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5-14 16:17
编者简介:woailaoyao,盛世收藏论坛“陶器、瓷器”版块版主。2010年注册为盛世收藏用户,累计在线时间2,390小时。
远在10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我们的祖先就在中华大地上发明了制陶术,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早制作和使用陶器的国家之一。中国陶瓷自唐代以来即远 销世界各国,其卓越的制瓷技术和辉煌的艺术成就对许多国家的陶瓷生产均产生过深远影响,有力地推动了世界陶瓷文化的发展,这也充分说明中国无愧于“瓷国” 之盛誉。高古瓷器是一个与明清瓷器相对的概念,通常指的是元代以前的陶瓷器,北方也俗称“老窑瓷”。这里精选部分故宫博物院藏精品,供藏友鉴赏研究。
彩陶蛙纹壶
新石器时代 马家窑文化 马厂类型
高42cm 口径13.1cm
壶泥质红陶,口外侈,薄唇,球形腹,小平底,腹部两侧对称置双系。于橙红色陶衣上以黑彩描绘变形蛙纹。图案线条流畅,富于变化,与造型协调一致。据科学测试,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彩陶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200-前2000年。
变形蛙纹作为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彩陶上常见的装饰纹样之一,体现了远古人们对于繁衍生殖的渴望。青蛙产下许多卵,孵出许多蝌蚪,正是繁衍旺盛的象征。
红陶鬹
新石器时代 龙山文化
高39cm 口径11.9cm
鬹胎为泥质红陶,冲天长流,细长颈,三个大袋足分裆而立,颈与后袋之间附一个麻花状鋬手,便于提拿。器物造型遒劲有力,似挺立之雄鸡。鬹是龙山文化最具特色的器物种类之一。此鬹为龙山文化陶器中的精品。
彩陶漩涡纹双耳罐
新石器时代 马家窑文化
高37cm 口径10cm
罐小口,圆腹,腹侧安双环耳,平底。胎呈暗红色。肩及上腹部以宽肥的黑彩条带和细窄的锯齿状条带构成漩涡纹,利用弧线的起伏旋转表现河水奔腾向前的韵律感。这种将柔和的弧线和醒目的圆点相结合构成二方连续的装饰带,是马家窑文化的典型构图方式。
彩陶钵
新石器时代 马家窑文化
高9.6cm 口径21.3cm
钵敛口,折沿,鼓腹,腹以下渐敛,小平底。橙黄色泥质陶,表面打磨光滑。钵内、外及口沿均以黑彩描绘纹饰。钵内饰以底为中心的漩涡纹,外壁为波浪纹,口沿为三组菱形网格纹。此器造型饱满,图案线条流畅,是马家窑类型彩陶的典型器。
马家窑文化的突出特点是彩陶特别发达,而且可以分为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类型,分别代表三个发展时期。马家窑类型彩陶造型有壶、罐、瓶、钵、盆等,多为细泥橙黄色陶,器表打磨光滑,多以黑彩描绘条带纹、圆点纹、波纹、漩涡纹、方格纹、人面纹、蛙纹、舞蹈纹等,构图严谨,笔法娴熟。图案设计采用以点定位的方法,使画面充分展开,尽情变化,具有强烈的韵律感。
黑陶高柄杯
新石器时代
口径7cm 足径6cm 高15cm
杯敞口,束腰,高柄足外撇,平底。杯身有凸出的弦纹为饰,高柄中空,柄外壁镂三孔。因采用了轮制方法,器壁较薄,素面磨光,配以镂空等多种工艺手法,制作十分考究,是一件精致的饮酒用具。
黑陶单把杯
新石器时代 龙山文化
口径8cm 足径8cm 高12.5cm
杯呈筒形,腹间微收,平底,杯身一侧有扁形把,便于持拿。杯为轮制而成,杯身均匀地分布三道弦纹。此杯具有龙山文化黑陶的典型特点,器表漆黑如墨,器壁薄如蛋壳,反映出当时制陶技术已达到较高的水平。
彩陶几何纹盆
新石器时代 仰韶文化 半坡类型
高16.4cm 口径37.4cm
