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天元空间站》:自我思考的大格局

  第67期 本期实验内容:如何通过宏观、微观、现实三种不同的视角思考自我?


箭扣长城、李天元、眼泪

  版主:何剑辉(信息时报图片编辑) 肖瑞昀(实习生)

  作者:李天元(艺术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副教授)

  版主:《天元空间站》系列主要想表达什么?

  作者:《天元空间站》是设想建在太空中的自由开放的艺术工作室,以地球为故乡,用卫星等作为媒介,通过宏观、微观、现实三种不同的视角,关注人的生存处境。离开地球去思想,在太空中“画”风景。

  我觉得摄影,读图的方式很重要。我们看一个东西,从不同的角度或者用不同的方式去看,我们能够感受到的东西也完全不一样。“看”的方式的改变,使人对世界的认识也更加丰富,从最小到最大,有了更广阔的了解世界的可能性。我觉得人在一个固定的环境、时间和空间里,对事物的了解容易产生一种偏差,如果换一种角度,离开地球去思考,人可能对自身的很多矛盾和认识会有一些新的结论。


王府井、李天元、手指甲

  版主:这组作品在技术上是如何实现的?

  作者:用高科技手段进行创作是我一直感兴趣的想法。从800公里外的太空观察一个人的肖像这可能吗?把一个肖像的局部用电子显微镜放大又是什么样子?肖像所特有的种族性、社会可变性是我一直对肖像主题感兴趣的原因之一。

  在一次会议上,我认识了中科院遥感卫星地面站的科学家宋宝元先生和中科院化学所的科学家傅小刚女士,他们给我创作《天元空间站》很多技术上的支持。比如资源卫星Landsat7、Landsat5每月会两次掠过北京上空,创作当天我提前预订卫星在上午10:00于123/32轨道点上拍摄北京的地面数字照片(分辨率为30米),与此同时我也站在相应的纬度上,卫星一定正好在我头顶的上空进行俯拍。

  版主:《天元空间站》是否作为一个开放的艺术媒介?

  作者:《天元空间站》有创作、展示、策划的功能,鼓励具有高科技含量的艺术实践,为艺术家、科学家或社会各界职业人士提供交流、合作的场所。天元空间站不定期地征求并发表“天体创作计划”,努力使外层空间和天体成为地球艺术家自由使用的创作媒介之一。


通州、李以诺和玩偶、耳屎

  何必多说

  《天元空间站》系列首先让我想到的是“格局”这个词。当人习惯于从惯性的视角去认识自我、观察世界时,似乎生活里的许多事情已经在预想当中,进而乏味。李天元采取一种极端的观察方式,分别从宏观、微观、现实三种不同的视角认识自我,视觉上似乎只是一种观察方式的改变,但思想上其实体现着作者对人生思考的大格局。视觉上是一种空间震撼,思想上则是一种强迫读者反思的心理冲击。

作者:李天元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