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1928年,林风眠受蔡元培之邀在杭州创办国立艺术院,第二年便合国画与西画两系为绘画系,其目的就在于实现学科之间、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时至今日,跨学科与跨文化的研究已经逐渐成为当代艺术中的一种主要潮流。
2009年末、2010年初进行的“当代中国绘画名家与新磁州窑”活动便始于这样一种初衷。参与此次活动的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的六位画家杜大恺、刘巨德、钟蜀珩、戴士和、刘临、忻东旺在各自的艺术领域极具代表性。虽然画种和风格各不相同,但是他们同样关注中西艺术核心价值的比较、关注国画的现代化和油画的民族化,关注美术与工艺美术、艺术设计的交流,关注艺术实践和理论的互动,并且他们同样是学院中的学者型艺术家。因此,由这些艺术家完成的新磁州窑作品就显得意义非凡。
近些年来,磁州窑因其独特的美学价值日益受到艺术界和收藏界的关注。磁州窑的窑址在今河北邯郸磁县,磁县宋代属磁州,故名。磁州窑在宋代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民窑瓷系,它与仅供宫廷玩赏的以汝、官、哥、钧、定为代表的官窑瓷系截然不同,发展出丰富多彩的陶瓷绘画装饰技法,其中尤以铁锈花和红绿彩最为珍贵,元、明、清三代的景德镇青花亦与之一脉相承。宋代“磁”、“瓷”二字通用就反映出磁州窑在中国北方民间影响力。
美术与工艺美术血脉相连、基因相通,且不说美术独立之前二者原本就是一回事,即便在20世纪初,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与“前拉斐尔派”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20世纪80年代,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张光宇、庞薰琹、祝大年、张仃、吴冠中、袁运甫等先生为代表的新中国“装饰风”则充分诠释了在中国文化土壤中二者相辅相成的生命力。
画家介入陶瓷,古已有之,毕加索就曾沉湎其中,而今的“当代中国绘画名家与新磁州窑”活动及展览则再次展现了画家介入陶瓷的创造力,它既可以被视作一次生动有趣的关于磁州窑的“雅集”,又可以被视作一个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阐释为切入点,实现绘画与陶瓷、美术与工艺美术、学院艺术与民间艺术对话的文化现象,它既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绘画创作,也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陶瓷创作。展览“人间瓷画——当代中国绘画名家与新磁州窑”正是这一独特文化现象的视觉呈现。
瓷与画、黑与白,中国文人的意境和精神贯通古今,展览中的六位艺术家在这一点上有相通而无差异,他们的新磁州窑作品虽为即兴偶得却才情洋溢,是我们重新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通幽曲径。
2010年11月28日
作者:李镇,曹元耀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