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1-05 11:42
(图注1:李象群)
2014年的12月,对李象群来说,面临着人生的一个新的转折。除了原来的清华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以及当代艺术家的身份以外,他的身上又肩负了一项新的责任:沈阳鲁迅美术学院副院长。鲁美是让李象群既陌生又熟悉的地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他在这里挥洒了12年的青春岁月。再回母校,从一个一线的教育家和艺术家,转换到艺术教育的管理者与决策者,他的心情在复杂中依然带着回归的欣喜。在李象群正式赴鲁美上任之际,记者也来到鲁美对李象群进行了专访。
回到既熟悉又陌生的鲁美
(图注2:李象群在鲁美副院长办公室)
对李象群的采访是在鲁迅美术学院他目前的办公室进行的。办公室不大,只有简单的办公陈设用品,墙壁也并不光亮洁白,挺有东北的朴实和糙劲。“明年眼看着就要搬到新校区了,这边不想添置什么,太浪费了。”李象群说。
在采访的几个小时内,不时地有鲁美各方面的人来他办公室请示一些问题,从院校的教授老师,到勤务人员,他都一视同仁地客气、关照,完全没有所谓的官架子。
谈到他目前在鲁美的工作,李象群还是一样谦卑地说:“我目前面临着一种角色转换,由由一个艺术家和一线教师,转换到参与教育管理的角色转换。这个转换很有难度,在这里需要更多地学习,跟着刘书记、韦院长,以及其他的副院长、各系的专家、教授们学习。所以现在我正在大量地走访调研。”
这里是让李象群既陌生又熟悉的地方。从1978年进入鲁美雕塑系学习,到毕业留校工作,李象群在这里度过了12年的青春岁月。“依然是这个校园,依然有很多认识的老师,但校园的建筑设施、内外环境变化太大了。”我们进行采访所在的办公楼,当年还是学生宿舍。
上任不到一周的时间内,李象群辗转鲁美沈阳本部和大连校区,努力尽快熟悉这里的一切。“这是综合楼,这是绘画系,这是雕塑系,这是美术馆……”走在鲁美校园内,他已经可以非常娴熟地介绍每栋楼的功能。这是他几日来在这些教学楼里挨个楼层探访的结果。不止是在校园内,校园外的一些已经退休的老先生们,李象群也是挨个探望。这些先生们,都是80年代他还在鲁美的时候学习和跟从的老师。一些老先生一看到他就热烈拥抱,甚至激动得落泪……
既欢喜又沉重
(图注3:鲁迅美术学院)
带着很多人的期待再次回到鲁美,李象群的心情既欢喜又沉重。欢喜的是,能够为母校尽一份力,沉重的是,肩负的担子很重。“我深深地感觉到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几千人的时间和生命都在这里,不能被浪费。所以我们必须尽最大的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
从大环境上来看,中国教育问题由来已久。艺术教育的问题亦是如此。去年全国政协会议上,李象群在提交的一份议案上就谈到过中国艺术教育的倒金字塔问题,指出大学教育应当处于金字塔顶端,而全民艺术素养的培养应该是从幼儿就开始的。而在现今的整体教育体系中的状况却恰恰相反,国家教育资源配置本末倒置,呈现了不健康的倒金字塔状态。
从小环境来看,多年来作为旁观者对母校进行观察,李象群认为,鲁美既有优势也有不足:“鲁美的优势是继承了延安老鲁艺吃苦耐劳的传统,功底上非常扎实,学生和老师既真诚又苛刻。他的不足在于媒体推广上还要继续加强,艺术管理、艺术批评方面也比较弱小。”
这些大大小小的问题,都是李象群在接过副院长的工作的时候必须思考的。“我所处的位置,后面就是悬崖。我不能后退半步,只能往前看,将全副精力和鲁美人一起拧成一股绳,对鲁美的未来负责。”
从1982年起到现在,有过30多年艺术教育经验的李象群,从鲁美走出去之后,1990年到2000年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2001年到2014年在清华美术学院任教,再次回到鲁美,他希望将两个院校的长处和优势都能带到鲁美来。“各个院校都有各自的优势,中央美院在艺术批评和媒体推广上可以说是中国最棒的,思路也比较开,对国内外的资源整合方面做得非常好;而清华美院对于理论性的探索和个案研究上做得是最棒的,学生的论文可以说是文笔最好的。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而怎样将这些优势与长处和鲁美的状况结合起来,是李象群目前正在思考的问题。
