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25-04-02 15:24
2025年3月1日,“又见桃花源——沈岳&阿海&林海钟作品展”在瀚阳艺术中心开幕。此次展览由冯黎敏担任策展人,展出三位艺术家作品46件,其中大部分均为艺术家们近期创作的新作。
艺术家阿海
来到杭州就像到了家
本次展览是艺术家阿海和瀚阳艺术的首次合作。阿海说:“我虽然生在南京,但实际上跟浙江很有缘。我父亲的祖籍是杭州,我母亲的祖籍是宁波,所以我也算是杭州人。以前我对杭州的了解不多,但今天来了以后,就觉得温暖亲切。我从年轻时到现在,都一直在外漂泊,居无定所,现在真的感觉到像是回到了家,就像冯老师说的主题‘又见桃花源’那么自在欢喜。”
阿海还提到这次能与瀚阳合作、与两位优秀艺术家合作感到非常开心和荣幸,他祝福大家时时都能像在桃花源一样,有一丝清凉,一丝光明。
展览现场
策展人冯黎敏表示,艺术家阿海是南京人,早年就读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在充满理想主义与新潮思想的八十年代,他深受艺术氛围的滋养,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绘画风格。他的作品题材广泛,涵盖花卉、人物、佛像、静物和山水,画面底色常显暗淡斑驳,但近看却极其丰富,耐人寻味。阿海的创作过程充满实验性。他善于“重启”与“破坏”,将偶然性与随机性融入画面,创造出斑驳淋漓的视觉效果,甚至呈现出奇妙的金属质感。这种看似无序的表达,实则是对秩序与和谐的深层探索。他的作品意境悠远,或神秘,或晦涩,但总能让人感受到一种温润与清朗的力量。正如他笔下的鸢尾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以特有的热情与勇气,迎向这个遍布尘埃的世界,给人以抚慰与希望。
漂泊轨迹与材质自觉
从南艺到北京798,阿海的画案搬了三次。油画的厚重让他窒息,水墨的流动性又稍显轻飘。最终停驻在工笔的临界点上——这里既有矿物颜料的坚硬,又有植物汁液的柔软;既能承载宋人的勾勒精髓,又允许当代的实验精神野蛮生长。他像炼金术士般调制颜料,用自制的羊毛排笔在宣纸上冲刷、覆盖、提取,让传统技法在暴力与温柔的交替中蜕变。
暗香 66X95CM 2014
鸢尾 72x136cm 2024
八五新潮的余温还在南艺的教室里发酵。当同学们还在临摹《千里江山图》时,阿海已经用毛笔蘸着墨汁在宣纸上狂刷,再用清水冲出混沌的肌理。这种"洗刷刷"的叛逆手法,让传统十八遍晕染的繁琐工序压缩至一日两张。二十年后,这种破坏演变为系统的重构:他用工业喷枪在巨幅宣纸上制造偶然性,用丙烯与石色的对抗创造时间的褶皱,让画面在可控与失控间找到新的平衡。
工作室角落堆着报废的宣纸,边缘焦黑如炭。阿海偏爱这种濒临崩溃的创作状态——当水分渗透超过纸张承受极限,当颜料在纤维间形成自然结晶,那些意外的肌理成为作品的呼吸孔。他用普通材料对抗昂贵画材的傲慢,在极限中寻找转机,就像在生活困顿时发现创作的初心。当助手随意摆放的柚子成为巨幅创作的母题,当传统题材在当代语境中获得新生,阿海知道,真正的自由不是摆脱规则,而是在规则的灰烬里起舞。
宋画呼吸与工笔画的当代焦虑
阿海的画布上总浮动着某种幽微的光晕,像瓷器釉面下暗涌的窑变。他迷恋这种不可预知的美感——当钴蓝与石青在绢帛上悄然渗化,赭石与藤黄的边界突然瓦解,那些意外的色斑往往成为作品的魂魄。"物理性绘画"在他看来如同被驯化的野兽,失去了扑面而来的生猛。阿海更愿意在创作中保持悬置状态,让笔墨带着自己走,直到某个瞬间,画面突然从混沌中显影。
如是 179X93CM 2023
宋人的绢本里有股沉静的呼吸。阿海相信那不是时间的魔法,而是创作者摒弃功利后的自然流露。他工作室里临摹的《溪山行旅》褪去了教科书式的威严,山峦间的云气似乎还在流动。反观当代工笔,要么坠入甜腻的装饰陷阱,要么被展厅经济挤压得喘不过气。阿海干脆撕掉透视法则的紧身衣,让花鸟比山水伟岸,让人物比亭台渺小,在比例的错位中重建自己的宇宙秩序。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