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窑瓷器历来被人们称为“国之瑰宝”,在宋代五大名瓷中以“釉具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它创造性地使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条件下烧制出窑变铜红釉,并由此繁衍出茄皮紫、海棠红、丁香紫、朱砂红、玫瑰紫等多种窑变色彩,红里有紫,紫中有蓝,蓝里泛青,青中透红,青蓝错杂,红紫掩映,宛如蔚蓝的天空中出现的一片彩霞。古人曾用“夕阳紫翠忽成岚”的诗句来形容钧瓷釉色灵活、变化微妙之美。
钧窑瓷器加之其釉质乳光晶莹,肥厚玉润,达到了类翠似玉赛玛瑙的美丽程度,形成了钧釉无可比拟的独有特色,确有巧夺天工之美,在我国陶瓷工艺美术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宋代钧瓷的釉料配方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青瓷那种单纯以铁的氧化物作为呈色剂的传统,采用了以铜、铁、磷、锡等多种元素,分别配釉,分层挂釉,加上独特的窑变工艺,使釉中的流纹变幻无穷,形如流云,灿若晚霞,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由于铜在高温下的挥发作用,工艺上较难控制,烧制出色泽好的作品更为不易,所以以铜为着色剂的钧窑瓷器历来都被视为珍品。相传民国时期上海大收藏家潘子良曾有葵花式花盆残片标本,有人出过高价买去当做宝石镶嵌戒指的戒面。近年来,也曾在古玩市场上见到有民国时期制作的挂屏和座屏,中间嵌有宋、元时期的钧瓷残片,一般为天蓝釉带紫红斑。以带有紫红窑变斑的钧瓷残片做装饰物,更为直接地说明了钧瓷窑变釉的烧制不易及其弥足珍贵。
钧窑瓷器丰富多彩的铜红窑变釉的成功烧制,彻底改变了以往青釉类瓷器一览无余的单色格局,极大地丰富了陶瓷装饰的内容,并为以后中国陶瓷装饰艺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在中国青瓷发展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受钧窑瓷器铜红釉制作工艺的影响和启发,南方地区的许多名窑在元、明、清时期相继烧制出了高质量的名贵铜红釉,如元代的釉里红,明清时期著名的宝石红、霁红(祭红)、郎窑红、美人醉等新品种。虽然其色调和风格因胎釉成分、烧成温度和气氛以及施釉方法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不能就此否认钧窑铜红釉的成功运用对其产生的深刻影响和积极作用。

责任编辑:小萌
来源:中国文物网-收藏-瓷器陶艺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