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5-15 11:15
华夏收藏网讯 56岁的杨女士家住瀍河回族区龙泉西沟。早上她是早餐店的洗碗工,晚上她是夜市中的地摊摊主,夜里回到家,她又摇身一变成为收藏家。晚清、民国时期女子头上插的步摇、银簪,胸前的压襟挂件;男子头上的帽花、颈上的长命锁……近200件精美银饰藏品藏在她的床下。
1 老银饰曾让鉴宝专家惊艳荣登《华豫之门》珍宝台
珐琅银簪、牡丹压襟、镏金步摇、老银挂锁、弥勒佛帽花……杨女士把藏品一件件从卧室床下往外搬。经过岁月沉淀,这些老银饰已不复从前的银白光亮,但细致的做工、精湛的工艺依然令人惊艳。
牡丹压襟上的花瓣簇拥着花蕊,栩栩如生;42个弥勒佛帽花排好队,个个表情不一;镶珐琅的簪子流光溢彩……杨女士说,她从2000年开始收藏老银饰,至今已有近200件,都是晚清至民国时期的银饰品。
2013年9月,杨女士曾携带一小部分老银饰找到河南电视台《华豫之门》鉴宝栏目。在海选时,栏目鉴宝专家看到她的藏品大为惊讶,连问她“家中还有没有其他藏品”,得知还有,便催她回家取。
杨女士又带去了压襟、挂锁和银簪共90件老银饰,专家见到后,当即把她的藏品推上珍宝台,并保守估价15万元。也是通过这期节目,她才确切知道了这些老银饰的“年龄”。
2 省下买菜钱买老银饰
不过这并不是杨女士上电视的真正目的,她是想让爱人服气。
杨女士以前从没想过自己会搞收藏。她早些年下岗后,没事儿干就去古玩城逛,看见这些银挂件、银首饰很是喜欢。“那时候也便宜,一个银戒指才5元钱。”家里条件不好的她,只能趁买菜时省下一点钱,攒够了去古玩市场上买银饰。
她爱人知道后,气得把她的老银饰扔了一地,吼她说:“你懂啥?肯定让人骗了!”
她爱人生气是有原因的。他们两人都是下岗工人,爱人当保安,家里收入有限,她还花钱买这些不能吃不能喝的银饰。
她知道自己理亏,赶紧把地上的银饰藏在床下。为了证明自己收藏的东西不假,她就带着藏品上了一回电视。
3 银匠说银子不纯,她反而高兴
有了专家的肯定,家人对杨女士收藏的态度也从反对变为支持。不过作为收藏“门外汉”,她也有把白铜当白银买回来的经历。
老城一家古玩店的老板,看她一个女人搞收藏不容易,教她鉴别的方法:白铜会泛青,白银却能越擦越亮。
她还有一个鉴别的好方法。每次买到银饰,她会先拿给银匠看。银匠只要说“你这银子不纯”,她就很高兴,因为老银饰都是手工打造的,纯度不高。
她最喜欢的一件牡丹压襟是从卖家的脖子上买回来的。一天,她去古玩店逛,一眼瞅见女老板脖子上挂着一件牡丹压襟。女老板舍不得卖,她左磨右泡,女老板拗不过,最终以600元的价格卖给了她。
4 收藏老银饰,就是抢救民俗文化
收藏得多了,杨女士逐渐明白,她收藏的其实是一种民俗文化。
“以前的人把保佑平安、延年益寿、长生不老等美好愿望,寄托在各种银饰上。还有牡丹压襟,这种造型的银饰只有中原地区有,其他地方没有。”她说。
现在,很多压箱底的老银饰都会被拿到银器店熔掉,重新铸成款式新颖的银首饰。“这些宝贝,都是熔一件少一件!”杨女士说。
曾有人出高价想买她的藏品,她一直舍不得。但现在她愿意割爱:“孩子结婚得买新房,我不能光考虑自己。无论东西在谁那里,民俗文化都丢不了。”她摩挲着手中的老银饰说。
来源:华夏收藏网-藏趣逸闻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