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Free Talking丨尹思桐:在转译的间隙中寻找诗意的冥想空间

Free Talking

幻象——编织与空架


聆听直觉

借助材料和媒介本身来进行表达

在对图像和材料的不断地重塑和转译之中

用一种诗意的语言

在通往虚无的过程中开出一条逃逸的缝隙



8月非空间迎来大艺博FREE计划青年策展人项目“幻象——编织与空架”,六位有着共同的纤维艺术专业背景的青年艺术家,在此以特有的编织语言和对软材料的处理,回应他们不同生命历程中的际遇与感悟。


今天我们特别请来参展艺术家之一尹思桐,与我们分享她独特的艺术旅程,她在创作上的探索与思考。


尹思桐2020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纤维艺术系,2021年赴美深造,2023年硕士毕业于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纤维与材料研究专业。她的作品涉及纤维与纺织品、装置和行为表演,旨在探索材料、地域和文化之间的转译,以及在转译的间隙中所流露的诗意和冥思空间。
















Q

思桐你好,是什么让你和艺术结下不解之缘?又是什么让你选择了纤维艺术作为专业方向?

尹思桐

我可能是天生对艺术特别感兴趣吧。我挺幸运的,小时候我父母特别支持我的爱好,大大小小的兴趣班上了不少,从古筝课到国画班,最后坚持下来的就是绘画。一直以来我似乎都特别顺理成章认为自己应该成为一个艺术家。


纤维艺术对我来说有特别的意义。大一的时候我加入了学校的新闻中心,参加了学校毕业展对各个专业的采访,有幸在选专业之前窥探各个专业的日常教学和创作。当时的我被国美纤维艺术系大胆的、实验的创作方式吸引住了。加之,我从五岁开始就跟奶奶学习棒针钩针编织、缝纫等等,后来又通过网络自学了很多,自然对纤维的材料和纺织技法有亲近感。后来我才知道,我的爷爷曾经是一位裁缝,我父亲小时候家里经营着一家裁缝店。我爷爷在我出生前三十天去世了,裁缝店也早在我出生的十几二十年前就停止了经营。现在我们家除了我以外,已经没有人从事纤维纺织相关的行业。冥冥之中,成为一个纤维艺术家仿佛既是我的选择,我热爱所在,又像是早早在命数里系上的一条绳


工作中的尹思桐


Q

纤维艺术最初吸引你的是什么?在多年学习后,现在这种感觉或认知有变化吗?

尹思桐

纤维艺术相对其他的艺术门类来说,是一个比较新兴的领域。最初吸引我的就是它的开放性、实验性探索的可能性。在创作的过程上,纺织技术的重复性和韵律感材料与手之间亲密的关系,都让我对纤维艺术逐渐地痴迷。纤维材料在我的手的重复的劳作中,逐渐转变成另一种材料,展现出新的面貌的过程于我来说是非常美妙的。


纺织是伴随着人类历史发展的最古老的技术之一。人如何在重复的劳作中,获取动植物纤维,将它们转化成线,将线转化成布,将布再转化成其他的纺织品,对我来说就像见证人类的思想在日复一日的历史长河中最终汇聚成文明一样。纤维不仅仅承载了一种关于联系、关系的隐喻,它本身也承载了对历史和文明的发展的隐喻,所以纤维艺术是关于身份的,关于历史的,关于文化的。如此厚重和宏大的叙事,却藏在最日常的最轻盈柔软的材料背后,如此的谦逊优雅,太美了。


2021年尹思桐作品《30》

参展杭州“未知向量2021:负隅单元”


Q

出于什么考虑,让你在国美纤维艺术系本科毕业后,决定前往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纤维与材料研究专业读研深造,并且毕业后继续留美创作?这段经历,给你的创作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尹思桐

本科四年级的时候,我有幸参加了第三届纤维艺术三年展的布展和后续的讲座论坛等活动。通过那一次展览认识了来自芝加哥艺术学院的艺术家,包括John Paul Marobito、Dylan Fish等。我本科的导师之一刘嘉琛也毕业于芝加哥艺术学院。另一方面,在国美接触到了数码编织十分感兴趣,但由于时间有限并没有深入了解和实践练习。得知在芝加哥有继续实践数码编织的机会,最终选择了到芝加哥继续深造。


