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中国古代在陶瓷上所落的款识,大致可以分为刻划款、书写款和印制款这三大类。在这三大类落款方法之中,又可以细分出更多不同形式的落款。
五代 定窑白釉“官”字款碗(刻划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康熙 青花日日见喜纹碗 (书写款)
元代 景德镇窑卵白釉印花“太禧”铭云龙纹盘 (印制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在这三类款识里“刻划款”出现的年代应该相对最早。在陶器上用硬物刻划出痕迹的技术要求很低。烧制之前在湿软的陶胎上,树枝草棍随便一划就可以完成。但是在陶器上书写款识的难度相对就要大一些,起码要等到有适合的颜料和类似毛笔一样的工具出现之后才能达到。经过考古发掘的研究,人类早期烧造和使用的陶器都是单色的红陶、灰陶等。复色的彩绘陶和彩陶直到新时期时代晚期才逐步出现。所以用另外一种颜料在陶器上用书写的方式落款较之刻划款的出现一定更晚。
新石器时代中期 磁山文化红陶罐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新石器时代 马家窑彩陶钵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虽然人类在陶器制作当中很早就使用了印制的方法,比如印制一些简单的绳纹或者麻布纹作为装饰。
中国的瓷器是在陶器的基础之上一步步发展起来的,直至东汉、三国时期才逐渐成熟。早期的瓷器也像陶器一开始那样,都只是单颜色的。要使用其它颜色的彩料在瓷器烧制之前落款,当时还是达到不了的。即使是用书写的方式落款,也只能是等瓷器烧好后用墨汁拿笔去写。不过这种方式很难长久的保存下来。
三国 越窑青釉虎子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目前我国带有准确纪年款识的最早的一件瓷器,是一件越窑的青釉虎子。1955年出土于江苏省南京市赵氏岗一座东吴时期的墓葬。如今被珍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还被列为了第三批禁止出国展览的珍贵国宝之一。在这件虎子的器腹当年的工匠用利器刻了“赤乌十四年会稽上虞师袁宜作”十三字的铭文。“赤乌”是三国时期东吴大帝孙权的第四个年号,“赤乌十四年”准确的记录这件虎子制作于公元251年,距今已有1766年。
至于在这件越窑虎子之前,究竟还出现没出现过书写款和印制款的瓷器,我们目前还没有发现确凿的实物证据,不得而知。目前我们只能认为,瓷器在最初落款的方法就是刻划,在此之后才又慢慢的出现了书写款和印制款。
(未完待续)
瀚林文化博物馆征集垂询电话:139 6737 3769
也可以关注小编微信公众号(bogukl)广大古玩收藏爱好者学习,分享和交流的家园。定期为您提供全球艺术品最新资讯、市场行情。免费网上鉴定!!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