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丨叶圣陶

2015-06-19 00:00






教习某科为教学工作,熏陶善诱为教育工作,凡为教师,固宜教学与教育兼任也。

——叶圣陶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文艺界、教育界的老前辈,他为人敦厚,彬彬有礼。著名诗人臧克家曾经说过:“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大字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我觉得叶老身上兼而有之。”





为人生而教育


一切的知识根本就是道德,若不在德行上扎根,纵有知识,并无是处。

——叶圣陶《致教师书》


叶圣陶有许多角色,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新闻人。


作为教育家的叶圣陶,终其一生,都在追寻着对受教育者人生的尊重。他说:“教育的一切目的,就是使人人受到充实自己、发展自己的教育,成为一个个自由的人”。


丰子恺画过的一幅名为“教育”的漫画。画面上有个做泥人的师傅,正在认真地把一个个泥团往模子里按,旁边摆着“脱出来的泥人个个一模一样”。


叶圣陶极为赞赏,说:“受教育的人绝非没有生命的泥团,只管把他们往模子里按,失败是肯定无疑的。”在他看来,教育似农业而非工业,受教育者“跟种子一样”。


在叶圣陶的人生中,无论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享誉文坛的文学家,还是思想新潮的编辑家,抑或是推动科学教材体系建立的出版家,他都没有停止对教育规律的探索、对教育本质的追寻。


他的很多教育理念,至今仍有着深刻的意义:“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学生进入这一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





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


叶圣陶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他的童话构思新颖独特,描写细腻逼真,富于现实内容。


童话集《稻草人》展现了劳动人民的苦难,但有时气氛显得低沉和悲哀,稍后的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着重表现人民群众团结抗暴的集体力量。


当时,儿童的世界里,除了劝善教孝赏善罚恶的说教外,从没有适合儿童特点之读物。叶圣陶决心改变这种现状,将儿童文学编入国文课本,使儿童乐于阅读,唤起其自我意识的觉醒。


叶圣陶自编了学生教材,在国文教材中将白话文、新文学作品和乡土教材引入课堂;为儿童“特设一种相当的境遇”,带领学生挥锄挖土,开垦农场;自掏腰包购买大量的中外名著以及《新青年》、《新潮》等进步刊物,创办了博览室和利群书店。


他倡议学校建立音乐室和篆刻室,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为学校造戏台,自编自导自演,每有新戏上演,镇上男男女女都赶来观看,比到乡下看草台戏还热闹。





永远的小学教师


1912年3月,叶圣陶到苏州言子庙小学任教。然而,执教之初,这位理想主义者,就如其日后创作的教育小说《倪焕之》里的主人公一般,遭遇了现实的重创。


课堂上,他喜欢不拿教科书,“随心教去,如舟入大海,任其所之”,但这并不符合当时的教学规范,而他的关于教育改革的观点也无法被校长和同事接受。最让他难以忍受的便是视学来巡,摆出一副“煞有介事的样子”。


叶圣陶在日记里写到,一次,省视学来校视察,转了几分钟就走了,脚都没站稳,什么都不看,怎能算是视察?县教育会要开办小学成绩展览会,各学校临时拼凑,纷纷作假。学校为了保护花草,禁止学生入园,学生不能亲近自然,即使没有一花一叶损坏,又有何用?


1921年9月,叶圣陶因文学研究会的工作需要,同时应上海中国公学的邀请,前往上海。但之前经历,使他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就此生根,教师情结就此深埋。直至1930年,叶圣陶在其他中小学,以及北大、复旦都担任过教师。


后来,他虽不再把教师作为主要职业,但无论是从事文学创作还是编辑出版,都与教育密切相关,并撰写了大量关于教师的著述,用一生践行了初登教坛时的愿望——“愿谨守所志,直到永远”,而他,也被后人称为“永远的小学教师”。


拾文化专题

欢迎转载

下拉屏幕参与文章评论

来源:拾文化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