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7-11-30 09:39
展览现场
用上海青年摄影视角叙述上海心情故事。
“家”@上海-第四届上海青年摄影艺术展览于11月27日在上海文艺会堂展厅开展,展至12月3日。
上海是中国摄影的发源地之一,作为一个中西交融、传承内外的国际都市,自诞生以来就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海内外的文人雅士。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摄影与上海文化积淀的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海派摄影文化。同时,一批批充满活力的青年摄影家逐渐成为上海摄影届的中坚力量,具有自己独特的摄影文化品鉴能力与创造力,这些上海的摄影先锋成为海上青年摄影人的时代榜样。
此次展览特设主题“家”@上海,旨在通过青年摄影人手中的镜头,展现他们对社会、生活和人生的理解和感受,征集作品的内容为青年人视野范围内的上海人文景观、情感故事、社会事件、民生风俗等。展览首次采用“专家评选”和“公众评选”两种评选方式,其中公众评选(微信平台)阅读量近9万,参与投票人数达48896人。最终,两种评选方式共遴选出22位作者的23件(226幅)作品。
此次展出的摄影作品,从多个角度阐释了“家”@上海的主题,如叶妙娟的作品《睡》拍摄了深夜急诊室中陪夜的场景,突显中华“孝悌文化”的亲情关怀与家庭温暖;杨青的《魔都之爱》用敏感细腻的摄影手法对生活的普通物件场景进行观察和记录,家庭之温暖知微见著、动情与瞬间;黄琛佶的《追忆老城门》则用独特的后期效果,将守护上海家庭的老城门旧照与现代场景所融合,今昔对照、唤起上海乡土记忆。
戴晨昱等(团队创作)的多媒体作品《幻城童话》、沈晶茹的《夕阳下的石库门》、《地平线的微光》、潘锋的《都市建筑》、窦雯珺的《都市之窗》、徐英轩的《不能被遗忘的角落-记消失中的知青农场》和朱俊平的《楼梯》等作品描绘出一个多元的上海风貌,有夕阳西沉中的上海老石库门,高楼林立的钢筋水泥,也有静谧的郊野田园风光与记忆。
陈颖杰的《音乐家在上海》、高雨的《老街上的居民》、马俊的《割苇人生》和黄嘉恺的《小岛渔民》、陶钧的《过去在眼前》和谢雨滋的《都市·表情》等作品则反映了上海都市生活的多样性,从青年摄影人的视角去关注与诠释这些都市生活以及日常角落。
乔晓燕的《家@上海》、夏佳俊的《音乐让我们在一起》、徐明的《失落的家园》、顾宸宇的《高考下的偷生》、刘熠洲的《Mess》、张希的《@女人》和郑晓眉的《奔跑之路》则通过独立思考去感受生活,记录和反映都市青年人所经历的、关注的、呈现的一些状态。
这些作品求真、崇善、向美,呈现了“家”在上海的人们的情感经历、生活状态和欢乐瞬间,就是这些年轻的摄影师们,用光和影证明了摄影可以是思考美的工具,更是在这个美颜泛滥时代的独立表达
开展当日,主办方在展厅举办“上海青年摄影交流会”,就“转向-青年摄影从个体经验到公共议题”这一主题进行交流探讨。同时,还举办了服务广大摄友的佳能“小篷车”活动和特想集团手工书展示活动。此外,主办方在展期内安排包括上海美术学院、上海师范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和上海摄影培训中心等六所院校的师生每天到现场进行教学观展活动,观众可参与并进行互动。
“家”@上海-第四届上海青年摄影艺术展览由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上海市摄影家协会主办。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钟菡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