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6-12 00:00
■ 关注 <中国最聚文化的新媒体平台>,重拾文化信仰
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是因为我有感情。
——巴金
巴金姓李,名尧棠,字芾甘。1904年11月25日生于四川成都。“巴金”是他1928年8月写完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时启用的笔名,这个笔名使用的次数最多、时期最长,因此广为人们熟知。
他以独特的风格和丰硕的创作令人瞩目, 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带病入书
写作是种艰苦的劳动,必须要全心全意,把全部心血放到里面去。
——巴金
巴金幼年多病,14岁时,好不容易得到祖父的同意进入英语补习学校念书,结果刚刚一个月,就因病辍学。
1925年,他到北京准备考北京大学,体检时却发现患有肺病,无奈与北大失之交臂。在巴金的作品中,常常有主人公患肺病或其他疾病的描写,并且因患病而发生情绪、思想的变化。
▌因书得爱
她的骨灰里有我的泪和血。
——巴金
巴金一直以“愿天下人都有饭吃”为己任,全身心地投入事业而无暇顾及儿女私情。1936年,巴金以《家》而成为青年之心中偶像,追求他的人很多,巴金的妻子萧珊便是其中之中。
1938年7月,萧珊高中毕业后追随巴金来到广州。1944年,经过八年的恋爱长跑,年届不惑的巴金与这个名叫萧珊的女孩结为连理。比巴金小13岁的萧珊是第一个也是惟一一个让巴金动情的女人。
1972年7月萧珊患癌症住院,而巴金在干校劳动不被允许探望,萧珊只得独自在医院接受治疗,半个月后含冤长辞人世。在萧珊去世的3年之后,巴金才获许把萧珊的骨灰捧回。他把萧珊的骨灰放在自己的房间里,直至去世。
▌嗜书如命
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自己的思想。
——巴金
巴金爱书,在文化圈内是出了名的。
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巴金一家生活已很拮据了,但是省吃俭用,他还是要买书。一天,一向依着他的萧珊实在忍不住对他说:“家里已经没有什么钱了。”不知道家里到底有没有钱,日子能不能过下去的巴金说道:“钱,就是用来买书的。都不买书,写书人怎么活法?”
第二天,他又带着孩子们去逛书店了。
▌20世纪的良知符号
我不配作一盏明灯,那么让我来做一块木柴,决心燃烧自己,为人们放出光明。
——巴金
“木柴”是巴老对自己的比喻,也是他奉献自己的方式。
巴老一生节俭,全家大小聚在一起为他过生日,也不过是吃完面条而已,简简单单,朴素无华。而他却几乎是每年都要给“希望工程”办公室捐款几千元或几万元……
在巴老漫长的创作生涯中,读者在他心目中始终占据着至高无上的位置。他曾多次说过,也多次在文章里写过“没有读者就没有我”。是读者养活了他。他在给一位友人的信中深情满腔地写道:“我不肯伏倒在‘主’的面前,向他求教,我甚至不相信他的存在……我有我的‘主’,那就是人民,那就是人类。”
有所信仰,有所敬畏,才能无畏于生活,而这寥寥几句,恰似巴老的一生。
生命开花,是巴老一生的信念。在他人的生命中开花,是巴老一生的贡献。
他的教育模式新颖,不拘一格,认为教育是国家兴旺之根本,是国家富强之根基。他主张教育应注重学生,反对呆板僵化。他为发展中国新文化教育事业,建立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做出了重大贡献,堪称“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请关注下期《北大之父丨蔡元培》
▍拾文化专题
欢迎转载
下拉屏幕参与文章评论
投稿请发送至邮箱:laigao@10wenhua.cn
未显示阅读原文请
来源:拾文化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