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抛却尺璧写天韵 三魂销尽夺龙魂

  马是人类的朋友,远自新石器时代,就与我们的祖先相伴相生。其“品性之忠毅、形体之伟岸、姿态之英武、气质之刚烈”,乃是人类理想精神的升华。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狩猎、农耕、行旅、征战……,马与人类建立起不弃不离、生死相托的友情;感动着上自帝王将帅,下到士农兵商的各阶层人群。“引重致远、以利天下”,“乾象天,天行健,故为马”。可见古之先民,不但深切感载于马对人类生存的实用价值,而且把马直接与“居于自然万象、人类社会之主宰地位的‘天’”,联系在一起;赋予马以神奇超迈的特质。 自殷商以来,马的题材即频现于我国文字图腾、殿堂壁画等艺术形式。从甲骨契刻到吉金雕饰、秦代陶俑、汉代墓祠画像,以至唐代石刻彩塑,马之雄骏剽悍的形象,长驱驰骋于中华民族数千年威武弘恢的历史画卷。汉魏以后,有见于记载的画马名家代不乏人。晋王献之、隋展子虔、唐曹霸、宋李公麟、元赵子昂、明仇英、清郎世宁,都曾以画笔各各图写出马的“神骏超迈”、“奔腾嘶啸”、“迥立阊阖”、“蹴踏长揪”的飒爽英姿或精细入微的形体结构。在表现技法上,虽历经两千年沿革变迁,但基本上都属于细笔勾勒、辅以色墨渲染等较为工致的形式。汉唐时代的画马,多能达到气韵生动、风神足备,使“观者震慑”的艺术高 度。然自有唐以后,马的绘画却与我国人物画一样,渐趋式微。作品中马的形象也失去昔日雄强剽悍的精神气质。中国画需要革新,时代在呼唤大勇者的降临。 一代艺术大师徐悲鸿运用元明以来发端至近代渐趋成熟的大写意花鸟画的笔墨形式,融以西洋绘画科学严谨的造型技巧,写野马之无束,气势雄阔豪迈、笔意凝重遒劲,墨色酣畅淋漓,开创了现代画马之先河。自上世纪四十年代以来,画马者多所宗 法,涌现出众多深入传统之庙堂,又打出传统之山门的名家巨擘。丰富了中国画现代画马的艺术长廊。 鲁夫铁翁先生幼喜画马,数十年来,博取今古众家之长;深入研究历代画马名家的造型、笔墨技巧、艺术风格,并在传统花鸟画和书法方面痛下苦功;将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绘艺技法、书法神韵注入画马之骨血精魂。研创出刚阳豪迈、灵动洒脱、装饰与写实并重、书意与画意交融、具有强烈时代特色的画马新风格。鲁夫铁翁的画马作品兼以自成一格、具有现代构成意味的篆书为题款,令二者相得益彰 ,增强了作品的装饰性和高雅风韵,同时充盈着文人画的书卷气息。他笔下的马,完全脱尽凡胎俗气,显现出铁骨龙魂、乘风御电、神骓出世入青云的天马逸韵。 现将鲁夫铁翁的画马艺术,仅就个人观感作一约略分析:

  一、造型与动态: 鲁夫铁翁画马,从结构看是综合我国伊犁马与西洋马以及阿拉伯马的比例特征加以大胆夸张、改塑,提炼而成的。是具有典型性的马的艺术形象。在形体方面,通过概括取舍,强调主要的体块特征。夸张胸、臀部强大的肌肉群;缩减背、腹部体积,造成强烈的对比;以表现马坚强遒劲、矫健灵动的体态。同时,对前后肢予以拉伸变形,使身躯显得更加伟岸高大并增加马在驰骤中的速度感。在头部,则重点夸张鼻孔、眉弓及下颌角。缩减下吻部,以此突出马凌厉、英武的个性特征。另外,还将背鬃和尾毛特意加长,辅以飘洒的动态线,再现马与环境的关系,加强观者对空气动力学的感悟。这些,对于表现马的雄健昂奋、粗犷野 逸的性格是至关重要的。 马的最富个性的动态是奔驰。鲁夫铁翁所画狂奔急驰之马,如电闪风飞。他以大量的水平直线营造出“白驹过隙”、“逝者如斯”的时空转换瞬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其速度和力量达到空前的极至。对于腾骧跳跃之马,急驰骤停之马,作者又运用极富张力的动态曲线以构建不同的运动旋律,表现了马在突然改变运动状态时,所呈现出的一往无前的气概和洒脱英俊的大美之形。而对于昂首远眺、踟蹰回望,这一类相对静止的马,鲁夫铁翁则注重刻画其坚实有力的骨骼和桀傲不训的刚鬃、恣意挥洒的尾毛,暗示宁静状态下,蕴藏在马体格内部的强大动力和蓄势待发的勃勃生机。 二、笔墨与色彩: 南齐谢赫在《论画六法》中称:“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把用笔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鲁夫铁翁认为,所谓“骨法用笔”,是指画家凭借深厚的功力,挥写出具有生死刚正的“骨气”之美的线条和笔触,释放中国画特有的造型艺术语言的过程。换句话说,画家应当借助于像书法笔划一样具有鲜明的抽象美、富于情感色彩的线条或笔触,完成作品中物象的塑形;而象征不同情感的线条、笔触又须与画中艺术形象的精神气质以至整幅作品的总体气韵相统一。故唐代绘画理论家张彦远说:“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在这里,他明确阐释了用笔对于表达作品主题思想的决定作用。再换句话说,中国画特有的艺术语言—— 具备着书法抽象美的线条、笔触,所承载的不仅是形式意义上的美感;而且,还担负着对思想文化、精神内涵进行表述的重任。 鲁夫铁翁画马风格的取向是:洒脱豪迈、刚阳恣肆、雄奇老辣、灵动多变。这一艺术取向,很多方面就是借助于具有深厚传统功力的线条、笔触来实现的。鲁夫铁翁在传统书法的学习研究方面痛下苦功,历数十春秋。所以,在他的作品中能游刃有余地将 篆、隶、行、草多种书体的笔意加以综合运用。线条、笔触变化丰富而具有极强的表现力。通过刻画马的形体结构、动态质感、神情气韵,他将线条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粗豪时,似山岳耸峙;精细时,如纤丝飘逸;稳健时,似礁石兀立;灵动时,如电掣风驰;浑圆时,如钩金屈铁;昂直时,似弓弦箭矢。这种凭藉线条、笔触的刚柔动静、曲直方圆、轻重虚实诸方面因素的对比、谐调而营造出的抽象美,同样可以直接唤起人们对生命力及物质运动的感悟和愉悦。这与通过马的形象塑造,带给人们的具象美感同等重要而各擅其长。这是以中国画为代表的东方绘画系统有别于西洋绘画系统最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 在色彩处理方面,鲁夫铁翁的画马作品并非一味恪守“墨分五彩”、“随类敷彩”之类的传统理念。他从三方面作了大胆的尝试与探索: (一).吸收我国民间绘画、色彩的装饰特性,大胆夸张色彩的纯度,在富有冲击力线条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色彩方面的冲击力。 (二).借鉴西洋印象画派有关类似色冷暖对比的处理方式,增加了色彩的和谐悦目感及丰富性。 (三).吸纳现代色彩构成原理,从作品的立意出发,大胆改变物象固有色,设置、组合新的色相关系。因此,鲁夫铁翁画中的马,不但有生活中常见的黑、白、棕、栗、青、苍、褐等色彩;而且有红、黄、蓝、绿、橙、紫等自然界中从未见到,而且不可能见到的马的颜色;予人以奇异、清新、多彩善变的美感。这种美感便是由所谓“随意敷彩”所创设的“意象之美”。 鲁夫铁翁画马作品的形式美感,还来自于他别具一格的书体题款。由于其画马作品具有很强的装饰性,经多年揣摩研究,作者选定其自创的“篆意书法构成”,作为主要题款形式。所谓“篆意书法构成”,是作者在小篆基础上吸取部分大篆的结体、笔意,并借鉴齐白石篆刻章法及现代平面构成原理所创建的艺术形式。由于它既具有文字的书写特质又富有时尚装饰美感,与鲁夫铁翁装饰性画马相结合,既各有特点,形成对比;又和谐统一,相映成趣。加之以自作诗文与印章入画,营造出浓郁的书卷气息,提高了作品的艺术容量和观赏性。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鲁夫铁翁凭籍对传统文化和绘艺技法的资源积累和深厚功力,在“博涉多收,纳诸艺之精魂”治艺思想指导下,广泛吸收各方面的营养;厚积薄发,水到渠成,创造并形成自己的画马新风格。使中华民族绘画中骏马的艺术形象以更加壮美的英姿,腾骧驰驱。既丰富了画马艺术的大花园,也为中国绘画的发展作了有意义的探究。 回顾鲁夫铁翁数十年锲而不舍的求索历程,深知其成就来之不易。在这里,我们不妨以他的两首画马题诗做结:

  其一 咏 志

  一片神行铁笔下,天机浩荡翰墨篇。

  江山万代英雄气,写在似与不似间。

  其二 夤夜画马有感 钩戟利剑气萧森,铁血相交留战痕。偏将霸气掀笔底,不惜泼墨扫千军。 猎猎长鬃飘物外,刚风卷地薄秋云。抛却尺璧写天韵,三魂销尽夺龙魂。

  相信通过坚持不懈地努力,鲁夫铁翁的画马艺术将日趋精进、通过不断完善其技法和风格,实现“写天马之逸韵、夺神骥之龙魂”的美好理想。

  2005.7.20

作者:书,成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