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24-01-27 10:25
文 | 邵晓峰(中国美术馆展览部主任)
一个人的心路历程构成一个人的成长史,它对人生的轨迹产生深远的影响。安徽是戏曲大省,是传统文化根基很深厚的一个区域,王仁华在独特的徽文化的浸润下,在自己心路历程的沉淀下,选择了绘画这样一个重要的艺术发展方向,不是偶然,仿佛是命中注定。
一、古戏与今象
“古戏与今象”是现代中国画家经常采取的“以古入今、古今相融”的方式。一个画家如何结合自己的特色以及学识和生活的积淀,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是非常重要的。在王仁华这几十年作品当中可以发现,主要题材就是“古戏与今象”。哪怕是早期的《徽班进京》的记忆符号,依然勾起今天很多人的联想,她不只是画古,而是带入今天的联想,特别是在构图、手法、特色技艺的传达,以及今天审美视觉的传递上,做到了“以古入新”。这个“新”主要是结合今天很多审美要求,虽然她画了很多具体的人物、场景、后台、戏台,甚至跟这个戏相关的很多环节,比如化妆、补妆、上妆、拆妆等等,但是这些妆和今天的很多气象结合在一起,产生了特殊的效应,比如她大量使用今人喜欢的道具,像油灯、旧家具、古书、青花瓷等。
《徽班进京》 纸本水墨 2013年 364x408cm (安徽美术馆藏)
她有一幅画叫《中国记忆》,是一个典型的“古戏今象”。今天很多时尚女性们对传统文化念念不忘,且情有独钟。王仁华用她们特有的妆饰、摆件、姿态、专注的神情来表露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因为表达的是对中国传统的致敬,而非停留在浅薄的表象。更可贵的是,她唤醒了当下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这才是“古戏今象”的重大魅力。前不久,王仁华在中国美术馆的个人大展闭幕,当时很多年轻人慕名而来,和王仁华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在绘画中的这种表现,这是个好现象,说明我们的年轻人开始关注传统,走进传统。
《中国记忆》 纸本水墨 2009年 209×190cm
王仁华的画洋溢着古戏里的繁华和激情,形成了一张特殊的文化名片,上面写出了传统文化的新生机。
二、古装与时装
服装具有现实性质的意义,对人的审美,构建平和的心理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一个人的情感及价值观,体现了生活的态度。
王仁华对服装深有研究,喜欢借助传统服装来渲染画面。古代戏服有很多装饰、种类、材质,她结合特有的工笔、写意,或者“兼工带写”的手法,并融合她自己的创作方式,把这些古装进行不断拼贴、转移、重组,形成独有的风格,新颖而独特。另外,她还善于结合当下最潮流的时装来表现题材。
《暗香浮动》 纸本水墨 2006年 195X93cm (中国美术家协会收藏)
戏剧演员穿着现在最时尚的服装进行台前台后的工作。如时尚的牛仔裤、超短裙、高跟鞋、厚底鞋等,甚至手机、项链、钢管椅,这些交相辉映,把古装与时装进行了混响,碰撞出出色的元素节奏。设计中提倡“混搭”,这个理念在王仁华的绘画设计中也是一种典型的表现。但是混搭要想取得和谐,难度也非常大,要求艺术家在工具、材料、章法、整体处理上取得和谐一致,而且要能够打动观众,这点非常不容易。
《三昧在手》 纸本水墨 2008年 183x94cm
王仁华的“混搭”是一种艺术手段,在视觉上产生繁复而不杂乱,靓丽而不俗气,高贵而不谄媚的效果,创造了灵动又充满个性的独特品味和风格。
三、线墨与幻真
这是个更加具体化的表现手法,具体到技法角度、视野镜头、感官体验。王仁华比较成功的地方,在于她精湛的造型能力和对造型处理的基本功,如果没有这两者,那么一幅画只是空中楼阁,毫无生气。她的画面还具体到对线的处理。很多线颇有装饰味道,在描绘各种手姿、手态、手势以及面部五官刻画时,她的线是灵活的、准确到位的、绝不死板的。因为工笔画最忌死板,“细”可以画得很细,但是线要做到灵活、到位、精准,难度是非常大的。她的画面中有很多对于手和脸的表达,线是非常讲究的,这和她造型基本功密不可分,也是其天分的呈现。很多艺术家临摹一辈子传统,十八描都描过了,但是创作中对线无法处理,很多画看似不错,但是线几乎是铁丝描,没有变化,也不微妙。
《起舞弄清影》 纸本水墨 2006年 173x93cm
与线交相辉映,王仁华个人技法另一个特色的彰显,就是墨彩。从她绘画早期就开始研制墨彩,她大量使用撞墨、泼墨、渍墨,形成各种斑斓的墨彩,她把这种墨彩有机画入她的人物服饰中、物件中、局部妆饰中,将墨彩的写意性和精妙的线的意味交融在一起,形成线墨的交响曲。
《哀怨不向红烛》 纸本水墨 2012年 131.6x66cm (中国美术馆收藏)
有了这些以后,通过这些造型手段,她达到了一种“幻真”,也就是“亦真亦幻”的境界。这个主题很玄妙,因为从唐代开始,人们就在追求这样的主题,唐代有傀儡戏、木偶戏,到了宋代更加昌盛。南宋李嵩的名画《骷髅幻戏图》,就是当年非常玄幻的作品,通过描绘把傀儡戏,包括人生感悟,人生如梦等体悟,通过大骷髅提线小骷髅,引起一批村妇和儿童来围观。她们并不感到害怕,因为这是戏。但是很多人在戏中不知如何入戏和出戏,这种隐喻的、戏谑的、象征的表现手法,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上有很深的历史,唐宋很多诗人也对这种形象进行过描绘。我们今天的造型手段,以王仁华为例,她用她的线和墨来营造“幻真幻戏”,是一个很重要的命题,这是一种中国式智慧。现实人生、如戏人生、如梦人生,有时很难说得透,艺术家通过画作来参透人生哲理和感悟,以及未来社会的发展,这是个值得研究的命题,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一个延伸。
《汤显祖与明代戏曲》 纸本水墨 2013年 125x93cm
除此,王仁华把绘画也上升到哲学的层面,表现出对人生的深度思考,也提炼出适合的元素融入一系列主题创作中。有一些画的名字饶有趣味,这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包括像《古灯今照》《凌云》《杜鹃花开》这一类等。这些名字唯美浪漫,对内在思想的呈现,传统文化的理解,蕴含着许多值得探索的地方。
《古灯今照》 纸本水墨 2016年 138×73.2cm
《凌云》 纸本水墨 2012年 175.2×93cm
《杜鹃花开》 纸本水墨 2021年 175x175cm
艺术是一个永无止境的领域,在线与墨交织的古戏与今象中,在对生活深层的领悟中,王仁华已经把“真和幻”的主题迈向了一个新的境界。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