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引
崇祯瓷器近年走势一直很好,结海堂美术馆也藏有不少崇祯精品,今天就来说一件大器——明崇祯八年青花李白《赠郭将军》仕女婴戏诗文筒瓶。
瓶身高46.5厘米,唇口,束颈,直腹下敛。腹部主体以层次丰富的青花描绘夜色庭院中孩童玩耍、美人起舞的场景,并题李白《赠郭将军》“稚子临风吹玉笛,美人对月舞罗衣”诗句。诗书画意,形色具美,乃难得的崇祯佳器。
明崇祯八年 青花赠郭将军诗文人物故事图筒瓶 结海堂收藏
筒瓶,又称统瓶,寓意江山一统,曾被误以为是清代顺治、康熙时期才出现的器型,因此很多崇祯筒瓶被定为康熙器,就像这件诗文筒瓶一样,只有干支纪年而无明确底款,且胎釉俱佳,青花成色鲜艳,很容易被误认成康熙器物,难以想象它出自仅十几年的明末崇祯。
既然如此,我们又凭什么断定这个书有李白诗文的筒瓶是崇祯而不是康熙?
年款
鉴器首先断代,要断定器物的年代,首先要对这个时代的“标准器”有所了解。经过考古发掘与多代学者的研究,崇祯瓷器的“标准器”是国家博物馆收藏的、署有明确崇祯年款的青花山水人物净水碗。
明崇祯十二年 青花山水人物净水碗 国家博物馆收藏 正面
此碗外腹有长方形开光,内以青花隶书:“大明国江西道南昌府南昌县信士商人萧炳喜助净水碗一付,供奉萧公顺天王御前。崇祯十二年仲秋月吉立”四十四字。因此,将李白诗文筒瓶与这个净水碗相对比,找到崇祯青花画法独有的时代特征,即可判断此筒瓶是否为崇祯器物。
明崇祯十二年 青花山水人物净水碗 国家博物馆收藏 反面
对比国博的青花山水人物净水碗与结海堂收藏的李白诗文筒瓶,两者都是足底无釉露胎,旋削整齐,这是崇祯器物的常见特征。
明崇祯八年 青花赠郭将军诗文人物故事图筒瓶 通景图
再对比净水碗与此瓶的青花色泽,皆发色鲜艳,有深浅浓淡的层次感。最后,对比两件器物的装饰纹样:芭蕉的造型与画法、地上鱼鳞状萱草的画法、合欢树的画法、括号云的画法、类似片岩的山石画法、以及净水碗中先勾线再晕染的太阳与筒瓶中同样先勾线再晕染的月亮的画法,都明显具有相同的时代特征。
青花赠郭将军诗文人物故事图筒瓶纹饰 括号云
仅与“标准器”所作的对比,就足以肯定结海堂所收藏的青花李白《赠郭将军》诗文筒瓶出自崇祯时期,不过根据多年来对“过渡期”瓷器研究的经验,还有更多可以证明其为崇祯器物的信息——
从筒瓶的发展变化看,万历、天启时期的筒瓶均为小口,颈部较长;崇祯筒瓶口增大,颈缩短。对比这个李白诗文筒瓶:几乎与器身等大的微撇唇口,微缩紧接瓶肩的短颈,为崇祯筒瓶器型无疑。
从青花色泽的发展变化看,崇祯以前的青料拣选用水选法,崇祯时改用煅烧法,青料纯度更高,青花发色鲜艳,被称为“翠毛色”,具体信息可见成书于崇祯十年的《天工开物》记载。对应记载,此李白诗文筒瓶的青花成色可以判断应为书中所说的“上品细料器”。
明崇祯十年 宋应星 《天工开物 . 陶埏》
同时值得注意的还有青花晕散与走釉现象,虽然天启器物也有这些现象,但崇祯时期更甚,而且釉汁更均匀稀薄,常出现轻微的团雾现象,给人柔软、细腻、飘逸的感觉,增加了图画纹样的空间感,赋予更多想象空间。
李白诗文筒瓶中左侧吹笛的稚子就是明显的青花晕散现象。由于青花晕散,随风飘动的衣物多了一层若隐若现的效果,恰巧将诗中“稚子临风吹玉笛”的“临风”表现出来,使人物更生动,画面意境更幽远。
青花赠郭将军诗文人物故事图筒瓶纹饰 吹笛稚子
从纹样装饰的发展变化看,崇祯器物的特点是:图画纹饰精微,诗文书画结合,具有浓郁的文人气息;以历史典故、戏曲故事和吉祥图案为瓷器装饰题材,常常取材于版画和小说插图,具有浓厚的市民文化风格;除了以上两个装饰内容上的特征,在具体装饰手法上,崇祯器物最显著的特点是器物近口沿或肩部一周和近足际一周装饰釉下暗刻花纹。
看此诗文筒瓶,瓶身肩部暗刻缠枝花卉纹一周,胫部暗刻海浪纹一周,明显的崇祯时代特征。瓶身青花楷书诗文“稚子临风吹玉笛,美人对月舞罗衣。”并款“己亥岁夏日写于群玉轩”。整个筒瓶,最大面积的装饰则留给取材于郭将军故事的绘画,形成诗文书画结合的瓷器装饰效果。
诗书画印结合的风气在晚明风行市井,瓷器装饰也随书画风雅,开创瓷器装饰艺术诗书画印结合的先河,尤其观赏瓷器。此诗文瓶得其三,诗书画意,寓意甚雅。其瓶高46.5厘米,根据尺寸,应该是当时用于厅堂摆设观赏或插花的器物。选取“稚子临风吹玉笛,美人对月舞罗衣”之景应该是应和家庭和美的生活追求。
青花赠郭将军诗文人物故事图筒瓶纹饰 星辰与月亮
