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中国艺术家大凡初识,寒暄数语后,就会问同一个问题:“你是画什么的?”答曰“画山水”或曰“画花鸟”又或曰“画人物”。不知域外画家是否也有此问,亦不知如何作答。总不会回答:“画写意”的吧!
数年前在材料表现的领域学习探索,在回答此种提问时会说:“搞材料的”,对方面部呈现茫然,我猜他一定在想:“材料是干吗的?”
材料艺术语言研究是二十世纪末在中国绘画领域出现的新课题。如何运用材料观念拓展绘画空间是学院教育无法回避的现实。而现实的状况是大多数人对材料表现过程中的技术要求发生兴趣,通过该技术的掌握区别于他人作品呈现的心态已成为不可超越的迷障。技法固然重要,但绘画的目的不是为了掌握某一高超技能,也不是为了表现一个事物或一个现象。绘画应该成为一种物体,载着艺术家精神思想的一种物体,是精神物化的表现。对材料的选择正是这种思想的遴选。材料本身可能不具备生命力,而一件艺术品所具有的感染力取决于艺术家的修养和其对材料属性的敏锐把握。而且,材料表现又不仅仅是对物质属性及表象特征进行研究,亦可以描绘我们当下提及最多的重大历史题材或主体性创作。这种介入是有良知的当代艺术家所应具备的民族精神,也是文人应有的文化责任感。
此时,材料的介入是对历史记忆的描述,不是电影式的再现历史场景,也不是写实作品所描绘的瞬间影像,更多的是让人通过材料的特质来回忆、体味历史的某个特征。西班牙著名艺术家塔皮埃斯作品中最引人之处就是他本人称之为“加泰罗尼亚之根”的民族精神。他声称,绘画是一种独立的语言,对社会始终具有它自己的效力,而且通过绘画艺术可以影响甚至改变社会。罗马艺术批评家阿尔甘说:“你的画虽然很可怕,却犹如我们所处历史现状最明了的文献。”
上下左右,前前后后的这些作品是我在前些年学习的个案积累,有意无意间都有他者的影响。回过头看,这也是学习所必须经历的。二十一世纪了,绘画媒介在高科技的研发下为材料表现创造了宽广的空间,而个体精神的介入方能使材料物质中的特性呈现出具有人文观照的艺术作品。与在材料中奔波的同仁共勉。
作者:吴守峰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