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月》三天四场的演出已经圆满落幕了。 每场演出结束后,观众都馈赠以热烈的掌声并且久久不愿离席,平均每场长达半个小时的演后谈中充满了睿智的洞见、思想的交锋和美好的祝愿。
下面节选了四场演后谈中令人印象深刻的观众发言,以及剧组成员们分享的创作心得——
大家下午好,在南艺美术馆,这个南京的文化地标,我们又看到了非常典型的当代现场的剧场作品。很长时间没有看到了,今天是比较激动地度过了一个半小时。这一个半小时都感觉不到,因为很少有机会,同学们都凝神静气,全程非常关注。我们都是从戏剧领域最早的展开出来,整个时代文化发展很快,全球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不例外。到了现在,年轻一代起来以后,剧场和现场本来是有区别的,因为在剧场中间观演关系分得很开,在现场表演中非常融合。在当代艺术馆里进行一个非常有戏剧特长和审美的这么一种形式,同时又是在当代的剧场现场范围内进行,这个体验是非常珍贵的。也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更多的体验机会,因为往往是在一些大城市的live house 里会有这样一种现场感,我们看到这样的剧场都已经更新到把所有的live house的要素全部放在这里了,感受非常丰富、贴切。所以我觉得这个时候应该祝贺,同学们以后在各自的专业实践中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以后我们的专业真的是太宽阔了,不再是狭窄的划分。今天可以看到各种艺术序列和制作成果非常好的在一起,提供的现场感受,希望大家能够记住。同时也再次感谢剧组。
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这个文本的写作,我们排练演出之前一定多花些时间把文本做扎实。这个文本做得非常棒。刚刚有观众问到关于“等待”的问题,其实我马上想到就是《等待戈多》嘛,这也是一个经典。《等待戈多》的文本在现在这个时代,不是越来越被磨损,而是越来越鲜明了。因为大家都知道,这一切的等待以及状态是无可奈何的。这个文本好在他有许多经典:那么早的神话传说,说书人在述说,娜拉出走的故事,等待戈多,然后还有直播的这些当下文化中间的非常熟悉的带货、推销。这些东西都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彼此形成一种框架来进行对比,所以产生距离。这样对每一种不同的表演范式,我们有一种不被完全拖入进去的那种不安的感受,这是一个当代性的感受。因为当代的人有距离的对待一切。在过去我们需要整一性、统一性,然后我们投入其中,就像剧中第二幕以娜拉出走为蓝本的电影,所有人都是单一投入的,但是现在不太一样。我们会有观赏的距离,但是全部的东西在现场需要有工具,需要有安排来让我们得到。这就是各种对比框架,从不同的空间移动去完全感受到。特别的成果就是这个文本的写作。
谢谢张献老师,您的解读非常深入!我们这是一个原创的剧作,但是文本的创作不是由某一个人来完成的,是集体创作出来的。我们使用编作剧场的方法,导演主要是负责给方向和框架结构,文本的血肉是在排练过程中与演员在很多即兴练习和自我表达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所以每段戏都带有演员自身鲜活的生命情感体验,文本从他们口中、身体里表达出来非常的自然。另一方面,我们确实在每一幕都寻找到一个经典文本来进行致敬,因为经典文本之所以经典,正是因为它们铭刻着时代精神的烙印,我们在不同时代重述奔月的故事,不可避免的要和时代精神对话。所以我们期待与经典文本之间形成对话关系,而不仅仅只是复现经典。谢谢奔月剧组。剧组其实对即兴创作能力把握是非常好的。 我印象深刻的是从第三幕开始进行到非常实验性的阶段,很欣喜这一幕能够非常好的对现实有一个把握,非常感人。我们是在看那边的第一幕的一个说书人,在第三幕是生活在箱子里面是吧?其实这对现实是有很多隐喻的,但是说出来挺好的。 第四幕其实是很有力的,像上帝的训诫一样,我们坐在下面是有点毛骨悚然的,人类走到哪里去?赛博格没有性别,可我们今天有很多的性别的问题,我觉得还是蛮厉害的,但还可以更加厉害,暴露一点什么都觉得都会更加有力。