盆折沿,深直腹,圜底。泥质红陶。口沿及外腹部均以黑彩描绘纹饰,口沿上描绘以点定位的水波纹,腹部描绘两层三角形几何纹,两层三角形纹饰的大小及形状相同,但方向相反。可能是由鱼纹逐渐抽象演变而来。此彩陶盆的造型和纹饰具有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约公元前4800-前3900年)彩陶的典型特征。
鱼纹是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中的常见纹饰,著名的西安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描绘的就是一个人脸口衔鱼的形象,可见鱼和半坡人们生活的联系。
红陶深腹双系罐
新石器时代 磁山文化
高14.4cm 口径9.5cm 底径6cm
罐撇口,深腹,平底,肩部置双系。通体刻划纹饰,颈部纹饰为正反三角纹,肩、腹部装饰简单的麦穗样纹饰。这样简单的刻划纹饰反映了新石器时代早、中期陶器装饰纹样比较简单的特点。罐上的双系是为了悬挂或携带方便而设置的。
磁山文化因最初于1972年发现于河北省武安县磁山村而得名。据科学测试,其年代约为公元前6000-前5600年,属于华北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存。
红陶盂及支座
新石器时代 磁山文化
通高20cm;支座:10.5cm
盂:高9.5cm 口径10.5cm 底径11.3cm
盂(yú),平底,底径略大于口径,口两侧有圆形饰物。夹砂红陶,表面粗糙。支座由三个独立的支架组成,支架上有类似四边形支托,下为圆形圈足。盂可以用来盛放食物与水,当它放到支座上时,就可以被加热。陶土里夹砂能够提高陶器的耐急热、急冷性能。在磁山文化陶器中,支撑炊器的支架颇具特色。
红陶出现较早,在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已有发现。河北武安磁山文化、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等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均以烧造红陶为主。夏、商以后,红陶的烧造逐渐衰落。
红陶三足钵
新石器时代 磁山文化
高8.1cm 口径21.3cm 足距15cm
钵敞口,圜(huán)底,下承以三足。泥质红陶。此钵制作方法比较原始,系采用泥条盘筑和捏塑法成型,器形欠规整,器壁凹凸不平。此种三足钵是磁山文化陶器中的典型器物。
泥条盘筑法是最古老的陶器制作法之一。将制作陶器的粘土搓成细条状,然后从器底起依次将泥条盘筑成器壁直至器口,再用泥浆把缝隙抹平粘合的过程。为了使器壁均匀结实,人们会进一步一手在器内持陶垫或卵石顶住器壁,一手在器外持陶拍拍打,然后再入窑烧制。尽管如此,器形不规整,器壁不均匀仍是泥条盘筑法制陶的最大特点。
红陶小口瓶
新石器时代 磁山文化
高23.8cm 口径5.2cm 底径5.6cm
瓶撇口,束颈,颈以下渐广,至腹中部直径最大。腹部置双系,腹以下渐内收,平底。泥质红陶。以手制成型,胎体薄厚不均,具有新石器时代中期陶器的特征。从这件小口瓶的陶质和形制分析,可能是一件盛水器。
彩陶漩涡菱形几何纹双系壶
新石器时代 马家窑文化 半山类型
高37.7cm 口径13.8cm 底径14cm
壶唇口,直颈,口部置两个对称乳钉装饰,溜肩,鼓腹,腹中部对称置双系。下腹陡收,平底。以红、黑两种色彩描绘纹饰,里口用黑彩描绘弧形纹;颈部以黑彩描绘连弧纹两周;肩、腹部主题纹饰用红、黑两彩描绘漩涡纹四组,漩涡纹内为菱形几何纹;肩部粗弦线及漩涡连线,边缘饰细密的锯齿纹。胎质细腻,表面打磨光滑。据科学测试,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彩陶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600-前2300年。
