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中西文化亦如中西艺术体异而性通,文章通过对中西文化的流变和石涛与塞尚的艺术以及他们关于艺术的论著的缜密而宏阔地论述,将两个在时间与空间上相离有距,在文化上渊源相殊而各自在艺术上作出重大转捩性贡献的人物放在对生命追问的层面,寻找他们体异而性通的存在。文学上的比较研究已经代有传承,艺术上的比较研究依然浅尝辄止,若有若无。人有同心,在全球化愈渐深刻的时代,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时不我待,因而对此方向的研究应予足够肯定。
——杜大恺
该文借鉴比较文学的方法,将清初画家石涛和后印象主义画家塞尚的艺术与观念进行综合比较研究。刘海粟和吴冠中曾著文将清初四僧之一的石涛比作塞尚,开近代绘画新风。李镇在此基础上收集有关石涛和塞尚的艺术资料,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对石涛和塞尚在艺术史中的贡献、各自创作的三个阶段进行探讨,提出“体异性通”的观点,揭示石涛和塞尚在艺术生命的追求与表达上的“体异”而“性通”的特征。特别是该文将石涛绘画理论中的“一画”观同塞尚“以
自然重画普桑”的观点进行比较后,认为二者均重古人之心、造化之象和心源之悟,二者在艺术理论上具有相同之处。该文还结合中国古典哲学与西方近现代哲学、结合石涛和塞尚的艺术作品,对石涛的古人观与塞尚的传统观、石涛的造化观与塞尚的自然观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分析。该文资料翔实,论证有力,采用比较美术研究的方法也值得提倡,论文通过对石涛和塞尚的比较研究,揭示了二者对其后艺术的影响及其在艺术史上的意义,并且延伸至比较中西绘画的特征,提出二者“体异性通”的新观点,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学术意义。同时
该文亦推进了我国比较美术的研究。该论文已达到博士学位论文的水平。
——陈池瑜
论文关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东西方文化在交流中碰撞并相互影响而各自都转型于“现代化”的历程,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进行系统的研究、梳理、分析、比较,力图证明两种文明、艺术基于传统继承与开拓;基于对自然感受心源的自我观诸层面“体异性通”的理念,得出了一个对当代艺术现象纵横向联系与衍变形势的富有积极意义的论说。论文以西方现代绘画有代表性的画家塞尚和对中国近现代绘画理念产生突出影响的石涛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其文化历史背景、各自生活和绘画创作的经历以及同时代人之间相互影响的诸多方面,从时代现实环境;从两人性格、气质、对艺术的精神取向的差异和相似之处,为艺术家艺术创作思想境界之间,有说服力地揭示了论文作者“体异性通” 的观点。论文广征博引,而能以归纳核心理论,体现出了相当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良好的论证水平。
——孙景波
这是一篇极为精彩的优秀博士论文!
该论文富于创意地对东西方两个“现代艺术之父”进行了立体的全方位的比较研究,令人信服地得出了“体异性通”的结论。这是符合人类文明在独立中走向交流融合,世界格局由裂变走向聚变和谐的发展大势的,也是对当下“新排外主义”和“艺术阴谋论”的一个矫正。
论文对“二父”的对比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在其所处的深厚的自然——人文时空背景中展开。结合其生平、性格、作品,比较了他们的古人——传统观,造化—— 自然观,心源—— 自我观,概括出他们一画——古典的核心理论、艺术——生命的哲学意蕴,强调了他们生命的体异性通、艺术的体异性通。文末并附了精细的“ 比较年表”。论文体现了作者扎实的古文、外文功力,丰富的古今通才知识,高超的论文写作水平。
——翟墨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