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文人美术的主流化:文人画风气的流入

2014-11-26 09:13

  台湾明清时期的书画家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本岛画家,如林朝英、庄敬夫、张朝祥、黄本渊、林觉、谢彬等。第二,大陆来台为官者,如谢曦、杨廷理、孙尔准、曹谨、周凯、郭尚先、沈葆桢等。第三,寓居台湾者,如谢管樵、郑观图、吕世宜、叶化成、许筠、林纾等。在这三个部分中,以寓居台湾的书画家对台湾书画影响最大。自明末开始,就有大批来自大陆的文人士大夫渡海入台,其中不少是有较高书画修养的文人或职业画家。在连横搜集到的台湾百余种书籍中,关于诗词歌赋的著作超过一半,最为常见的是如《淑斋诗文集》《草庐诗草》《周易管窥》这样的传统文化著作。中原文化的深入,造成台湾上层社会竞相追求文人士大夫的品味,在闲暇之余亦以饮茶谈艺作为消遣,茶余饭后以水墨写意怡神,与大陆文人生活相差无几。清代以后,有不少闽粤的书画家来台旅行、教授书画技艺,少数者也在台湾定居,他们带来的文人画观念影响了台湾的绘画风气。与其他艺术相似的是,台湾文人画也受到大陆闽粤文人绘画的影响。因此,在笔墨趣味上,受清“四僧”及“扬州画派”所强调的“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乎我”观念影响,反对“泥古不化者”,这与闽粤等地文人画家如出一辙。特别要注意的是,有批评者认为台湾文人画中有十分明显的“闽习”。关于“闽习”一词,应出现于清中期以后,“指的是大胆涂抹,恣肆的笔意,短暂的时间,完成丈体形象,气氛浓浊,一点也不含蓄”。这首先表现在扬州画派的重要画家黄慎、华嵒。黄慎、华嵒都是福建人,黄慎在画法变革之后,于乾隆初年返闽授徒传艺,兼作卖画,足迹遍及福建各地,对福建画坛产生广泛影响。[50]这样看来,所谓“闽习”应该是指由黄慎影响的一批福建画家的创作风气。与闽地一向联系紧密的台湾,受其影响实不足为怪的。但是,以“闽习”来概括明清时期的台湾文人绘画也是不准确的。台湾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都造成台湾文人进取而不受拘束的性格,在绘画创作上,以“狂野”的挥洒来抒写胸中逸气,可视作台湾文人画的一大特点。这可以林朝英、谢管樵、庄敬夫、林觉为代表。

  图1-32 林朝英 自画像 水墨 150.3×87.7cm 清乾嘉年间

  林朝英(1739—1816年),字伯彦,号一峰亭,又号鲸湖英。林朝英生活在雍正、乾隆年间,此时扬州画派画家大多处于晚年或已去世,但余脉依在,显然,林朝英的绘画受到了他们的影响。在他所创作的一件自画像上,可看出林氏风格特征。这幅作品大小在四尺之上,用笔飘逸但不失苍遒,画面意境高古荒寒,但没有泥古之态,且有自家风范。人物的造型准确生动,很有写实趣味,在形体的描绘上颇与中国传统人物画法不同(图1-32)。林朝英的绘画在水墨花卉上成就也很大,他的墨荷、墨竹、芭蕉及鸟禽笔法挺拔有力,意境疏朗,很有韵致。有研究者认为其花鸟之作颇受明代画家徐渭之影响。作于嘉庆八年(1803年)的《墨荷》,以摇曳的荷叶构成交叉的形状,使构图十分特别,画中的笔法率意而爽利,墨色晕染法度有致。创作于嘉庆十五年(1810年)的《蕉石白鹭》,则以写意性的笔法,轻松写出芭蕉和石头,显然有徐渭的作风。林朝英在仕途上颇受挫折,至50岁时,才获贡生之名,但他始终沉浸于书画,并热心当地教育,在台湾文人中有很高的声誉。日本人尾崎秀真曾将林朝英看成是“清代台湾唯一的一位书画家”。在其晚年创作中,个性化的语言更显突出。创作于1814年左右的《双凤图》描绘的是立于山石上的两只凤凰,以梅、竹、石、凤凰构成S形构图,作者以流利泼辣的线条,自上而下,勾勒物象。墨带躁而苍,皴兼于擦,勾画点染,迅疾狂野。创作于1815年的《双鹙》是现存最晚的林氏作品,此作笔墨劲利,墨色清爽,用笔一气呵成,力道十足。上述两幅画中所洋溢出的野逸和无拘无束的个性,正是清代台湾文人画的特色。

  (本文源自作者所著《20世纪台湾美术发展史》一书的相关篇章。)

来源:雅昌观点-分析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