彩陶出现于6000多年前,是在烧造红陶的基础上,在黄河流域自东向西发展起来的。此件彩陶属于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半山类型彩陶的特点是用红彩和黑彩两色相间的锯齿纹为骨架构成各种图案,细部再装饰几何纹、网格纹等,装饰花纹比马家窑类型彩陶复杂,所绘图案面积较广,从口沿至下腹部都有。最常见的有水波纹、漩涡纹、葫芦纹、菱形网纹、平行带纹、方格纹、蛙纹和附加堆纹等。
青莲岗文化彩陶钵
新石器时代青莲岗文化
高11.2cm 口径14.5cm 底径7cm
钵圆唇,宽肩,肩以下陡收,平底。泥质红陶。器物表面施白色陶衣。肩部以褐彩留白二方连续叶纹装饰,每五片叶子组成一椭圆形图案,共五组。叶纹下饰褐彩圆点纹一周。据科学测试,青莲岗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5400-4400年。此件于江苏邱县四户公社大墩子出土。
青莲岗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因最初在江苏淮安青莲岗发现而得名。该文化主要分布在鲁中南和苏北,出土陶器主要有鼎、釜、甑等炊器,豆、碗、钵等饮食器。其彩陶多用红、褐、紫彩描绘纹饰。纹饰有双弧线纹、水波纹、八卦纹、十字纹及圆点纹等。
白陶双系壶
新石器时代 大汶口文化
高19cm 口径8.8cm 底径6cm
壶口微撇,圆肩,腹以下内收,平底。胎较薄。此件器物造型特别,主要是肩、腹部一侧压成扁平状,在腹部中间一侧置两个圆系,两个圆系中间又有一个小乳钉装饰。据科学测试,大汶口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4000-前2200年。
白陶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5000年。所用原料系纯度较高的陶土,成型后,入窑经约1000℃窑温焙烧而成。
红陶盉
新石器时代 齐家文化
高15cm 口径9cm 底径5.7cm
盉(hé),阔颈,溜肩,鼓腹,腹以下内收,平底。一侧置短流,另一侧置宽柄。泥质红陶。器表打磨光滑。据科学测试,齐家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200-前1900年。盉是一种盛水器,既可以装水来调和酒,也可以用作盥沐的水具。
齐家文化系继承马家窑文化发展而来,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的一种文化。主要遗址在青海、甘肃等地。齐家文化陶器独具特色,代表器形主要有双耳大罐等。
黑陶双系罐
新石器时代 龙山文化
高26.0cm 口径19.5cm 底径10.5cm
罐撇口,圆唇,束颈,溜肩,鼓腹,腹以下渐内收,平底。胎体较薄,表面打磨光亮。通体饰五道弦纹。据科学测试,龙山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400-前2000年。
龙山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因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而得名。龙山文化陶器以砂质黑陶和泥质黑灰陶数量最多,陶器的制法虽然还在使用手制,但快轮拉坯的使用已很普遍,因此器物形体较为规整,胎体明显变薄。
黑陶与灰陶的烧造方法一样,均采用强还原气氛烧成。之所以会呈现黑色,是因为在烧成后期将窑停火封门,在窑顶孔上浇水,燃料中的碳素与蒸气结合渗入胎体即成黑色。山东龙山文化的黑陶最为精致,其中有一种素面磨光的黑陶最具特色,其胎体薄而均匀,色泽黑亮,有的薄如蛋壳,故有“蛋壳黑陶”之美称。
黑陶双系壶
新石器时代 龙山文化
高11.5cm 口径6.5cm 足径8.2cm
