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胡斌评蔡远河:模件化的异化生存——蔡远河的近作解读

2015-06-28 19:50

  导读:蔡远河通过这样有着内在关联的几组作品反思的是现代社会建立的科学主义、理性主义的社会与生活体系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它使得一切事物都异化为冷漠的模件,丧失了鲜活的生命力。这种反思暗合了近些年思想界对于现代性世界的种种分界的重新探讨和审视,他以一个艺术家的敏感通过视觉的方式让我们更直观地看到了这种问题的尖锐性。近些年备受关注的青年艺术家蔡远河不断有令人惊喜的作品呈现出来。多年前,我曾为他那些反映青春的迷惘与诗意的作品撰过文,而最近几年,他的作品虽然总体上说仍然与当代生活的体验有关,但是涉猎的知识视域要远为宽广,表达的方式也迥异于以前的那种带有表现主义意味的手法。在这里,我试图将其有着内在关联的几个系列的作品放在一起进行整体性的描述。

  《错位与异化》 机械运动装置 22×26cmx14cm ×8件 2013

  《错位与异化》 机械运动装置 22×26cmx14cm ×8件 2013这几个系列的作品具体来说就是《心和祠四步图》、《异化的器物》、《错位与异化》、《无处榫接》。这些作品让我想到了艺术史家雷德侯所谈到的中国古人所发明的以标准化的零件组装物品的生产体系。有的批评家已经指出了这一点。不过,蔡远河将这种中国古代艺术创作加工的“模件化生产”的图式解剖不仅指向了物件,同时也指向了人的血肉之躯。

  《异化的器物III 》木刻 17.8×15.8cm 2011《心和祠四步图》是他调查广州古村落沥滘村的研究所得。他曾参加了好几次带有人类学田野调研和文化保育性质的实地考察计划,并以艺术的方式介入到原生态的文化形态之中。心和祠是他在调查之中所遭遇的其中一座祠堂,他试图以木刻的方式将祠堂组建的过程进行复原,在这个复原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建筑模件是如何搭建起一个祠堂的;而那个不合比例的巨大的手的参与又使得祠堂的建造成为一种模型的游戏。这是否喻示着这种对于往昔遗存以及所承载的社会结构的探源实际也是一种重新的建构?

  《异化的器物IV》 木刻 17.3×13cm 2011除了对于建筑物的拆解,蔡远河创作更多的是对自身进行解剖的作品。与《心和祠四步图》的表达方式一致,这些作品均采用平实而又理性的木刻手法,像是制作简朴的产品说明书一样,将身体也当作产品一般进行解析,但是它们又不真的是科学图谱。《异化的器物》系列将各器官制成剖面图,但是暴露出来的所谓血肉骨骼却产生了与功能不对应的变异,比如舌头变成了生殖器又或者阳具浸入了脑部等,我觉得,这些变异体实际上是对与某些潜藏的意识活动予以视觉化的产物。而在《无处榫接》系列中,他将自己变成了各部分可拆卸的榫卯结构的人偶。人偶内部布满了线管,似乎能量来自于电源,通过这样的对自身冷峻而变异的表达,作者要透示的是人在一切都产品化、模件化的世界中的荒诞体验。

  《无处榫接》系列版画之 《城市生产品》【一】90×90cm 2010

  《无处隼接Ⅰ》 100×60cm 2010而在《错位与异化》中,蔡远河制作了好几类不同的错位图像,包括动植物、身体、建筑物、社会与生活场景等,以貌似简笔写实的方式将原本不匹配的元素拼合在一起;同时与另外几个系列的纯黑白图像不同,这些作品加入了红色,红黑的强烈对比带了某种视觉的刺痛感;而更有意思的是,他还引入了机械力,将这多组图片设置成可以自动翻页的活动装置。机械式的形体组装和机械式的被动观看将现代社会的理性暴力展露无遗。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蔡远河通过这样有着内在关联的几组作品反思的是现代社会建立的科学主义、理性主义的社会与生活体系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它使得一切事物都异化为冷漠的模件,丧失了鲜活的生命力。这种反思暗合了近些年思想界对于现代性世界的种种分界的重新探讨和审视,他以一个艺术家的敏感通过视觉的方式让我们更直观地看到了这种问题的尖锐性。

  胡斌

  (广州美术学院艺术管理学系副教授、批评家、策展人)

来源:墙报-人物 作者:张爽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