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何绍基与陈介祺书学的比较(下)

2014-12-28 11:37

  清 何绍基 惟君立轴

  115.5cm×52.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三、学书历程的比较

  关 于何绍基的学书过程,历来说法不一,加上何绍基对自己的学书过程的零散记述,使其更为扑朔迷离。但综合各家观点,我们大致可以得到这样一条脉络:何绍基早 年受到其父何凌汉的影响,对于永禅师、欧阳询、颜真卿一路曾颇下功夫,其“楷书最初根植于颜真卿”。约二十岁后,长期临习《争座位》等颜字行书以及《麻姑 坛记》之类颜字楷书,并对《张玄墓志》颇为用功。“约道光二十年(1840,何绍基时年42岁),何绍基始习隶书”,但这个阶段主要还是学习小字《麻姑坛 记》《黄庭经》等。何绍基六十岁之后临习隶书尤为勤奋,特别是对《礼器碑》《张迁碑》《衡方碑》等汉碑的临习,并间临《毛公鼎》、李北海,等等,虽然这个 阶段的创作仍然以行书作品为主,但用笔中所体现出的隶意日渐明显。

  元 赵孟頫 洛神赋 29.5cm×192.6cm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

  关于陈介祺的学书历程,当代学者蒯宪在《簠斋书法略论》中已有较详细的论述,简要概括如此:簠斋 早年受到其父陈官俊的影响,“以唐楷作则,欧为体、颜为骨,融柳之约敛、褚之韵致糅为一体”,实际上,这种风格即所谓的“馆阁体”。这里需要说明的是, “颜为骨”中的“颜”应指如《多宝塔》一类的作品。自道光廿五年(1845)至何氏50岁(1863)间,多在颜书上下功夫,以颜书《自书告身帖》与《祭 侄文稿》为主,同时也曾悉心揣摩米芾、赵孟、董其昌等人的书法,并有临作存世。陈介祺四十多岁时的手札,也明显是帖学一路面貌。而“陈介祺接近何氏书法风 格的行草书,以五十至六十岁左右居多”,即大致在1862年到1872年之间,陈介祺也受到了何绍基书风的影响,在这个阶段又同时取法三代文字等,并逐渐 形成了“簠斋体”。关于“簠斋体”形成于哪一年,并没有明确的说法,学术界一般笼统地归于其“晚年”,且大多学者认为是形成于五十岁以后。

  对比上述材料可知:颜真卿书法对于二人的影响几乎都是从始至终的,二人对笔法的探索也都经历了一个由唐不断上溯并扩展开来的过程。何绍基六十岁后对隶书颇为用功,而陈介祺则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何绍基书风的影响,但问题在于,这种影响为什么起于这个阶段?它对于陈介祺“簠斋体”的形成是否有特殊的意义呢?

  洛神赋 局部

  四、书学思想的比较

  何、 陈二人在书写工具的选择、用笔方法、学书历程上都有相近处,实际上这些“近似”很大程度上来自时风的影响, 如使用羊毫笔、生宣纸、浓墨等,这些在当时是较为普遍的。两人生活的主要区间大都集中在嘉庆、道光之间,且书风相对于咸光、同治之间更为成熟。这个时间段 也是碑学在书法界获得普遍接受的阶段。在此之前,阮元在他的著作中“不仅大量引用北朝墓志造像作为论述依据,而且反复强调魏、齐、周、隋碑版的临习价 值”,以期“汉、魏古法不为俗书所掩”。这个观点得到了何绍基和陈介祺的认同,两人不仅继承了阮元的学说,而且都在此基础上各有发展。

  洛神赋 局部

  于何绍基而言,对北碑的喜爱自不待言,也曾多次提到自己如何留意北碑,但是何绍基并不像阮元一样偏激和激进。尽管何绍基也曾书写过“探求篆隶精神,莫学锺王软美”这样的句子,但他的艺术实践透露出的更多信息则是“我虽微尚在北碑,山阴棐几麤亦窥”,虽然何氏对“二王”书法也曾颇多留意,甚至是推崇的,只不过这种推崇并没有以牺牲碑学高度作为前提。同时,颜真卿是何绍基最认可、最推重的书家,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便是颜真卿书法意兼篆、分。他认为《麻姑坛记》最医俗,并“于颜行极恋嫪”。

来源:雅昌观点-评论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