壶口微外撇,口沿两边置双系。长颈,下部渐广,至肩凸起,扁腹,圈足。足上镂有八个小孔。底外凸。造型规整,胎薄体轻,表面经过打磨,光泽可鉴。据科学测试,龙山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400-前2000年。
红陶平底碗
新石器时代 磁山文化
高6.7cm 口径18.2cm 底径6.4cm
碗敞口,口以下渐内收,平底。泥质红陶,胎壁薄厚不均。磁山文化陶器以红陶为主,碗是其中较常见的器形之一。此碗制作工艺明显带有新石器时代中期陶器的特征。
白陶雕刻饕餮纹双耳壶
商
高22.1cm 口径9.1cm 足径8.9cm
器敛口,腹微鼓,圈足,口下安双耳,足上有对称双孔。器身通体刻划饕餮(tāo tiè)纹。此器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其无论造型或纹饰,均模仿当时的青铜器,是商代白陶的典型器物。
白陶刻纹豆
商
高12.5cm 口径22.7cm 足径15.2cm
豆浅腹,口沿较宽。口以下渐内收,下承以喇叭形高足。通体雕刻纹饰。口下雕刻凸弦纹,腹部雕刻仿青铜器上的云雷纹,高足中部雕刻钱纹,上下分别雕刻变形回纹和饕餮纹作辅助纹饰。修坯精细,形体线条刚劲有力。
白陶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出现。至商代,由于烧成温度提高,原料的淘洗亦较精细,致使白陶质地更加洁白细腻。商代早期白陶器形以鬹(guī)、盉(hé)、爵为主,纹饰有人字形纹、拍印的绳纹和附加堆纹等。商代中期,器物增加了豆、罐、钵等,其装饰除少数绳纹外,以素面磨光为多。商代后期是白陶烧制的鼎盛期,在黄河流域的商代晚期遗址与墓葬中均发现不少白陶,其中以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白陶最具特点,器物有觯(zhì)、壶、尊、卣(yǒu)等酒器和鼎、豆、盘、簋(guǐ)等食器。纹饰常见有云雷纹、漩涡纹、饕餮(tāo tiè )纹、蝉纹、曲折纹、夔(kuí)纹等。特别是将细腻的雕刻作为白陶的主要装饰技法,显示了商代后期白陶的高度发展水平。
在日常生活中,豆是用来盛放腌菜、肉酱等食物的器皿。在青铜器里,青铜豆还是一种礼器。
灰陶盉
商
高12.3cm 口径8.2cm 足距4.8cm
盉(hé)直口微外撇,肩部一侧置管状流,对应一侧为牺首形柄。圜底,下承以三足。肩、腹部分别饰二、四道弦纹。此件灰陶盉为商代遗物,其造型规整,胎质较细腻,肩、腹部装饰简单的弦纹。整个器物显得造型古朴,装饰简练。
盉是古代的盛酒器,或说是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在商代的陶器和青铜器中都可见到。盉的基本造型是深腹,圆口,前有流,后有柄。
灰陶的形成是因为陶器在弱还原气氛中烧造,陶土中的氧化铁不能被充分氧化,因而呈现出氧化亚铁的颜色。灰陶于新石器时代中期已经出现,商代有较大发展,产量很大。
原始瓷青釉弦纹罐
商
高31.4cm 口径20cm 底径9.3cm
罐口外折,短颈,溜肩,肩以下内收,平底。肩与腹部的过度有明显的折角。口内外饰弦纹,其中肩部饰凸起弦纹及锯齿纹共10道。表面施青釉,釉层薄而不匀。
原始青瓷出现于约3000年前的商代,历经西周、春秋、战国、汉代,它是从陶向瓷过渡时期的产物,系从印纹硬陶发展而来。其制法是用瓷石制胎,器表施石灰釉,经1200℃高温焙烧而成。胎体烧结后呈灰白或褐色,器表有玻璃质釉层。胎体吸水率低,敲击时能发出清脆的声音。原始青瓷上的釉都呈青色,这是由于釉中含有适量氧化铁所致。原始青瓷最初发现于河南郑州二里岗下层文化遗址与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中期墓中。河南安阳殷墟、辉县琉璃阁,山东济南大辛庄,河北藁(gǎo)城及江西清江吴城等商代晚期遗址中也都有出土。
