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认识金宝良很久了,大约是在八十年代,我大学毕业,他还没上南艺。九十年代初我去了巴 黎,之后各忙各的,也就这样断了联系。
2013年回南京,赶上艺术家汤国做一个他的动画作品首映和座谈会,规模不大,到场有著 名作家,相关的大学老师,和南京做动画和独立电影的,总之这个城市里该来的都来了。由 于脱离南京时间太久,基本都不认识了。那天是我二十多年后第一次⻅到金宝良,据介绍, 知道今天的宝良是“电脑高手”,我立刻感觉我们可以不必干巴巴地叙旧了,我们还可以接着 一起玩。后来我知道了,说宝良“电脑高手”只是这么一说,宝良那天在场的真正原因是在南 京这个圈子里面也是一⻆儿,人家也拍过纪录片,还去过欧洲参加过影展,这点宝良和二十 多年前一样,没变!就是说人家不会来事,我至今也没看过他拍的纪录片,就这人!最后只 落了个名声:“电脑高手!”
虽然没有看过宝良拍的纪录片,宝良的绘画作品倒是看了不少,发现但凡接触过其他媒体的 艺术家返回来画画,这些人一般对绘画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似乎在绘画和图像之间他们会更 倾向于图像,他们好像在嘲笑“永恒”的概念。他们的画是图像,好像是从导演分镜头脚本里 面掉下来的一张,是一个片段里面的一帧,也就是说是对时间的期盼超过了对空间的期盼, 这种不可能的期盼最终使绘画回到了绘画的本质---图像的建构。毫无疑问宝良的画会印证我 的这些分析,我没有和宝良讨论过这些,但我想我是为这种期盼辩护的,其实他们最好没有 意识到他们心中的那根时间轴的存在,这样就更合理,因为时间本身就是一个虚拟的存在。
在这个基本框架建立好之后,再看宝良的画,发现他的画完成地程度不大一样(我承认我正 在做一个牵强的假设),业内话就是说有些画比较深入,有些画比较粗狂,我这是在运用绘 画的语言在判断。但是当我很幼稚地把前面所说的时间概念来主动的左右我的观看时,我感 觉我们在每一幅作品面前滞留的时间已经被事先分配了,有点像镜头的⻓短,时间无疑也参 与了刻画。我还是不能肯定宝良导演了我的观看,也就是说他作画花费的时间与我们观看滞 留的时间并没有必然的关系。
最后我还是愿意相信像宝良这样一类的画家,他们有意无意的已经在记忆中被嵌入了一根时间轴。
刘鸣 1982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油画专业 1991年至今,工作、生活于巴黎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