对鲁美的未来充满希望
(图注4:鲁迅美术学院浑南校区建筑设计效果图)
到任之前,很多人对李象群接下来在鲁美的工作都有点担心。但来到鲁美之后短短的几天,李象群越来越坚定地相信,鲁美的未来会更好。
首先让他兴致勃勃的是鲁美新校区的建设规划:“2016年,鲁美在沈阳浑南地区的新校区将建设完工。这片建筑群由瑞士设计师马里奥-博塔设计,已经被美国一位研究美术学院建筑评论家收入他的建筑评论集之中,认为它可以被归入全球十大艺术学院建筑之列。这片新校区和沈阳音乐学院校区连成一片,加上沈阳市政府的正式迁入,必定成为沈阳市新的文化艺术中心,带动这一地区艺术生态的全面发展。”在李象群相信,这片文化艺术区整体的发展,将会带动鲁美整个教育、教学的全面生态链发展。
除此之外,短短几天的沟通和观察,已经让李象群看到了外界所看不到的鲁美内部所积蓄的力量。“从师资力量来看,我们虽然说不上是精兵强将,但可以说是兵多将广。从历史上看,精兵强将能胜一时,兵多将广才能盛一世。其中一些教员我都和他们聊过,非常优秀。目前我们正在计划明年为鲁美申报博士点设立而努力,我们和国内外的一些教育资源连接也已经建立。这些资源和条件的储备其实很多已经到位,只待时机一到,稍以整合就会带来极大的爆发!”
采访当日,李象群还介绍了一位鲁美的院长外事特别顾问、教授任敏,他同时还在美国罗德岛美术设计学院、旧金山美术学院的教授。任敏介绍说,未来鲁迅将会建立与若干国际艺术学院的网络同步教学,以及交换生计划,尤其在艺术基础教学部分,建立系统的国际化教学体系。
双聘于鲁迅美术学院和清华美术学院的李象群,也计划未来加强这两个院校之间,以及与更多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们要有更加包容的胸怀,和各个兄弟院校之间相互支持、配合,而不是相互比较。像哈佛、耶鲁和斯坦福的这样的学校,每年的排名都是交替的,没有什么可比性。所以我们要打破那种传统式的论资排辈的观念,很多保守的东西我们要打破。”这种交流可能会首先从他个人的课程开始——他在清华美院的博士生课程,会带着鲁美的学生来京一同上课,同时他也会邀请清华美院的博士到鲁美进行参观考察。
对于未来几年可以预见的改变,李象群最终希望的是将鲁美发展成为一片森林:“俗话说的好,大树底下好乘凉。当学院的骨干力量都成长成为大树的时候,我们就变成一片森林,森林成长起来之后,水土就不会流失,还有更多的生物、生命都会吸引过来。如此一来,我们的人才、艺术家就都会留住这片土地了。”带着这份希望,李象群表示,他会将接下来的若干年,全力以赴地为母校尽一份力。
雅昌艺术网:鲁迅美术学院继承了延安老鲁艺吃苦耐劳的传统,功底上非常扎实,是不是说基础教育这块已经非常完善了?
李象群:不能说特别完善,应该说基本大的体系已经完成了。但还要与时俱进,在基础教学这一块,我们也要前进。真正的艺术基础教育并不只是我们传统上所认识的素描速写等,而是一套全面的视觉基础问的系统教育。
雅昌艺术网:以后这些变革都会越来越多地让外界了解对吗?
李象群:媒体是一个社会的支撑,没有社会的支撑办学是很困难的。所以以后我们会将我们做的事情让社会知道,做到公开、透明。这不是说在显摆、张扬,而是一种文化的宣传,不仅仅是对学校,也对地方有利、对国家有利。因为我们是弘扬中华的文化,所以更多的让大家知道中国和中国的艺术教育在干什么或者做什么。
雅昌艺术网:从事教学这么多年,您个人比较喜欢什么类型的学生?
李象群:我喜欢有创造力的学生,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创作这个特别重要。他们可以走出来,最重要的是他们没有走老师的路子。每个老师有风格,他没有跟着老师的风格去跑,而是自己在创作。
其实老师也是这样的,老师在教学当中,他所教学的东西,应该体现出一种体系化。不是师傅带徒弟的个人的体系化,而是群体的体系化,形成一种学院教学的传承。
来源:凤凰艺术-艺术家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