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8-09-18 13:16
“寥——杜小同水墨作品展”将于2018年9月20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由江苏省国画院、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办,正观美术馆、宇辰美术馆承办,北京画院副院长吴洪亮担任策展人。
《天池竹石之一》 纸本水墨 248×122cm 2017年
《天池竹石之二》 纸本水墨 247.5×123cm 2017年
杜小同是当今中国水墨画坛特立独行的一位70后艺术家,其作品中所具有的独白性、疏离感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寥。“寥,深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正是杜小同的气质。作为一位坚守绘画、执着水墨的艺术家,杜小同的情感逻辑依然在山水的寄情抒意中荡漾,他并未试图完全跳脱于传统,而是一直在寻找笔墨与造境的新边界,表现出深入传统并扩展传统的积极姿态。
《无声处》 纸本水墨 245×248cm 2018年
杜小同用看似温和、朦胧实则刚强、坚挺的图像引导着直通有关“寥”的意味。其旷阔、冷逸、空寥,呼应着董源、倪瓒、石涛、八大的一脉精神,而俯瞰世事的态度,直面艺术本体的冷静,扩张水墨语法的勇气,又使其作品具有了21世纪的所谓全球化意味。
《岸三》 纸本水墨 104×138cm 2018年
此展仅选择“海·滩”和“竹·石”为主题的两类作品,策展的构思源于杜小同作品自身的拉度。“海”这个题材曾经是专属于蓝色文明的,它在中国画里非常少见,海的块面性不适合中国笔墨的书写表现,海的无边无际、变幻莫测所带来的单调性、冒险性和危机忧患,显然不是传统中国画精神的叙事指向,杜小同则专注于这个题材多年,试图走得更远。他画海滩、画水天相接的交界,人在画面中不作为有特征的个体出现,在水域的漫无边际里显得渺小而萧索。
(请翻转观看)
《长滩》 纸本水墨 190×830cm 2016年
杜小同正是以个人化的笔墨语言去表达他对大海的深切感受,本次展览尺幅最大的一件作品《长滩》(190x830cm)则将这种感受铺陈开来,观者甚至会有步入其中的冲动。“竹·石”是杜小同在“海·滩”之后再次触碰传统题材的探索。相比于对海的拷问,“竹·石”则是传统中国画的重要对象,因其形式语言、表意体系的高度成熟,杜小同对此非常慎重,并在刻意与之保持着距离,有呼应但绝不趋同。《天池竹石》系列,《自去来》系列恐怕是他精心寻觅、严苛表达的成果。
《浮生》 纸本水墨 2018年
此次在展厅的布局上相较于杜小同的探索过程呈倒叙结构,色彩仅有黑、白、灰,简单而冷静。观众会走过美术馆竹影婆娑的廊道,由一个小空间进入,先观“竹·石”之境,再由这个小空间陡然跨进开阔的大厅,直面漫无边际的海平面,这种落差感恐怕是对“寥”的双重解读。总之,无论是“竹·石”的漠然疏懒,还是“海·滩”的澹然无依,都在隐喻着杜小同作品所带来的“山水观”与“海洋观”的冲撞与融合。
杜小同
1972年生于陕西富平
1995年毕业于西安美院附中
1999年毕业于中央美院国画系水墨人物画室获学士学位
200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获艺术硕士学位 现居烟台 鲁东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当代水墨研究中心主任
个展
寥---杜小同水墨作品展 (中国美术馆 北京)
淘泳---杜小同作品观摩展 (正观美术馆 北京)
天高云淡--杜小同作品展 (广东美术馆 广州)
寻常---杜小同水墨作品展 (正观美术馆 北京)
近年群展
2018 年
自. 沧浪亭当代艺术展 (金鸡湖美术馆 苏州)
以形写神人物画展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 南京)
十年河西当代水墨艺术展 (晨艺术空间 临沂)
不仅仅看见--新现实主义水墨研究展 (国家画院美术馆 北京)
2017年
天池石壁际-杜小同 徐刚作品展
柒舍雅集当代水墨展 (悉尼大学美术馆 悉尼)
党震 杜小同双个展 (正观美术馆 北京)
个人出版
《二十一世纪优秀艺术家——杜小同》 (江苏美术出版社2002年)
《沉默的见证--杜小同》 (陕西美术出版社2008年)
《无境-当代青年艺术家丛书》 (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
《2010年度水墨—杜小同》 (河北美术出版社2010年)
《当代水墨心经---杜小同》 (河北美术出版社2016年)
来源:雅昌艺术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