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和韵之书”展前言

  书法拘泥于师承前人,如捧镜对世界,独不见自己。——书家当多问,“古人学谁?”
  余幼始习墨,尝随先师徐之谦,至而立之年后,大惑于翰海虽无边,拾得一贝亦如登天之难。幸得炳森大师点拨,“步我后尘者,不自由,不自立。”才觉“提笔当有师承,着墨切无他痕”之道。盖“和韵之书”于兹发轫。
  书画其实同源,缘何不可同体?余从甲骨文、大小篆、钟鼎文之架构,运真草隶篆之笔法,择儒释道之术语,悟天地人之化境,扬传统文化之风骨,应现代审美之情趣,终于在无数次挥毫苦练与自由冥想之后,得创“和韵之书”。
  书法,自是对景由心而来。“和韵之书”,形求书画之和,笔求书体之和,墨求意境之和,趣求古今之和,韵求天地人三和。是以,初见如画、果真是字、细品道情、终臻韵境。
  方家法眼观之,其看似不可卒识,看似难书长篇,结在惯与不惯而已矣。譬之如插曲,插曲因其动人,更能彰显主旋律。而人类文化的主旋律,永远在于创新。百万年来,我们孜孜不倦,上下求索。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