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老窑瓷 | 北宋、金、元钧窰瓷器的特征

2015-05-18 09:29

钧窰为北宋的五大名窰:汝、官、哥、钧、定之一。窰址在现在的河南省禹县。钧窰烧造瓷器的时间为:创烧於唐代,鼎盛於北宋,发展於金、元,前後历经三朝,长达700多年的时间。
钧窰是一种乳浊釉瓷,属北方的青釉瓷器,它与其他青瓷最大的不同是:原始青瓷是以铁为着色剂,在氧化气氛中烧成青釉,绿釉瓷。而钧窰是以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中烧成天蓝,窰变红、紫釉瓷。因此,钧窰烧出了两大类钧瓷:一种是以红色为主色调的如:玫瑰红、海棠红、丁香紫、葡萄紫、茄皮紫等色。另一种是以蓝色为主色调的如:天蓝、天青、月白和蓝地红斑等色。
铜红釉瓷的烧成,为我国的制瓷工艺开辟了一个新境界,为後来元代的釉里红;明代的霁红,宝石红;清代的朗窰红,豇豆红的烧造成功,起到了开山鼻祖的作用。
北宋钧窰,器形多为仿古铜器形如:尊、盆、托、洗、高足盘、玄纹瓶、凤首龙柄壶等。
钧窰瓷器随北宋的灭亡,宋室南迁,烧造技术也随之消亡。南宋已无钧窰瓷场,金、元两朝始终没能够烧造出达到北宋御窰场钧窰水平的瓷器。  北宋钧瓷历代有仿,但历仿不及。金代仿钧,胎体釉色虽像,但釉面开片,红釉斑块漂浮,吹洒所至;元代仿钧,釉面棕眼粗大明显,红釉斑块漂浮,涂刷而至。缸瓦泥胎,粗重厚笨,施釉不到底,釉流如蜡泪。圈足露胎,内外无釉。明代宣德仿钧,已不在河南地界。釉色虽像,但景德镇白瓷胎细润光滑,胎体规整、轻薄。釉面桔皮纹棕眼,釉内气泡大,中、小聚集,仿气过重。清雍正唐英仿钧,釉、形都像,但景德镇御窰场的高白度瓷胎和釉中密集堆积的细润气泡,以及釉面薄亮光滑的外表,个个如同「出水芙蓉」,总给人一种宋釉清骨器的感觉。近、现代仿钧,胎、釉、形更是相差甚远,一眼可辨。故此,北宋钧窰器自南宋起已是宫中珍宝,被南宋宫中刻有「丰华」等字样,以做标记。
现就七件有代表性的北宋、金、元钧窰瓷器,来论述其各朝代钧瓷的共同特徵和不同特徵。
首先,论北宋、金、元三朝钧窰瓷器的共同特徵。
既然金、元两朝的钧窰瓷器都是仿北宋钧窰瓷器的,那麽,它就应该有仿像的地方,就应有其能够被称作「钧瓷」的特徵。也还应是北宋、金、元三朝钧瓷共有的特徵。其共同特徵有三:
一、乳浊釉(又称乳光釉):乳浊釉是一种不透明釉,是釉层中含有大量的微细气泡时既会形成一种呈荧光一样的乳浊现象。北宋、金、元三朝钧窰瓷釉都是这种乳浊釉。
二、棕眼:棕眼是由於钧釉釉汁浓厚,入窰高温熔融下,釉内气泡破釉而出,在釉面形成如同棕毛扎出的针孔叫「棕眼」。是一种釉面缺陷。在北宋、金、元钧窰器中件件皆有无一例外。元代钧瓷「棕眼」更显得粗大而明显。
三、釉内气泡:北宋、金、元钧釉器釉内气泡都很稀疏、清亮、圆润,有的近似汝窰器釉:「寥若晨星」。
其次,论北宋、金、元三朝钧窰瓷器的不同特徵:
北宋、金、元三朝所产钧窰瓷器,因其朝代的更迭,釉料配方的改变,胎土的精粗差异,生产技术水平的高低,窰口的不同,产量的增多等等,使其有明显的不同特徵。这些不同特徵便是分辨北宋、金、元所产钧瓷器的依据。当然,北宋、金、元钧瓷的差别,不像朝代更迭那样界线分明,一刀切,它有一个烧制的渐续过程。但总的来说,它既然是一个时代的载体,就必然有能够反映这一时代钧瓷的特徵。
一、北宋钧窰瓷器的特徵:
北宋(公元960─1127年)历时167年。钧窰瓷器主要分布在河南禹县为中心的十几家窰口。除八卦洞窰为宫廷御窰瓷场外,其余皆为民窰瓷场。烧制出两种钧瓷。一种是天蓝、天青、月白、蓝色红斑为主色调钧瓷。一种是紫、红为主色调钧瓷。无论何种颜色,钧瓷都有以下北宋钧瓷的独特特徵。
