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钟华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培养的最正规、最扎实的第一批画家之一。他在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学了四年,中央美院学了五年,而且接着就深入生活,深入基层。可说他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继承与创新共举,真是难能可贵的人才。他非但吸取了苏俄和欧洲的好经验,同时还能钻研自己的民族传统,因此形成了他现在的独特风格。特别值得提到的是他对乡土的爱,对祖国山川和人民的爱。云南这块美好而神秘的地方,那蓝天、白云、碧树、红岩,可说是绚丽的、浓郁的;那淳厚善良的少数民族,无一不为作者所深爱,溶入了作者的灵魂。这种深情,早在他学习期间已得到了表达。有几张当时的写生画已经远远超出了“练习”的范围,是饱和着感情的艺术精品了。难怪那时就得到了董希文先生的高度评价。
一个艺术家的成功,“机缘”、“巧遇”总是占有重要的地位。一九七二年,高大宽敞的中国历史博物馆有整面整面的空墙,亟待装饰。姚钟华承应了《黄河》的创作。他的热情、气质、艺术水平,特别是对祖国的挚爱,保证了这一杰作的诞生。我记得第一次见到这幅巨作的时候,被这磅礴的气势震撼了。我觉得这才是黄河,才是养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既有严格的造型,又充分发挥了光源明暗、冷暖对比的色彩语言。虽是油画,却熔铸了关同和范宽的精粹;虽继承了民族传统,却又找不到一处传统国画的痕迹。画得酣畅淋漓、奔放恣肆、宏伟壮丽。这才是新中国应有的艺术,应有的气慨!可惜这样的画太少了,也不见有人着力提倡,因为太大,也没法在全国性画展中得什么奖。于是,它默默地立于天地之间。虽然沉默却充满了自尊和自豪。我想总有一天会发出耀眼的光芒。因为,放眼世界,像这样的风景画又有几张?!
近几年来,他又以清醒的头脑打开了面向世界的窗户,像鲁迅先生所说“放出眼光去拿”。这结果就是他的画风更自由、更多抒发的因素、更富“表现”的特色了。这种“抒发”又带着深厚的中国特色。他虽然不直接搞书法,但他竟把这特色熔于油画,不少前辈也都进行了这类探索,但我认为钟华的实践是成功的。他的油画用笔如入化境,挥洒自如,豪情迸发。与此同时,他还拿起了中国人自己的拿手好戏--水墨技巧。他对笔墨本有着天生的敏感,于是一批带有强烈表现色彩的中国画产生了。最有代表性的《雄牛》等作品,如多年郁结的地火找到了出口喷薄而出,蔚为壮观。刚劲的线,有如铸铁,倔强雄健,有如山岳。一种像原动力似的生命感跃然纸上。他也画了水墨山水,都是笔歌墨舞,都可归之于“抒情表现派”,既传统又现代,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可说他的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给一个人最深刻影响的年龄,据说是十五六岁,钟华的艺术似乎也证明了这种论点。以我的经验而论,似乎越进入老年,青少年时代的感受反而越亲切。钟华最近的画,不管有多少抽象表现的因素,归根结底还是他的赤土之恋。因此,他自己命名为“乡土表现主义”,我是赞成的。钟华的艺术正“如日中天”,他的发展还未可限量。他是个进取的人、开拓的人,他未必安于已有的创造。在我的心目中,他是大家,而凡是大家,都决不会用任何框框来束缚自己。正是“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在云南这块得天独厚的高原之上,必将有奇葩迸放,我正拭目以待。
作者:钱绍武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