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

  徐华翔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做访问学者期间,师从我国著名美术家和美术教育家杜大恺先生,成为中国当代水墨画革新队伍中的一员。杜大恺先生长期致力于中国画的改革,在突破中国传统水墨程式化束缚和融合西方现代艺术成果方面独出机杼,成效斐然,为中国当代水墨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徐华翔在学习和创作上,深入领会杜大恺先生艺术精神的本质,通过大量的实践和独立思考,在创作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根据自身的文化特征,徐华翔把创作和研究的方向确定在山水画方面。在中国画的发展进程中,写意山水画的改革是一个难度很大的课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中国山水画创作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已经建成了一个完善的文化体系。山水画表达的观念已经与相应的历史文化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时代在发展,社会文化也随之而改变。这要求山水画的改革不仅是技术方面的改变,还要求在观念内部有根本变化。杜大恺先生对中国山水画的变革也是基于这个层面的考虑,在实践上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如果对以杜大恺先生为代表的水墨画改革流派的思想和创作实践略作考察,就能够在徐华翔的作品中发现这样两个特征:一是以写生为主,二是融合平面构成观念。

  在历代中国画论中,强调写生是很多画家和理论家的一贯主张。但是,与之同时,倡导画家的主体精神也是众多画论所坚持的。如明代沈周就说过:“写生之道,贵在意到情适,非拘拘于形似之间者。”(《题画》)由于画家作为精神主体是第一位的,所以在面对客观对象时画家的主观意识就成为决定性的因素。而画家又是一个完整的文化载体,因此,画家在其作品中就不仅呈现出个体的主观意识,而且还会带有其所处整个历史阶段的文化烙印。这是完整的写生概念。虽然杜大恺先生引入了写生的观念,但是,他所引用的技术和理念已经与中国传统所理解的写生有了很大区别。在杜大恺先生的观念中,中国传统的“三远”说已经被摒弃了,取而代之的是近代绘画技法中的兴起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焦点透视法。

  平面构成的理念起源于装饰图案。平面化的构图重视视觉效果的均衡和色块线条的对比。杜大恺先生在创作实践中积极引进平面构成因素,使画面平面效果更加明显,节奏感更加明显,形成独特的韵律。

  在杜大恺先生的这些改革中,始终守住了中国传统的笔墨精神,这是与一些画家的理论和实践迥然有别的地方。对于这个原则的坚持,见出杜大恺先生关于中国画改革的深度。

  徐华翔在自己的创作中,坚持了以上的理论和实践成果,积极参与中国写意绘画的革新。他是紧紧跟在杜大恺先生身边的画家,无论艺术思想,还是绘画实践,在徐华翔的作品中均可看到杜大恺先生的影响。难能可贵的是,徐华翔并没有盲目模仿,而是坚持独立思考的精神,充分领会中国山水画改革的精神,自觉在实践中扎扎实实地探索,取得了理想的成绩。

  徐华翔的作品风格朴实无华,真切感人,将自己朴素的情感真实地展现给观众,这是他的作品的可贵品质。清代笪重光在《画筌》曾谓:“人不厌拙,只贵神清。景不嫌奇,必求境实。”神清和境实是最高要求。徐华翔在作品中做到了这一点。他怀着浓厚的情感在画面中表现出江南水乡的一草一木,在轻盈的民居建筑中追寻静谧的意境。在徐华翔的笔下,江南的山山水水展现出迷人的风姿。如《九华山中有诗情》和《同里人居绿阴里》都是比较典型的代表作品。

  徐华翔在用笔上追求简洁、平实的意味,用色力求淡雅,运用色块与线条的对比与穿插,形成鲜明的风格特征。如《无锡街景》、《徽州人家》等作品体现出这样的笔墨特色。还有一部分作品更加率性,笔墨上更加大胆,从而形成独特的意味。这类作品如《夏日亦清心》、《人家闲淡云影里》和《西递沧桑》等。笪重光说过:“墨以破用而生韵,色以清用而无痕。”(《画筌》)这句话也正好用以概括徐华翔的作品特点。

  总之,徐华翔在创作上已经有了自己比较成熟的想法,希望他在中国山水画创作实践中不断有所突破。

作者:郭晓川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