本科的时候,我的创作更多地是概念驱动:先将想表达的概念整理好,再一步步设计如何完成作品的方案,如何用不同的材料和技法来表达概念。来到芝加哥之后,由于芝加哥艺术学院纤维系有非常完善和多样的设备、器材,因此我有很大的自由去实验,探索和深入研究不同的材料和创作技法。于是我慢慢在大量的创作实验中学会放松,学会先让材料、图像和制作的过程感动自己,学会让作品先从手上,从材料本身,从技术本身里生发出来。然后再回头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分析,从中梳理出属于自己的创作脉络和重心。


如果说之前材料和技术对我来说是工具化的,那么现在我认识到它们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表达性,拥有自己的历史、语境、逻辑和视觉语言。我作为艺术家需要与材料和技术密切地交流、合作和日夜相处,才能够越发熟练准确地通过它们来进行表达。


尹思桐  长卷-1  67.3×330cm

纤维  数码编织  2022

尹思桐  长卷-2  67.3×330cm

纤维  数码编织  2022


Q

这次参展,你带来了两件作品:《长卷》和《飘 In the Sky》,它们同属于「褶子」系列,可以分享一下这个系列的由来吗?

尹思桐

「褶子」系列始于我对数码编织的探索。数码编织相较于传统的综片织机,其最大的特征在于,由于它能够独立控制每一根经线的起落,用它所织出的织物可以是相对图像化的。在吉尔·德勒兹Gilles Deleuze与菲利克斯·加塔里Félix Guattari的《千高原》的第十四章里,他们讨论了平滑纹理化两种不同的纤维结构。平滑结构的代表是纸和毛毡,这种是由不规则的纤维的分布方式构成的材料。而纹理化结构的代表是编织面料,其结构是规则的,重复的。我想用数码编织的图像化特征,来打破和融合这两种结构,所以使用了不规则的,不可控的宣纸的褶皱肌理来打破经纬编织的可控性,以及它的规则和重复。


尹思桐  飘 In the Sky  66×50.8cm

纤维  数码编织  2022


另一方面,数码编织的特殊性还在于它强调了编织艺术的二进制逻辑。一块经纬编织的布面,由上千个经线与纬线交汇的点形成,而这每一个点只会有两种状态:1.经线在上,纬线在下;2.经线在下,纬线在上。实际上提花织机直接给予了发明现代计算机的灵感。如此简单的判断逻辑,却催生出了无限的可能。看似简单的布面,却似乎隐喻了我们生活的大千世界。道家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与编织艺术的逻辑不谋而合。


创作这个系列作品的时候,我逐渐开始慢慢适应在美国的学习生活,进入到了一种两国文化之间的中间状态。我为第一次展示「褶子」系列的作品的展览命名为「之间In-Between」。就如同编织时,经线起落所形成的三角空间一样,在经纬之间,在两种文化之间,在平滑与纹理之间,在传统与新兴之间,在抽象和具象之间,我认为那里存在着一个创造性的、朦胧的、诗意的空间可供意识自由地流动


2023年美国芝加哥「之间In-Between」个展


Q

两件作品都采用了“虚拟”的手法再造自然,以宣纸皱褶模拟出如山、如云的意象,你想借此传达什么?

尹思桐

我觉得您用“虚拟”这个词特别有意思。在这个作品的不同阶段,图像物质化,手工劳作和观众阅读作品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转译的瞬间。具体的纸,抽象成一种纹理,纹理物质化获得了一个形状,这个形状又在观众的解读中具象化成为一个具体的形象。这个具象的实在和抽象的所指之间不断转换的过程对我来说是非常有意思的,是充满变数和创造性的。


这仿佛也象征了我们人类与自然,土地和家乡的关系。现代人生活是远离自然,也有许多人,包括我在远离家乡生活。对大部分人来说,对自然向往以及乡愁,都是在不断的迁移流动中,在现代电子图像文化的冲刷下,不断地被重塑和异化的。自然和家乡的形象在大多数人的心里都是“虚拟”的。所以我总是认为,乡愁和对自然的向往有着一种同质的对“空”的怀念


Q

《长卷》的东方山水图式似乎更纯粹一点,《飘 In the Sky》的主体如同3D视图般并置于经纬方格背景中,数字感更强烈一些,二者在创作时,你的心境或想法是有什么变化吗?

