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史树青先生与我的家乡菏泽

  史树青先生,1922年生于河北乐亭,是当代著名的学者、金石学家、史学家、文献目录学家、文物鉴定家。在这众多的头衔之中,文物鉴定是他的本行。史树青先生生前是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同时又担任国家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等职物,所以文物的鉴定和保护是他一生投入精力最多的专业。为此他曾走遍祖国的山山水水,北至新疆,考察了和田、民丰、且末、若羌等地区,撰写了《新疆文物调查随笔》一文,发表于1960年的《文物》第6期上。向南,他则多次到达祖国的最南端海南岛,在三亚市的乐东县发现了西汉“朱庐执刲”银印,这方古印是西汉王朝赐封给地方少数民族首领的官印,对海南的古代历史、地里的研究都具有重大的意义,被誉为“海南第一古印”。我的家乡菏泽位于鲁西南大平原上,这里物埠民丰、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且有一城牡丹花享誉天下,所以一生喜爱游历访古的史树青先生与菏泽也就有了诸多的交集。

  孙膑是战国时期的伟大的军事家、思想家、战略家,曾因“围魏救赵”中之“桂陵之战”而留名青史,民间有关他与战国大将庞涓的恩怨故事也广为流传,有著名的《孙膑兵法》传世。那么孙膑故里在何处呢?据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孙膑应出生于古桂陵一带,也就是今天的菏泽市,至于具体的出生地并没有详述,只是交代:“膑生阿、鄄之间”。1991年3月,《孙氏族谱》在菏泽鄄城发现,族谱记载孙膑就诞生于鄄城县孙老家,并于同年7月在菏泽举办了“全国孙氏族谱暨孙膑故里研讨会”,研讨会确定鄄城即为孙膑故里。对于这个论断作为鄄城的近邻郓城县并不认同,郓城方认为,司马迁说:“膑生阿、鄄之间”,说明孙膑并不是出生于鄄城,并根据掌握的史料推断,古阿、鄄之间当为郓城之古廪丘,并于1992年4月在郓城召开“全国孙膑故里研讨会”,时史树青先生作为文物鉴定专家也被邀请参加了这次研讨会。1972年4月银雀山汉墓在山东临沂发掘,《孙膑兵法》和《孙子兵法》竹简同时出土,史树青和古文字学家商承祚参加了这次竹简的整理和发掘。史树青作为《孙膑兵法》的发现者和研究专家在郓城“全国孙膑故里研讨会”作了专题发言,并充分肯定了孙膑故里应在“古廪丘”之说。在会上赋诗表达自己的观点,诗曰:

《其一》

历史悠长不计年,临沂古简识庞涓。

后孙子接前孙子,赢得兵书十六篇。

《其二》

三月花时聚盛流,谈兵考史论不休。

推源派衍齐孙子,阿鄄之间古廪丘。

  菏泽古称曹州,自明以降盛产牡丹,清代蒲松龄《聊斋》的名篇《葛巾》行世以来,更是将曹州牡丹的盛名推向全国。据考证,从清一代便有“曹州牡丹甲天下”之说了。阳春三月,谷雨前后,正是菏泽牡丹盛开之时。史树青先生在研讨会的间隙游历了水泊梁山遗址,后又乘兴出席了菏泽牡丹花会,在游人如织的牡丹园内,沐着花王的芳香,史先生又乘兴赋《浣溪沙》一首:

访古才过忠义堂,

看花又到牡丹乡,

人生莫负好春光。

昔客洛城评魏紫,

今经菏泽识姚黄,

万人空巷说花王。

  这次短暂的荷泽之行给史树青先生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多年后他还向我极其详细的讲述当年的所见所闻。

  我与史树青相识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先生不弃我驽钝,使我有幸填列门墙,从此朝夕问学于先生身边,让我读书和鉴赏之眼界大开。记得2000年冬,我陪先生至安徽的太和访古,火车经过菏泽站,史先生看着车窗外写着菏泽二字的站台说:“荣先生,到你的家乡了。”我忙说:“是啊”,接着我问先生可否到过菏泽,于是先生便给我讲起1992年的郓城之行。当说到孙膑时,先生提高了声音问道:“荣先生,你知道你的故乡还有那些历史名人吗?”我脑海中迅速掠过菏泽历史名人谱,忙回答道:“吴起、黄巢、宋江、近代有抗日名将赵登禹,北平市长何思源。”先生听后点点头,接着又问道:“你知道菏泽还有哪些大画家和知名佛教界人士吗?”我一时茫然,搜肠刮肚也确实再想不出菏泽历史上有关这方面的文化名士来。于是惴惴地回答先生:“我确实想不起来了。”史树青先生说:“北齐‘点墨成蝇’的大画家曹仲达和唐朝说出著名的禅语‘吃茶去’的赵州和尚都是古曹州人,确切地说都是你的老家曹县人。”说实话这两位历史名人我很早就知道,但从来没有想到和他们生活的是如此的亲近,而且居然是乡党,如不是先生的一番教诲,我还不知愚钝到何时!?汗颜之际同时又为先生的渊博学识和绝佳的记忆力所深深折服,看来文博界赞美先生为“活辞海”绝不是什么过誉之词。史树青先生接着又教诲我:读书、治史要从地方志开始,具体到每个人就要从他家乡的地方志开始,古语说‘家国天下’,一个人只有热爱自己的家乡他才能爱国啊!作为一个画家,更应该胸怀天下,只有眼界和心胸都宽广的艺术家才会有大成就。先生的这番言论对我冲击很大,它使我明白了一个画家如想有大成,不但要画技娴熟,而且还要具备渊博的学识和宽广的心胸,这大概就是陆游所说的“如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在当下的真正含义吧。

