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我应《广东文化参考报》之约,借本报与读者朋友一聚,十分高兴。
我作为油画家,创作的题材较广,大型主题创作,风景、静物、人物肖像等都会涉足,而“美女”和“海景”又是常常要画的题材,但不论何种,我的艺术取向始终未改。
色彩,是油画的语言,油画的优势在于色彩,即使在什么油画“民族化”,这个“化”那个“化”的口号下,也不能“化”掉“色彩”的魅力。我是土生土长的广东人,长期的人文、亮丽的生态环境氛围,加上自我的色彩敏觉,造就了我对色彩的独特审美。这是我的油画艺术的主要方向。
与此同时,长期的、深厚的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氛围和感化,使我对油画这一源于西洋的艺术有所感悟,我的心态变得超然了,我喜欢中国画的意气迫人,我不再追求画面的面面俱到,不愿作“真实”的奴隶,而是尊重自我的感受,着取“一点”之美,将主观感觉推向极端,以强化形式企求呼之欲出,我信仰“天人合一”的理论,把写生也视为创作,即写生也应有主观。这是我的油画艺术之另一方面。
我十分喜欢中国画的“见笔”,也许与我某种天性有关,记得刚进初中时,图画老师举起我的素描写生,向全班同学示范,他高声呼喊(因课室内很喧哗):“你们看,李金明这画,好在哪里呢?是有‘笔气’!”可真是我刻意追求吗?不,只是觉得这样搞法顺心顺手,真真痛快。正是这从小就有的几分率真性情,使我对中国画的“见笔”一往情深,以至在油画创作中得以尽情彰显笔法的魅力。我尽量留住大气挥写的意趣,特别某些部位要力求笔笔命中,不得已时,为了一个油画笔触或一道流淌的肌理,画了又刮,干了又涂,涂干了又重新画……画面看似轻松,其实是下了苦功的。
我自信自己的路向选择,将一如既往走下去。
作者:李金明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