尹思桐

在《长卷》中我确实有刻意地向长卷山水的图式靠近。其中包含了在异国他乡学习时,对我自身的文化和其审美意趣的重新审视和回溯。在《长卷》系列中我希望模仿古代长卷绘画“移步易景”的审美旨趣,也通过放大作品的尺寸,来强调对它的观看的身体性和移动性


《飘 In the sky》中的图像,是同一块宣纸团在不同角度的打光下的影像。在这里其实我更想表达的是时间,光影的切片。《飘》相对于《长卷》虽然因为体量较小,观看的方式较为静态,但却在影像中象征了动态的时间


Q

两件作品都流露出东方山水独特的诗意,这是你创作中一直追求的美学精神?还是旅居海外之后才浮现的对东方的回望?

尹思桐

我的名字叫思桐,是思念梧桐山的意思。我在深圳一个叫沙头角的小镇,梧桐山的脚下和海湾之间长大,对山水有自然的亲近感。小时候常常在山里溪流间玩耍,翻找石砾底下的小鱼小虾,在海边踩水游泳。这些童年的触觉视觉记忆都滋养了我现在的审美取向。另一方面,我曾在6岁到12岁的时候一直学习中国画。所以我最早的艺术的教育是东方的关于线条、纹理、水墨和空白的。在国外生活,给了我暂时跳脱出来,回看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文化背景的机会。与其说旅居海外给了我回望东方的机会,不如说是给了我自我审视和分析的机会,从而让我也更加有意识地将这些滋养我的过去,转化到我现在的艺术创作当中


2024年尹思桐作品参展美国芝加哥周氏兄弟艺术中心“Passage Art Exhibition of the 2nd Annual APAH Festival of the Arts OH Art Foundation”


Q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手工创作被技术及机器所替代,包括纤维艺术中过去重复劳作的部分,现在也可以通过机织完成,身为亲身实践者,你如何看待这种变化?在手工与机器之间你在创作中会怎样取舍?

尹思桐

与其说越来越多的机器代替了手工创作,我认为更多的是,工业化的发展遮盖了这背后手工劳作的事实。哪怕是我使用的TC2(Thread Controller 2)数码织机,也是需要人手织入纬线的。纺织业哪怕在今天也是一个很难完全机械化自动化的行业,背后隐藏着大量的劳工问题。我认为机器是人身体的延伸,作为外置的器官来完成我们肉身完成不了的事情。但身体和机器始终是合作的关系。人手与机器的关系不是对立的,实际上正好相反。不论是使用一根缝衣针还是使用一台工业织机,本质上都是在使用工具来进行表达和创造。对于使用机器的问题,我认为问题不在机器本身,而更多地在于谁是使用机器的人,谁在对作品的生产付出了劳动,我认为这是一个更加复杂和宏大的问题。因此尽可能学习和了解更多纺织材料处理和生产的技术和历史,对我而言更为重要。


Q

你创作的灵感通常来自哪里?有没有一个母题或一条主线贯穿你这些年的创作始终?

尹思桐

我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在这个关系中看待人类自身的存在问题比较感兴趣。创作的灵感来源很多,但最近我对物理学和宇宙学很感兴趣,虽然研究并不深。原因是它们都是我们人类在宏大的不可控的自然世界当中,十分努力地在整理出结构和规则的尝试。在无常和渺小的存在中,人类通过对逻辑结构的编织来认识大千世界以及定位自身,才得以抓住那么一丝转瞬即逝的安定和宁静。这种几乎贯穿人类历史的本能冲动让我十分着迷。在宇宙的宏大和微小之间,在无常之中,怎么通过结构和技术看待人类的存在,怎么看待个人的日常,怎么看待虚无,也许是我一直在问自己的问题。


Q

如果现在回溯自己的创作探索,有无明显的阶段性变化?

