漓江渔舟 70cm×137cm 纸本水墨 2020年
山北山南路欲无 73cm×109cm 纸本水墨 2021年
漓江渔艇 69cm×136cm 纸本水墨 2021年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