1.河南土:北宋因其国都在河南汴京(开封),近水楼台先得月,北宋五大名窰中就有三大名窰在河南(汝、官、钧窰)。这三大名窰都是就近取土,所烧瓷胎用土皆为「河南土」。钧窰主要取土范围在钧州地界,因此又叫「钧州土」。北宋传世钧瓷,无论官、民窰瓷,皆为「河南土」或「钧州土」无一例外。其烧出的钧瓷胎质好的胎体细密,坚硬如钢,叩之铁声,体不变形,胎色浅灰,如汝窰之香灰胎。胎质差的,胎体粗松,颜色土黄。
2.窰变釉:北宋钧瓷无论红、紫或蓝地红斑皆为窰变所至。窰变是瓷器在烧制过程中因其多种成色元素经氧化或还原作用,出窰後,釉面色彩斑斓,呈现出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是非人力可为之,称之谓「窰变」。有「入窰一色,出窰万彩」,「窰变无双」之说。窰变釉早在唐代就有出现。北宋钧窰工匠掌握了窰变规律,制出窰变配方,才烧出钧釉乳浊釉中红、蓝两色交融,千变万化之宋钧瓷器。各种玫瑰红、海棠红、葡萄紫、茄皮紫……蓝地红斑、蓝地紫斑等等,万紫千红。成为近千年钧瓷史上的一代绝品。
3.蚯蚓走泥纹:蚯蚓走泥纹,既是在釉中呈现出一条条蟠曲蜿蜒,长短相间的釉痕,如同蚯蚓在泥中游走。这是由於钧瓷瓷胎在上釉前先经素烧胎体,上釉後釉层因乾燥或再烧初期产生裂缝,在烧制的高温阶段又被黏度较低的釉流入空隙而形成。有否「蚯蚓走泥纹」是鉴定北宋钧窰姿器的重要依据。
4.「龟裙」釉:北宋钧窰器底上都涂有一层芝麻酱色的护胎釉,又叫老油纸色(作雨伞用纸)金酱釉。该金酱釉上聚集着一块块不均匀的「蟹壳青」色青绿釉块。被称作「龟裙」釉。这可能是金酱色护胎釉,与钧瓷乳浊釉在露胎的足边,因局部温度过高,窰变而形成的。这一特徵,是北宋御用钧窰器的又一特徵。历代仿品都没有能够再现。
以下三件北宋钧瓷器都具有以上特徵:
1.北宋钧窰天蓝釉红斑高足盘
该盘:直径:22.5cm,高:4.5cm,足径:6.6cm
胎:胎骨坚硬,为浅灰色「河南土」香灰胎。
釉:通体施天蓝色乳浊釉。盘面靠边沿处有两块窰变红斑,每块面积约4×3cm。釉中有断断续续的「蚯蚓走泥纹」。盘背面釉很厚,有垂釉感,釉面起伏不平,但很光滑,近边处一圈显黑褐色,釉面有几处小黑点。釉面棕眼,釉内气泡稀疏、清朗、圆润。
足:高圈足,挖足过肩,喇叭口形外撇,圈足内外施钧釉,足墙施金酱色护胎釉,在圈足内外靠足墙边各有一圈「龟裙」釉。足墙头内外开弓斜削,见棱见角。
该盘在天蓝色盘面上有两块窰变红斑,红斑由内向外发出,向四周晕散开来,如蔚蓝色天空上的两朵晚霞,飘然而至;又如碧蓝的湖面上,滴落两滴红彩,从水下慢慢地向四周晕散开来,真像是一副蓝色水点桃花图。
2.北宋钧窰葡萄紫弦纹瓶:
该瓶尺寸:高:26cm,腹颈:16cm,口径:7cm,足径:10cm。
造型:盘口,弦纹直径,扁圆腹,圈足。
纹饰:弦纹装饰,颈处弦纹三道,肩处弦纹一道,腹处弦纹两道。
胎:胎骨坚硬如钢,扣之铁声,胎色浅灰,为「河南土」香灰土胎。
釉:窰变葡萄紫色乳浊釉。釉内「蚯蚓走泥纹」,釉面棕眼,有两处缩釉点,釉内气泡稀疏、清朗、圆润。
足:圈足,足底无釉,施金酱色护胎釉,圈足外有半圈「龟裙」釉。圈足内,底面有旋削下凹的浅圆窝。足墙头左右开弓斜削,见棱见角。
弦纹瓶为北宋宫廷御用器形。传世器中,定窰、官窰、哥窰、龙泉窰均有烧造。在钧窰器中有此器形,还是第一次发现,实为难得,可谓稀世珍宝。再加上是葡萄紫色,更为难得可贵,可谓是精品极珍,宝中之宝了。