与东汉以后成熟的瓷器相比较,原始青瓷具有以下特点:烧成温度比瓷器低,器物成型多采用泥条盘筑法,器物造型不甚规整,胎体厚薄不均,器表釉层不均匀,釉层较薄,釉色不稳定。它与陶器虽已有本质的区别,但在烧造工艺上与真正的瓷器相比还具有一定的原始性,故称“原始青瓷”。
原始瓷青釉划花双系罐
西周
高13.1cm 口径8.4cm 底径8.3cm
罐敛口,折腹,束腰,圈足。肩两侧各置一横系。肩部刻划水波纹及弦纹。罐身施青釉。此罐的造型如同鱼篓,小口,大腹,以增其容积。这是西周早期原始青瓷器的造型特征。此罐出土于河南省洛阳地区。
原始青瓷提梁盉
高17.7cm 口径7cm
盉直口,圆腹,下承以三兽形足,流为兽头状,壶体另一侧饰一卷曲短尾。提梁为弓形,顶部两端饰有锯齿形棱脊,肩、腹部饰以四道连续的水波纹。器物造型古朴端庄,釉色青中泛黄,施釉均匀,纹饰简洁明快,富有动感。此盉造型规整,釉色均匀,是原始瓷中的佼佼者。
原始瓷青釉水波纹盖鼎
战国
高19cm 口径19cm 足距17cm
鼎仿同时期青铜器造型,口沿下对称置双耳。直腹,平底,下承以外撇三足。器表施青釉,胎色灰白。鼎附圆形盖,盖顶中央置一小系,四周对称分布三个小纽。盖面施青釉,以三道弦纹为装饰带,其间刻划简单的水波纹。
鼎最早是煮食用的陶质炊具,首见于新石器时代河南新郑裴李岗和河北武安磁山文化遗址,仰韶、龙山、屈家岭、马家滨、良渚文化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也都有发现。商周时代的鼎多为青铜制品,并逐渐成为祭祀、征伐、丧葬等活动中陈设的一种礼器。战国至汉代出现铅釉陶和原始青瓷鼎,仿青铜器式样,多做随葬品。
原始瓷青釉鐎斗
战国
高10.3cm 口径16cm 足距12.5cm
鐎(jiāo)斗仿青铜器造型,腹部置横柄一个,底下承以三足。腹上部饰弦纹2周,器内外施青釉。
鐎斗,又称“刁斗”,盛行于汉、晋。常与形状如钵、胎壁较厚、口沿置对称半环形双鼻的火盆共存,说明鐎斗被搁置于火盆上,盆中加放炭火即可用来温食,应是模仿“暖锅”而作。外出途中可作温食用具,军旅多用之。唐诗中有“行人刁斗风沙暗”句。
青釉刻划弦纹双系瓷壶
东汉
高24.5cm 口径11.5cm 底径9cm
壶洗口,束颈,溜肩,鼓腹,腹以下渐敛,平底。肩部置对称竖系。通体内外施青釉,外壁施釉不到底。颈、肩部刻划水波纹,腹部刻划密集的弦纹。这件青釉双系壶胎体较薄,釉层匀净光洁,属于刚从原始瓷中脱离出来的质量更高一筹的青釉器,堪称我国最早的瓷器。这种青釉瓷器在烧结性能和器表施釉等各方面都比原始青瓷有了较大进步,但与成熟的青瓷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
绿釉弦纹熊足陶仓
东汉
高24.5cm 口径5.7cm 足距7.8cm
陶仓顶部呈伞状,圆桶身,平底,下承以三熊形足。通体施绿釉。仓顶均匀分布20条放射状凸线纹,其间用波线示意出叠压的瓦纹。器身饰3组凸弦纹。
汉代墓中随葬陶器的数量和品种大大超过了以往各代墓内随葬的陶器,其中一部分是实用器,但绝大多数是专为随葬烧制的陶冥器。陶仓即为随葬冥器,始见于战国、秦代墓葬出土物,汉武帝前后盛行,与灶、井、炉等配套使用。
青釉原始瓷划花双系罐
西汉
高31.5cm 口径8.3cm 足径16.5cm
罐口平沿,无颈,溜肩,鼓腹,胫部渐收,平底微内凹。肩上对称置长方耳并套活环。外壁施青釉至腹。腹部凸弦纹带内刻凤鸟纹。双耳刻划兽面纹。此罐器形饱满,线条流畅,是西汉原始青瓷的代表作。
凤鸟纹系陶瓷器装饰的传统纹样之一。凤是远古传说中“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的神鸟,是远古氏族图腾之一。其形象神秘奇异。凤鸟纹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上,以后瓷器上大量使用这种纹饰。
来源:盛世收藏-资讯-古玩知识 作者:woailaoyao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