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8-06-07 10:58
人类祖先从树上下来的时候顺手摘了两大片树叶:一片围在腰前充当马赛克,一片拿来制造凉风,因为古代也是有夏天的。
生活在现代的我们,只想感谢两个人:首先是大神后羿。感谢他弯弓射太阳。
其次是威利斯·哈维兰·卡里尔,因为他发明了空调。
那么问题来了,现代人的命是空调给的。那么在古代,古人的命是谁给的呢?
他们没有空调、没有电扇,还要穿一大堆衣服,那怎么消暑啊!!!
不过有人说,古代才不热呢,都是我们现代人太多了才热的,古代人根本都不用避暑。
你是在逗我?
你知道古代有多热吗?
在公元1900年以前,中国气候史上出现过四个“温暖期”,在隋唐到北宋初年,古人们流的汗不比我们喝的水少。
据史料记载,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北京史上最热夏天就在这一年。
那一年,保守估计,北京近郊和城内有11400人死于炎热。
那么那一年的北京到底有多热呢,据说7月25日的温度值最高达到了惊人的44.4℃。
除了北京城还有,古都长安,南京,吐鲁番,古人们和烤肉之间可能,只差一撮孜然,古代人是怎么消暑的。
原本用树叶扇,扇着扇着树叶破了,后来进化了,结实得怎么扇也不会破的扇子取代了树叶。
普通阶层用个大蒲扇就行,上流阶层要在扇子上吟诗作画,似乎一扇起来连风都带着诗香墨香一般。
至于存在感,你让孔明把他那把鹅毛丢了试试...
皇室贵族们有一百种方式,哪一种都是下层人民做梦都梦不到的,有些皇室成员,每年夏季都会“逃离”故宫,到颐和园、圆明园和承德避暑山庄,这种天然的避暑胜地,逍遥乘凉,睡个安稳觉。
汉代时皇宫专门用于避暑的宫殿叫清凉殿,盛唐的科技很发达了,类似于空调房的宫殿出现了。唐玄宗的宝座后不但有水力带动的风扇,扇叶吹凉水产生冷气,而且还把水引到天花板上再洒下来,整个宫殿如同水帘洞一般。
宋朝皇帝打仗不行,享受却相当在行,皇宫遍地种上竹子和松树,达到浓荫蔽日的效果,再多搞假山飞瀑,飞瀑下面挖了十亩大的水池里面种满莲花。
普通的人家就只能在地面上打一个洞里面是口深井,只要把这个盖子打开,夏天会有冷气冒出,冬天则是暖气。
古代的中央空调叫做冰鉴(hàn),用青铜铸成的大型容器,里外分两层,外层放冰块,内层让它空着,丝丝冷气自然会从冰鉴里冒出来,就像空调一样。
“空调冰箱”这样的高级货,可不是每个古代人可以消受得起的,穷人就只能挖口井,把想吃的水果、酒用绳子绑好了,挂在井的内壁上凉凉,实在不行直接绑好,丢进井水里。
在大多数的清宫剧中,你都能看到仆人给主人打扇的场景,但是那凉风是断断续续的,于是就发明了这种半自动风扇,仆人拉动轴心上的绳索,扇叶就能旋转,带来习习凉风。
富人穿纱,穿了和没穿一样。
比如这件在素纱襌衣(dān),在1972年在中国湖南省,长沙马王堆汉墓一号墓中出土,重量仅为49克,大概就是3粒葡萄那么重。
舒适美观的凉鞋
契合热情似火的骄阳,才是夏天的正确打开方式
古代人民在夏季穿的又是什么鞋呢?其实,古人已经开始穿凉鞋了,首先是在苏轼的词“竹杖芒鞋轻胜马”中出现的“芒鞋”。这名字,听起来是不是超文艺?其实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草鞋。
另外,还有一种用芦苇絮制成的麻鞋。“麻鞋比草鞋档次要高一些,根据传统习俗,守孝的时候也要穿麻鞋。”麻鞋的风格用现代话来说,是森系清新风,其一般为平民百姓所穿。
唐朝开元以后,这鞋成了女孩子们的心头好,爱美的女孩在本色的基础上,还会将鞋染成彩色。
我们可以吃冰淇淋和冻酸奶。
那么古人在热天里吃什么来降温解暑呢?
酥山是一种用牛奶、奶油制成的,看起来像刨冰的美食,酥山被很多学者认为是冰淇淋的早期形态。不过只有王公贵族,才有幸拥有大型冰窖来制作这一夏日美食。
在宋代,人们很容易就能在街上买到用冰镇的冷饮,一些有钱人家甚至义务地,在街头路边“散暑药冰水”,宋代市面上出售的冰水,还经常被加入绿豆汤或甘草汤,来帮助人们祛暑降温。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奶制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国古人的餐桌上。
宋代诗人陆游有诗句云:“蜡樱、桃子、酪同食”,因而在宋代,古人在馈赠樱桃的时候,常常连同乳酪一并奉送,富贵人家享用糖酪浇樱桃时,他们经常用金盘、彩画榼等器皿来盛放,让这道美食更加赏心悦目。
看完这些感慨:古人们的智慧真是无穷无尽。
来源:凤凰网艺术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