钧瓷中最为难得的是紫色。紫色在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中历来被推崇为富贵之上上色。
3.北宋钧窰玫瑰红凤首龙柄壶:
该壶尺寸:高:26.6cm,腹径:12cm,足径:7.5cm。
造形:凤首龙柄形。纹饰:弦纹突塑装饰。
胎:胎质细密,坚硬如钢,扣之铁声,胎色浅灰,为「河南土」香灰胎。
釉:窰变玫瑰红色乳浊釉。釉内有蟠曲蜿蜒的「蚯蚓走泥纹」。釉面蓝色棕眼,釉内气泡稀疏、清朗、圆润。
足:圈足,足底无釉,底面中心有旋削留下的细小凸起乳钉。足墙头左右开弓斜削,见棱见角。底足施金酱色护胎釉,有「龟裙」釉斑。
凤首龙柄壶,又称龙凤壶,是流行於唐代的一种壶形,源於波斯萨珊王朝金银器的造形。该壶以凤作壶身,龙作壶柄,把西方波斯文化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
该壶形在唐青瓷、白瓷、三彩中均有出现。唐以後凤首壶便少有出现。该壶主要是一种盛水冲洗手的生活用具。
该壶造形优美,凤头作流,凤颈9道弦纹装饰。圆形腹外塑一周8只桃花。两花之间的上方,肩下,贴塑6角形花蕾8只。喇叭形足胫上模印8片莲叶纹,叶尖朝下,像围一莲裙。一条细龙,两耳立起,口咬凤首,尾压凤背,龙脊五只圆形脊骨突出,既像龙凤腾云,上下翻飞;又像龙凤交尾,美好呈祥,生动活泼,活灵活现。既可盛水洗手,又可陈设观赏。使人望而惊叹,拍案叫绝。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已能烧制出如此绝美的器形和美丽鲜艳的玫瑰红釉,深感我们的祖先真是伟大而了不起。该壶形近代河南禹县也有仿制,但已是黄白胎,铜红釉,粉制底釉。形虽像,胎釉却差之千里。
二、金代钧窰瓷器的特徵:
金代(公元1127-1271年)历时144年。
自靖康之变,金兵攻入北宋都城汴京,北宋灭亡,宋室南迁,历史上出现了金朝与南宋两朝共治南北达144年之久的局面。金统治时期,北宋的原钧窰瓷场除继续烧造钧瓷外,钧窰有了空前的大发展,由河南发展到河北、山西、内蒙等地,窰口的数量,不断增多,再加上战争的需要,原来北宋钧窰以生产陈设瓷为主,发展到以生产生活用瓷为主,吃饭用的大碗,洗手用的匜等,开始大量生产。但由於金统治者的腐败,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摧残和践踏,对汉民族的奴役等等原因,金代钧瓷再也无法烧造出北宋钧瓷那种自然窰变而产生的通体红、紫和兰地红斑器。
金代钧窰瓷器主要有以下四个特徵:
1.吹洒红釉:金代钧瓷因无法烧造出北宋宫廷御窰配方烧制出的通体红紫、兰地红斑等自然窰变而产生的钧瓷器。便只能在釉面洒红釉,使红釉漂浮在外,不扎实,没有根基。不能像北宋红釉那样深入胎骨由里向外发出。
2.冰裂纹:由於釉质的差异,金钧釉器不能再现北宋釉中的「蚯蚓走泥纹」,而是釉层里外缝隙裂透不能黏合,出现冰裂纹,布满器表。
3.胎土不一:由於金钧窰的不断扩大,金钧瓷胎用土不只是用「河南土」。出现如:河北的黄白胎,山西的黑胎等。
4.圈足平削:金钧瓷底足虽然还在继续使用金酱色护胎釉,但圈足修胎已简单粗糙,底足平削,不见左右开弓之斜削,有的底足还出现黏砂。
以下两件金钧窰瓷器都具备以上特徵。
1.金钧窰月白釉瓜楞花口瓶:
该瓶尺寸:高30cm,口径:9cm,腹径:14cm,足径:9.5cm。
造形:瓜楞形,长圆腹,花口,喇叭形足。
纹饰:六道凸凹弧线胎装饰。
胎:胎质细密,坚硬如钢。扣之铁声,灰色胎体,为「河南土」灰色胎。