如果大家对影像史很了解的话,最后这个4分多钟的视频是很有力量的,我们看到很多的历史,我是觉得可以做得更深一些,但是可能会不那么容易理解。我觉得可以更加生猛,这会让整个剧会更富有生命力!谢谢你们,祝贺你们展现了一次很好的演出,我们很期待你们未来的发展!感谢您!评价非常专业,而且是经过充分思考的。我理解您的意思,您从中看到了一些隐喻,然后希望我们能够把这个东西特别明显地表达出来,我完全接受您的观点,如果我可以的话。希望这也是我们之后改进的一个方向。
谢谢各位老师,我觉得特别的场景给人特别的感觉,尤其在这里看戏,是一种浸入式的表演。我觉得整个场景其实很空很大,但是不妨碍大家这么近距离的去欣赏表演,我刚才在看的时候是很投入的。我觉得最难得的是这种能让大家真实地感受到演员呼吸的近距离,他们的紧张或者是在当下很细腻的变化,那都是最真实的感觉。
虽然说每个篇章的时长都大概有二十分钟,但是我觉得大家都能够跟着你们去进入,或者跟着场地表演去感受具体的变化和它们所带来的冲击感,我觉得很好,支点找到了,就是大家对于不同时代的女性的探讨,四个篇章实都在沿着这个支点去延伸,根据不同时代的变化,加入自己的想象,我觉得这个挺难的,因为无论如何性别的议题都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需要去认知和去思考的一个问题。我觉得戏剧的魅力在于是说,我们可以通过创作和想象,让大家很自由的去思考意义的所在。我关注演员的身体,第一幕里我觉得剪影和说书人之间虚实的对比是让人印象深刻的;第二幕里,我认为嫦娥的生命感可以更强;到了第三幕,我相信就是在这个时代,我们人被物化的时代,怎么去看待那个箱子里面的自己?这一幕更像一个镜子在反射和审视我们自己的生命体;最后一幕我觉得是一个反问和思考,我觉得冲击力可以更强一些,也许可以让大家思考得更多,谢谢!谢谢,您的感受非常宝贵!我只想补充一点。我们并没有把每一幕的主题都放在性别议题上,在第二幕里这种倾向可能比较明显。但到了第三幕,主播嫦娥所面对的困境,其实无论是男女,都会面临。第四幕关注的问题是人类未来的命运,想象中未来人的处境是怎么样的。感谢您的分享!相信大家对我们这四位个性迥异的“嫦娥”和其扮演者非常感兴趣,下面我想请演员谈一谈自己与所饰演的“嫦娥”之间是怎样的关系。那我们以幕序来发言吧!我的这个嫦娥是最传统的一个形象,同时还赋予了一丝英雄气息。如果我说我的内心就是嫦娥,你信吗?第二幕的嫦娥是一个既隐忍又坚韧的人,她用自己的生命对命运进行抗争。她深处黑暗的时代,无奈之下虽难以改变自身处境,却不断清晰自我的意识,不愿屈服。 她的身上有很多我自己的影子。我也努力反抗过,为自己争取,从环境中挣脱出来,也面对过生命中的绝境。我在她身上匹配到了一个更加坚韧的灵魂。因为她,嫦娥,我更明确了自己的信念。
第三幕的嫦娥是一个带货主播。为了学习“如何成为一名主播”已经在直播间买了好几样东西了。嫦娥的困境很像我本人,嫦娥的选择,也许也会是我的选择,但是以后究竟会发生什么呢?拭目以待。
我所饰演的嫦娥的相信了他(她)本不相信的道理,并且利用其道理达到自己的目的。我本人也曾有过这样的一段时间,从不满现实,到向现实低头,最后利用现实达成目的。这种密切的关联让我一开始对于我所饰演的嫦娥有一定的排斥,我在内心不愿承认这样的自己。但通过这段时间的排练让我能够开始直面自己并且接受自己,这也是我在创作中收获最大的一部分。因为作为一个当代的女性,我觉得看了这部剧之后,感到这部剧探讨的话题太饱满了,女性的话题、道德的话题、价值的问题,永生的问题,所以我觉得我看到了一群非常有情怀有思想的创作者,作为一个教育者和一个戏剧爱好者,我非常感谢你们,因为你们展示了一个沉浸式剧场的所有的可能,我觉得满足我所有的想象,就是对整个剧场的想象,包括戏剧的整个的发展,不同时代的发展,而且你们还为每个时代设计了符合时代特色的信息手段。 我觉得我以前从来没有想过,原来一部剧就可以做到这种程度,然后还有很多的元素让我们拍案叫绝。我希望你们早日为我们中国拿个奖回来,因为你们真的值得,我作为戏剧爱好者,我看的戏不少,让我自己出鸡皮疙瘩的不多,谢谢你们。然后我可能有一点小问题,什么时候巡演。对,然后我一定会多多跟我的朋友推荐你们的,然后加油。谢谢。 谢谢您如此的褒奖,我们会继续努力的!这个戏将会做成两个版本,一个是大家今天看见的美术馆版,另外我们还会做一个剧场版,目前正在寻找演出机会,希望能尽快和大家在剧场里相见!
制作人:沈心懿、温子墨
导演 : 查文渊
剧本构作:查文渊、丘楚原
演员/编作团队:朱冠霖 、唐甜恬、王楚轶、王裕文
副导演 : 秘爱林
作曲 : 图利古尔刚子
灯光设计 : 黄祎
服装设计 : 陶晶
视频设计 : 张博翀、王绍辉、秘爱林
形体设计:蒯雨婷、孙铭池
声音设计 : 张笑晨
平面设计 : 左玮琛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