尹思桐

本科的时候因为前后经历了一些家人的离世,对生命的意义和死亡的虚无产生了许多问题。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阅读了很多近当代哲学著作。受其影响,本科阶段的许多作品都是由哲学思想观念驱动的。当时做了许多行为作品,试图通过身体与自然世界的接触和非生产性的创作方式来回应虚无的问题。像2019年的《自述》《1000次原地踏步》都是这个阶段的作品。


尹思桐  自述  行为影像  2019


尹思桐  1000次原地踏步  01'01''

行为影像  2019


《30》开始,我开始有意识地回溯自己的经历和背景,尝试在个人的经历当中寻找我自己的表达语言


尹思桐  30  装置  2021

150×100cm

6.5×6.5×6.5cm×30件

5×5×20cm×30件

 桔子皮、缝纫线、树脂、土壤、种子


虽然对虚无和存在问题的探索依然是我的艺术作品的基调,但来到芝加哥之后,在创作方式和媒介的使用上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我逐渐在这里学会了聆听直觉,也尝试更多地借助材料和媒介本身来进行表达。我开始尝试在对图像和材料的不断地重塑和转译之中,用一种诗意的语言,在通往虚无的过程中开出一条逃逸的缝隙。除了这次展出的数码编织作品之外,类似创作方式的作品还有像《干河》中的陶瓷石头,《When…》系列中的手工造纸等等。


尹思桐  干河  尺寸可变  装置  2023

陶瓷石头、石头、瓷片、松枝、手工麻蕉纸


尹思桐  When the wind stirs…

127×177cm  手工造纸

棉纤维、树枝、松针  2023


Q

在你的创作中,什么是第一位的?

尹思桐

有效的表达是最重要的吧。对于我来说艺术作品是一种沟通的方式,是需要有传递的对象的。也许艺术作品不是最清晰的具体的表达形式,但这也是它有趣的地方。“有效的表达”对我来说不是让观众百分之一百的理解我所思所想,而是希望观众从我的作品中有所得,能在日常经验之外获得一些瞬间的灵感,能激发起新的对话,那么对我来说我做的创作就不算白费。


Q

有没有哪些艺术家或艺术思想是你喜欢的或者是对你产生过深刻影响的?

尹思桐

在艺术审美上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吴冠中先生。我人生看的第一个展览就是吴冠中先生在关山月美术馆的回顾展。在艺术思想上,这次的策展人,石冰老师是我当代艺术理论和思想的启蒙人。受他的影响,我阅读了很多例如德勒兹、福柯等哲学家的近现代哲学著作,对我后来的创作也影响很大。我也非常喜欢梁绍基老师,他对艺术的热情和投入到现在都在激励着我。在纤维艺术的领域,Anna Wilson、Christy Matson、Nelly Agassi、Jovencio de la Paz都是我特别喜欢的艺术家。


Q

对于未来你有什么构想?你希望自己的作品能为人们带来什么?

尹思桐

目前首先需要解决的还是生存问题吧。从美术学院毕业之后,创作的时间和频率相对从前都少了很多。最近开始慢慢地适应了这种节奏。细水长流吧,希望自己能更好地照顾好自己的生活和身体,认真地生活,认真地被生活感动,这样可以长长久久地做更多的作品,尝试更多的东西


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在现实生活中为人们短暂的撕开一个口子,打开一个诗意的,宁静的,能让思绪自由流连的空间。




丨展览信息


幻象 FANTASY

编织与空架  WEAVE & EMPTY STRUCTURE


展期  2024年8月7日-8月30日

开馆时间  周一至周五9:30-17:30,周六日10:00-18:00

地点  广州市越秀区东湖路123号之二,非空间

 免费入场 

策展人  石冰

艺术家  毛宇  宋家骏  王浩宇  夏天宜  尹思桐  周欣格

主办方  大艺博

支持机构  广州大艺文化艺术基金会 / 大艺博ONLINE

战略合作伙伴  在艺APP / 艺扑


丨交通贴士

广州地铁6号线东湖站B1口出来右转,步行100米即到



END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