釉:月白色乳浊釉,釉面布满「冰裂纹」开片,釉面有一片粉红色釉班,红釉漂浮在外,没有根基,是吹洒红釉所至。釉面棕眼。釉内气泡稀疏、清朗、圆润,如:汝窰气泡「寥若晨星」般稀少。
足:喇叭形高圈足,圈足内外施乳浊釉,底内釉面布满黑点。圈足施金酱色护胎釉,有「龟裙」色灰绿釉班。圈足平削有黏砂。
瓜楞瓶与花口瓶是流行於宋金时期的两种器形,唐代已有之,宋代景德镇、磁州、耀州等窰都有烧制。宋金两代花口瓶的区别在於足部变化,宋代撇足较矮,金代撇足高度几乎与瓶颈相等。该瓶把瓜楞瓶身与花口瓶口相结合,创烧出一种新的瓜楞花口瓶,实为难得。它虽然增加了花瓶的美感,但同时也增加了花瓶的制作难度。该瓶在颈、肩、腹、胫处有四道接痕,五部分组成。六道上下贯通的下凹瓜楞沟。口为喇叭口,由六片向外翻下的荷花瓣组成。从该瓶撇足较矮的宋代造形和布满全身冰裂纹的金代特徵看,该瓶应属宋末金初之产品。再从该瓶的釉质看,它既有钧窰乳浊釉特徵,又有汝窰釉中气泡「寥若晨星」的特徵。该瓶应为临汝窰产品。
2.金钧窰天青釉红斑大碗
该碗尺寸:高:8.6cm,口径:18cm,足径:5.8cm。
胎:该碗胎质紧密坚硬,属「河南土」灰胎。
釉:天青色乳浊釉。碗内外釉面布满冰裂纹。碗内有玫瑰紫色红斑,红釉为吹洒所至,漂浮在外,没有根基。釉面棕眼,釉内气泡稀疏、清朗、圆润。
三、元代钧窰瓷器的特徵:
元代(公元1271-1368年)历时97年。
元世祖忽必烈一统天下後,在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专管烧造瓷器。
由於景德镇窰的兴起,使元代钧瓷开始自生自灭。不但再也无法烧出通体红、紫的钧红釉,而且所烧元钧,胎体厚重,缸瓦泥胎,釉面棕眼粗大,釉面红斑涂刷。由於元代钧瓷的粗制滥造,景德镇瓷器的兴起,元代末期钧瓷已名存实亡。到了明代景德镇瓷器风靡全国。
元代钧窰瓷器主要有以下五个特徵:
1.涂刷红釉:元钧瓷红釉班为人工涂刷所至,刷痕明显,颜色呆板。
2.施釉不到底:元钧瓷施釉不到底,釉流如蜡泪。但也有烧制前修削蜡泪的。圈足内外无釉。
3.粉质护胎釉:元钧瓷底足所施护胎釉为粉质护胎釉,乾涩无光泽。
4.胎体厚重:元钧胎厚体重,胎质粗硬,有的胎体似缸瓦泥胎,但都很坚硬。胎色有褐、灰、土黄。
5.圈足内突外斜:元钧圈足内心有旋削留下的凸起乳钉,外墙墙头由外向里斜削一刀,呈45°角。
以下两件元代钧窰瓷器都具有以上特徵。
1.元钧窰天青釉红斑双耳炉
该炉尺寸:高11cm,口径12cm,足径6.5cm。
造形:圆形,浑圆腹,贴塑双立耳。
胎:胎质粗硬,似缸瓦泥胎,胎色灰色。
釉:天青色乳浊釉,釉面涂刷紫红色斑块。釉面棕眼粗大,釉内气泡稀疏、清朗、圆润。施釉不到底,釉流如蜡泪。
足:圈足,足心有旋削留下的凸出乳钉,足墙由外向里斜削一刀。圈足露胎粗糙,施粉质护胎釉,圈足内外无釉。
2.元钧窰天青釉红斑鉢
该鉢尺寸:高11cm,口径10cm,足径6.5cm。
造形:鉢体浑圆,唇口,圈足。
胎:胎质粗硬,缸瓦泥胎,胎色发灰。
釉:天青色乳浊釉,釉面涂刷紫红色斑块。釉面棕眼粗大,釉中气泡稀疏、清朗、圆润。施釉不到底,修削蜡泪状流釉,釉面光滑。
足:圈足内外无釉。足心有旋削留下的凸出乳钉,足墙由外向里斜削一刀。圈足露胎粗糙施粉质护胎釉。
以上为北宋、金、元钧窰瓷器的几个不同特徵。不同时代的瓷器,是反映各个不同时代的文化载体。它有其突出的时代特徵。目前主要以三个朝代的不同特徵来划分论述。如果按钧窰瓷器的官、民窰器或不同的产地窰口来划分论述,还要作更进一步的深入调查研究。 责任编辑:小萌

来源:中国文物网-收藏-瓷器陶艺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