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6-08 00:00
v_bjaa
为公众提供关于北京画院及北京画院美术馆的活动及展览信息、公共艺术讲座等内容。同时北京画院作为目前收藏有齐白石作品最多的机构,将在此平台上为公众提供齐白石艺术与人生解读,齐白石作品赏析,齐白石公共教育活动等具有公益文化性质的信息内容。
【卷首语】
《技与道》
艺术创作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文化渊源的创造性思维影响人们生活的一个分支。简而言之,艺术创作的本质是传承、创造与影响情感。由此可以看出,艺术创作是具有创造性的复杂的综合性思想活动与视觉呈现过程。
我们常说的画画与艺术创作是不能等同的。画画是一种能力,是“技”的层面,有精神升华的“技”才能上升到“艺”的层面,才能称之为创作。
艺术创作的历程,首先是从学习绘画的技巧开始的,很多画家甚至穷其一生去追求技法、风格的成熟与完善。而回顾历史上所留下来的经典作品,会发现最感动我们的并非技法,而是作品本身所传递出的一种精神力量或一种意境、境界。
对于中国画来说,实际上是综合能力体现的问题。表现在创作上,画家的价值取向和文化修养才是至关重要的,其次才是技术。当然,这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艺”最终是要通过“技”表现出来的。画家要想成功,必须要有自己成熟而独到的表现技法,这是创作的保证,否则,再好的灵感和构思也呈现不出来。
技法往往是“矛盾”的存在。一方面,没有熟练的技法不能充分而准确地去表达;另一方面,一直在“熟练”的状态下创作,会熟能生巧,但太巧了,又很容易变得套路,难免流于炫技,变成卖弄自己能力的“技术秀”。而往往有些生涩的东西,却显露出了本真的一面,因此,很多画家会追求“熟后生”。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有时候看到一幅作品,技术方面虽然显得很“生”,但却能打动人;有的作品在技术上无可挑剔,但怎么也不能让我们感动。
传统中有一个词叫学艺,其实这是不准确的,“艺”是创造出来的,不是学来的,能学到的只是“技”。但学“技”也要求有智慧,能传承也要能发展,否则会越传越窄,这个“技”最终必然会失传。齐白石有一个时期的“技”主要得益于《芥子园画传》,他的《石门二十四景》就是从《芥子园画传》出来的,能感觉到他作品当中很多东西有法度、有来路。经过“五出五归”,他有意识地加了很多自己的体会与感受,他的《借山图》卷便全是自己的创造,构图变得非常绝妙。黄宾虹也是这样,七十岁之前几乎一直是在拟古,但从这些画当中可以看出,他是在“主观”地学习古人,加进了很多自己的东西,一看便是“黄宾虹”;明代的董其昌也是倡导摹古,一生中画了大量追拟古人笔意之作,但都是极具自我个性及创造性的。上述这些画家在修“技”的过程中,是充满智慧的,并不是食古不化,依托自己的修养来消化前人的“技”,而最终转化成自己的“技”。
技法和修养其实是密不可分的,如果一位画家的修养不高,他不可能创造出什么很高的技法来。比如上述这几位画家,在他们身上看似是“技”的问题,其实已是“艺”的层面了,这是修养所决定的。也可以说“技”本身就是一种修养,它是活的,是可以随心性、状态、感觉变化而变化的,画家应该根据自己情感的变化去对应表现契合当时心性的东西,而不是用一套“死”方法去表现所有的东西。不能一旦找到了一套方法,就结个“壳”,不愿意、也没勇气去冲破它,害怕冲破后失去以前的所谓“成就”,这等于就限制了自己的发展,没法进一步提升与完善。
如果一种探索形而上能充实或提升文化、审美,便可视之为“道”。两千多年前,就出现了释迦摩尼、苏格拉底和老子、孔子,即使今天看,他们的智慧也并没有落后。我们现在还去读老子的《道德经》,甚至常看常新,说明文化的精髓是超越时代与历史的,永远不会过时。这些智慧的结晶沉淀下来启迪后人,对社会、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积极意义,都是“道”层面的。
传统当中前人留下来的画理、画论亦是形而上的沉淀,是“道”。比如谢赫的《六法论》就是超时代的,对当下的中国画创作依旧具有十分突出的指导与启发价值。如果我们读通了历朝、历代对中国画的论述,那么,我们对于当前中国画创作及发展的状况一定会有一个明晰的判断。
艺术家首先应是一个文化人,再进一步要求是个思想家。必须要有文化,有思想,有独立的人格,有闪光的智慧。否则,就只能算得上是一个会“画画”匠人而已。
老子所言“为腹不为目”,讲的是关于层面与境界的问题,不要局限于眼睛看到的,不要囿于外在,要有思想,要发源于“腹”(内心)。用心于外在是“小道”,是小聪明;深修于内才是“大道”,是大智慧。最终衡量作品水平的高低并不在于外在的技法,而是画家的思想和境界,看他的作品是不是具有创造性思维,是不是能超越时代、超越历史,对中国文化精神的承载量有多大,是否拓展了中国画的审美视野,是否对中国画图式、技法有所创建……能进入到这个层面的画家是非常少的。
表面看,中国画似乎有点“单调”,不像油画那样“丰富多彩”,但这恰恰是中国画最了不起的地方,也是中国文化的内核所在—含蓄、纯粹而极致,不是要“打动”人,而是要“感动”人。“道”是自然“呈现”出来的,而不是刻意“表现”出来的,即所谓的“道法自然”。
有,才能“呈现”。创作的历程其实就是做学问的历程,是立人的历程,人立不起来,画自然无从谈起了。
甲午冬月于潜心斋
本期目次:
(编辑:罗元欣)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