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瓷始于唐,盛于宋。钧瓷以其古朴典雅的造型、变幻神奇的釉色,令人折服、陶醉。古往今来,钧瓷一直被藏家视为珍宝。
钧瓷在中国古陶瓷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其他几大名瓷的釉色非青即白,钧瓷则颜色丰富,艳丽华贵,在五大名瓷中独树一帜。所以,钧瓷在艺术品市场上非常受欢迎,其价格也在稳步上升。钧瓷精品的表现尤佳,屡屡创下拍卖纪录。如2005年11月,一件宋代钧瓷《葵口盘》在郑州就拍出了220万元人民币的高价。由于国内钧瓷市场行情持续走高,近年来流失海外的部分钧瓷精品开始回流,促使钧瓷的行情进一步走高,钧瓷的收藏价值极大。
不过有一点特别需要引起收藏者的注意,宋、金、元时期生产的古陶瓷距今最少也有600年时间,散落在民间的传世器物几近绝迹,文物市场上偶有出现,也多是出土之物。真品寥寥,赝品却充斥市场,一些高仿品经过作旧处理后,几乎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
此外,钧瓷精品和下品的价格差距极大。钧瓷的烧造时间跨度很大,有唐钧(即唐代花瓷器)、宋钧、金钧、元钧之分,质量一般以宋钧最好。宋钧又有官钧和民钧之分,官钧尤佳。对于钧瓷中的下品而言,市场行情似乎并不太好,如一些制作比较粗糙的元钧,市场价格一直为几千元到几万元。在收藏钧瓷的过程中,鉴定年代与质量是必要的。
钧瓷的鉴定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难度非常大,要分清是钧瓷还是仿钧,仿钧还要分清是明清仿钧还是现代仿钧,因为明清仿钧也具有很大的收藏价值。
与一般文物的鉴定一样,钧瓷的鉴定也要以钧瓷的特点为基础。在工艺上,钧瓷采用的是手拉坯工艺,器物的底部较厚,向上逐渐变薄,口沿处最薄;在器物的圈足露釉处可以看到细密的旋纹,器壁釉薄处有轮指痕。
现代钧仿瓷器大都用“注浆法”灌注成型,胎壁厚薄均匀,分量较轻,修坯不精细,在器物的两侧还可以触摸到模具的接缝痕。有些仿品在器物的内部粘有水泥等密度大的物质,以产生厚重感。有的还故意在器物的内壁做出轮指痕,但很粗糙,每一圈的轮指痕分布不均匀。仿品的胎色较真品浅,同时由于古代胎泥淘练的工序复杂,所以胎质细腻致密;而现代钧瓷胎泥淘练的工序较为简单,所以胎质断面有时有杂质或产生孔隙。
北宋时期的钧釉是在唐钧基础上发展成熟的一种乳光釉,早期产品多为天青色、天蓝色、月白色的单色釉。这些极具大自然色调的精美釉色把以铁为主要呈色剂的传统青瓷釉色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为了凸显釉质的美感,钧瓷的胎体素烧后反复多次施釉,釉层厚度为一毫米以上。钧窑匠师独辟蹊径,继唐汉出现的低温彩色铅釉之后,成功地烧造出玫瑰紫、海棠红、鹦哥绿等铜红系列的高温颜色釉,匀净莹润,乳光内含,令人赏心悦目。现代仿钧瓷不管是仿宋钧的造型,还是仿金元时期钧瓷的造型,其釉多为天蓝釉,很少有天青釉、月白釉。为了产生与出土钧瓷相近的釉质,造假者刻意伪造土锈或作去浮光处理,但其效果适得其反,给人的感觉是釉色发乌、不自然。钧瓷釉面上的块状窑变斑为紫红色,仿品的窑变斑颜色不是偏浅就是过深。
鉴定钧瓷还要看其釉色和釉质。现代仿钧大都达不到宋钧制作工整、釉色玉润晶莹的工艺效果,只是比较接近于金元时期的钧瓷风格,但胎、釉与金元时期相比显得单薄。宋、金、元钧瓷的釉面都有一个共同特征:或疏或密的开片现象。这种开片不同于哥瓷的开片,并非窑工刻意为之。产品烧成后,由于胎、釉之间膨胀与收缩系数不同,在复杂的保存条件下,其中某一条件失衡会导致釉面产生裂纹,出土物上此现象尤为明显。开片疏密与烧成温度有直接关系。温度低,开片密;温度高,开片疏。整个钧瓷产品的烧成温度可能都处于1250℃之下,介于微生烧或生烧之间。结合温度与开片的关系就会发现,自然形成的钧瓷开片与今人伪做的钧瓷开片有很大区别。
现代仿品为了达到逼真的效果,采取的作旧方法越来越多,总结起来大致有5种。
(1)用兽皮等工具在表面反复摩擦,以达到去其浮光的效果。鉴别方法:用放大镜观察,会看到无数平行的摩擦痕迹。
(2)采用含有油类的软布进行抛光,使釉面产生柔润的效果。鉴别方法:仔细抚摸,釉面有油质感,与真品釉面光滑细腻的手感明显不同。
(3)放入含酸的腐蚀性溶液中浸泡,使器物表面失去耀眼的浮光。鉴别方法:用放大镜可以看到伤痕,且釉面往往显得十分呆板。
(4)在酸性溶液中浸泡之后马上以土覆之,做出人为的土锈,土锈渗入釉中,很容易使收藏者上当。其实钧窑瓷器釉面上的土锈很少,出现大块土锈黏结的现象更为少见,大都呈现出一种光洁细腻的效果。
(5)人为剥釉。故意在底、足剥去一部分釉层,露出胎质,给人年代久远的感觉。但是与真品的自然剥釉仔细对比就可以发现伪品的破绽:真品的剥釉断面基本上是直茬,伪品的剥釉断面是斜茬。
钧瓷的鉴定难度很大,除了要区分是否为现代仿品外,真品还要鉴别是哪个时代的,因为不同时代的钧瓷价格相差巨大,连专家都不容易做到这一点,普通藏家就更难做到了。现在,已经有科技手段运用到古陶瓷的鉴定当中,如“热释光”技术、“火化种子分析”技术等。用科技手段鉴定误差较小,鉴定古瓷的烧制年代准确率较高。

责任编辑:小萌
来源:中国文物网-收藏-瓷器陶艺
作者:吕超峰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