此外,瓶中月亮和星辰的独特画法也是明末清初瓷器特有的日月星辰画法。日月画法在国博藏的净水碗中已可证明。在“雄奇昳丽——十七世纪转变期瓷器大展”中展出的崇祯青花红拂记题诗筒瓶的星辰则与结海堂藏诗文筒瓶画法极为类似。
综上,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判定这个李白诗文筒瓶烧造于崇祯时期,而对应干支纪年青花款“己亥岁夏日”,则知其为崇祯八年(1635年)器物。
断代之外,瓶中的诗书画意更值得继续细品。
诗
稚子临风吹玉笛
美人对月舞罗衣
己亥岁夏日
写于群玉轩
青花赠郭将军诗文人物故事图筒瓶 瓶身诗款
诗出李白《赠郭将军》而稍有修改,原文“将军少年出武威,入掌银台护紫微。平明拂剑朝天去,薄暮垂鞭醉酒归。爱子临风吹玉笛,美人向月舞罗衣。畴昔雄豪如梦里,相逢且欲醉春晖。”原诗讲述了一个曾经建功立业执掌要职的将军,回想当年暮夜归家看到心爱的孩子在风中吹笛,姬妾对着月色翩翩起舞的场景,感叹如今失意。
此处只取诗里将军巅峰时期的盛景,并改“爱子”为“稚子”。猜测可能是因为明末资本主义萌芽,市民文化流行仕女婴戏题材,将“爱子”改为“稚子”以婴戏题材表现绘画内容更受市场欢迎。
画
迎合诗意,瓶身描绘了透过云雾和山石,看到一幅丽人于星月下花木间蹁跹起舞,稚子绕丽人吹笛戏耍的祥和之画。
明崇祯八年 青花赠郭将军诗文人物故事图筒瓶 通景图
美人舞姿飘逸、衣带翻飞,动态宜人;孩童稚气可爱,姿态活泼,充满天真气息;星月光辉就像给一切上了一层氤氲朦胧的纱,让场景又多了一些如梦似幻的感觉。转动瓶身,慢慢领略深浅各异的青花幻化出来的生动景色,就像缓缓打开一幅画卷。过去绘画有“墨分五色”说,观此瓶青花成色,亦可见康熙后青花五色的迹象。
青花赠郭将军诗文人物故事图筒瓶纹饰 美人稚子
青花赠郭将军诗文人物故事图筒瓶纹饰 美人稚子
其中纤瘦的美人并没有停留在原诗唐人丰腴的审美趣味上而具显著的明代风格,衣襟也是隐秀的明朝服饰。
唐 彩绘女侍俑 丰腴美
图片来自顺德博物馆《帝国东都.唐代洛阳文物展》
相较之下,婴孩后脑勺略大,仍呈现明末的绘画特征,无颈部的画法则出现清初特征。
青花赠郭将军诗文人物故事图筒瓶纹饰 稚子
随着美人的舞袖看去,瓶身对角线两头所绘是洞石花卉与芭蕉。洞石与芭蕉皆属文人雅趣,由此可见,庭院主人在审美上的追求。当然,这也在明代文人生活中得到广泛推崇,庭院审美形成的社会风气直接反映到陶瓷纹饰上。
青花赠郭将军诗文人物故事图筒瓶纹饰 洞石 芭蕉
纵观整个瓶身装饰,环绕中心人物周围,很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鱼鳞状的萱草纹和密叶合欢树。名士嵇康在《养生论》中曾说“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在动荡的崇祯时期,人们想籍此来免除因战乱、天灾带来的烦闷和忧虑,所以合欢树与萱草纹成为很受欢迎的装饰题材。
青花赠郭将军诗文人物故事图筒瓶纹饰 合欢树与萱草纹
此外,星辰画了三处,古人以三喻多,此即满天星辰之意。星辰环绕中,正是一轮圆月。月下则是描写美满生活的诗句。综而观之,画中所描绘的很可能是中秋佳节举家欢庆的美景。
意
凡此种种,画中人物、景物都体现了一种美满、恬静且文雅的家庭生活与文人情怀。置于明堂,日日擦拭,代代相传,乃时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不懈追求。但放宽视野看这个诗文筒瓶所产生与处在的时代,却不得不从瓶中恬静转向尘世喧嚣。
岌岌可危的明朝末期,外患有后金满族军队时常来犯,内忧有李自成等各路起义军造反。由于战乱频繁国库空虚,人民生活还必须面对一再加增的赋税以及严重灾荒。
崇祯八年,正是起义军十三家大会荥阳的时候,全国多处人民生活都遭受过侵扰,重税荒灾,饥兵哔变的时代,能有几家幸免且保持诗中“稚子临风吹玉笛,美人对月舞罗衣”的家庭生活?
可见瓶中所绘美好生活应是时人将理想寓意于瓶,以抗衡现实生活中的世事纷扰,其意深远。
而今,疫情未过,虽不及崇祯世乱,却也在很大程度上侵扰了我们的生活,谨以此瓶与大家共勉,无论世事变迁,亘古不变的是对美好生活的信心与追求。
值二十年难遇的中秋.国庆佳节同庆之际,佳器喻佳意,佳人舞佳节,结海堂美术馆馆长及全体员工在此恭祝大家节日快乐,阖家安康。
THE
END
关注结海堂美术馆艺术总监
团队预约参观
培训展览咨询
业界动态资讯
结海堂公众号
电话:0757-26639212
赏古乐事,在看分享
作者:结海堂美术馆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