  因为常在史树青先生身边亲近问学,所以对我的家乡菏泽先生也多有关心,凡有关家乡的事,先生和师母夏玫云先生也多给予方便。当得知我的大妹荣娟在菏泽开有书画装裱店,店名叫“荣宝轩”时,先生便主动给题写店名以资襄助。对于家乡政府举办的活动,先生更是给予无私的帮助。记得约在2002年冬,时任菏泽市文化局局长的王忠美先生来京,为新成立的“菏泽文博画院”求史树青先生题写院名,史先生慨然应允,为了写好这几个字,老先生竟然在报纸上练习了若干遍方落笔,由此可见先生治学严谨之一斑。这些报纸我至今还保留在身边,让先生的严谨的治学精神时时激励我前进。2003年3月,王忠美先生为菏泽牡丹杯画展又邀请史树青先生题词,这次先生又重填《浣溪沙》:

结伴清游兴偏长,

暮年寻胜趁春光,

高歌应放少年狂。

今日眼前逢魏紫,

又来佳赏是姚黄,

羞将白发对花王。

  在民族大学史树青先生简洁的书房内水仙怒放、墨香悠悠,宾主对坐相谈甚欢,王局长盛情邀请老先生到菏泽看牡丹,史先生趁着诗性愉快的答应着,并说:“荣先生,陪我一起去。”我连声附和:“当然、当然,但您不能爽约啊!”

  后因先生世事繁杂,当年还是爽约了。此后每年牡丹花开时节,史先生都要向我习惯地说上几句,明年一定到你家乡看牡丹,可是时间到了2007年也没有成行。

  2007年的“十一”,我陪老先生到常州访友,先游了金沙先民遗址,后又到常州新建的博物馆参访,当史先生看到谢稚柳先生所画的一付水墨牡丹时,又对我说:“荣先生,明年一定去菏泽看牡丹。”看着坐在轮椅上的老先生,当时我的眼眶微微的一热,为了当年的一个承诺,老先生仍时时不忘。古语曰:“君子践诺”,史树青先生真是具有古君子之风啊!但先生已年届耄耋,身体大不如前,且患有严重的心脏病。我在常州博物馆内默默的祝福,惟愿先生能成菏泽赏花之行。

  史树青先生自常州又到南京小住,于2007年10月7日回到北京,身体突然不适,于是就住进了北京阜外医院。10月21日我到医院去看先生,他看我来了,忙从病床上一下子坐了起来,口中说着:“我没病”,我要回家。”,也不顾护士的阻拦就顺势下了病床。坐在病床前的椅子上便问我:“荣先生,最近文化界、收藏界有什么新闻?你在读什么书?”我一一向先生作了回答。那天他显得非常的兴奋,还顺手给我签了几本他的新作《鉴宝心得》分送友人,在照相时老先生还整理整理了衣服,口中轻声的说着:

  “这么多事等着我做,哪有时间住院啊。”

  我也盼着史先生早点出院,绝没想到这一面竟成永别。11月7日一早,师母夏玫云先生打来电话告知,恩师已于当日凌晨遽归道山了。

  史先生永远的走了,自此我再有疑难也终无问处,当然对于菏泽之行,老先生也永远的“爽约”了。就在今年的春天,我回到菏泽看牡丹,在曹州牡丹园的花海人潮之中,我仿佛又看到一位白发老者,正在袭人的花香中朗声诵读“羞将白发对花王。”

  我知道这是幻觉,但我宁愿相信这是事实,我的目光在人群中搜寻那位“白发老者”,随着两行热泪夺眶而出,为了先生的“践诺”,也为了生我养我的这片热土……

2010年11月4日凌晨于京华品一草堂写就

作者:荣宏君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