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每个人的那滴水都可反射阳光

导语:杨格老师曾从事上海市政协媒体工作,采访达N多海上文化艺术界人士。最近,她将刊于杂志的66篇人物纪实以《回眸》为名由上海文化出版社结集出版,并于329日举行了新书发布会,嘉宾读者180余人与会,引起文化界同道关注。发布会上,乔榛、张静娴、过传忠、吴新伯、戴莲娣和李巍等艺术家登台演出,姜逸青、祝君波和俞中保致辞,共祝新书出版。她在政协的同事祝君波先生为此书作序,现以“每个人的那滴水都可反射阳光”为题发表,请君分享。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eg/202503/df6497ede00ecac802f1205dea73ee58.jpeg

上海文化出版社社长、总编姜逸青在新书发布会上致辞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eg/202503/34f6354e99de19a3d5b3487c1cc8e78f.jpeg

原上海市政协文史委常务副主任,《回眸》序作者祝君波先生致辞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eg/202503/003e8aa0bbf176d773c0d643c036203a.jpeg

画家俞中保代表被采访对象发言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eg/202503/1dd144f18fb58dc69b2779caab0c9b67.jpeg

杨格在发布会上致辞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eg/202503/96d19e2abd8c0853f4a34712cd9d1603.jpeg

 

杨格老师的人物采访集《回眸》将由上海文化出版社结集出版,这是她个人写作生涯中的一大成果,也是上海市文史出版的一个补充,作为一位见证人,向她表示衷心地祝贺!

物质的充分和信息的丰富,我国年出版的书越来越多,但作为一个出版人,我实际上最关心的还是一些朋友写的书,他们寄给我,我也会认真地读。尤其自己为他们写过序的书,则会读得更仔细。这与年轻时读书为考学、为工作是完全不同的。这也是老年生活的一大特点和乐趣。

我认识杨格老师始于上海市政协文史委的那段时期。她是政协专职员工,我则负责文史资料及杂志的出版。我知道杨老师会写东西。记得开杂志编辑会议,我们都会在一起面对面地交流,确定下期目录。这也是我长期在出版社工作的经验。不管官大官小,讨论选题时上下必须平等交流,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更何况进入编辑部的人都有一技之长哩!

那时杨格负责“委员传真”这个栏目,每期月刊她都有两篇采访的任务。后来我知道现时的委员和当时的委员还有一些不同,所以她的采访也碰到一些困难。但由于我们很好地配合以及我对委员现况加深了认识,她的这些文章,也大多在杂志发表了。后来我退出了杂志,听说杂志有两年没能准时出版,她的文章也积压了不少,发不出去。

后来得知她在《中国怡居》杂志上发表人物采访录,每期有一篇,我几乎每篇都看。我还推荐我忘年交的出版人、美国长青书局创办人刘冰先生也加盟写稿。刘先生由上海到台北,又到美国洛杉矶从事出版发行业。他很爱国,爱家乡上海,所以有杂志约他写稿也很积极,他写了很多旧时沪、台文化名人的传略。杨格和刘冰每期有文章,我就看得格外仔细起来。

有一段时间杨老师常来参加我们办的文化、艺术展会活动。对此我很感谢,也对她的人物采访录加以肯定,建议她积累起来,结集出版一本书。得知她采访缺乏资源,我给她开过一份二三十人的名单,附上电话,建议她去采访。这些朋友有求必应,与杨老师配合得很好,文章加上配图就一篇一篇地出来了。我也很高兴,杨老师有了采访资源,我的资源也被盘活了。我最喜欢这样的工作,这样专业的效率。在体制内的会议上,是否采访某人,是一件要讨论好久的大事情。所谓“媒体无小事,事事要请示”,但也极不痛快。我和杨老师的这段合作,都是在瞬间完成的,效率极高,质量当然也不差。

我曾问过杨老师是否出本书?看她很犹豫,也拖了蛮久,是缺经费还是有别的原因,不太好多问。但这次她似乎下了决心,很快列出了66篇文章目录,我也转给上海文化出版社看了,认为可以出版。

66篇文章分成四种文体:散文化写法、访谈、口述、故事性写法。其中散文化写法是她自己最为钟情的。写法是技巧,最重要的是她写作时心里有人,能抓住人的思想和行为特点,以朴实、轻松的文字和笔调,写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的成就、人生的故事以及故事后面的时代。这些文章我在杂志上大多读过,现在结集时又看了一遍,深为她的功力和责任所感动!

杨格人物集《回眸》是为人物照相、为历史留真,这是需要有点责任心的。组织上未派给你这样的任务,是你自己的选择和所为,一次一次地约见采访人,事前的了解、采访提纲的拟写、面对面的采访及采访后的整理和配图,每一篇要花费很多的时间,没有一点责任感,是很难支持下来的。

但责任感最终会产生价值,这也就是文史工作的力量和重要性。这也是我在出版社长期工作、在市政协文史工作的一点认知。

1959年是10周年,全国政协建立的文史资料委员会确立了“存史、资政、团结、育人”八字方针,是政协统一战线工作的一大特色。上海是我国近代文史资料最丰富的城市之一,可团结的撰稿人也最多。从20世纪50年代末起,上海市政协也积累了宝贵的以个人为特点的资料,出版了一本一本的文史资料集。很多朋友对我说,他们最喜欢读这些真实的、不加修饰的原始资料。

我在文史委前后工作12年,对此项工作也有了比较深的认识和职业感情。所以,我从文史的角度,对杨老师这本书的66个(篇)人物采访,就有了与众不同的看法,除了杂志传播的效应,也有历史的价值,一个人连续对66人作的采访,本身就是一个看点。

确实,她的写作是为了当时杂志的传播,为了让彼岸的人们了解大陆文化人士的业绩、生活,向他们展示陌生的世界,彼此增加一点了解。

但在后世来看,无意中记录留下了我们时代的真实。这是最重要的,也是文字的力量。

我看这66篇采访,有的是上海人耳熟能详、家喻户晓的文化名人,比如王小慧、白先勇、魏松、吕其明、俞丽拿等,他们的故事已被很多人采写过、发表过。但还有一些可称为“首发”,这是最独特和珍贵的。“嚼别人吃过的馍不甜”,这是一名大牌记者的名言,是说首次采访、最早的发掘是最有价值的。因为漏掉了,是这个时代的遗憾。别的不敢说,我推荐的黎鲁、王安安、林玉晴、邢伟英、赵文龙、赵宝培、蒋国兴、俞中保、张弛、周晨、陈楠等人,都是我们这个时代独有一功的人物,但采访前鲜为人知。如果不是杨格的采访,他们也许被湮没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之中而不为后世所知。由此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N多的机构,都在做口述历史、采访录,最重要的是大家不要趋同,资源不要浪费。

期刊单篇的史料与合集成书还是不同。从存史、传世和阅读效果看,图书更有资料性和永久性。杨格的66篇采访是一颗颗珍珠,这次结集,是用改革开放年代上海文化人这根线将他们串联起来,存之于读者家中或存之于图书馆,哪怕隔几代还能找到几本,也显示着它的生命意义!这也是我总是鼓励熟知的朋友写出你的个人史。不要被“我不是名人”所限制,每个人的那滴水,都可反射出阳光!

 202410月写于延平斋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eg/202503/93b3135d63cfa022e127315deb8bdcc4.jpeg

著名表演艺术家乔榛朗诵了《兰亭集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eg/202503/b3a25dd068e4b94ec3425f2687eed6d4.jpeg

著名昆曲艺术家张静娴演唱《牡丹亭 寻梦》——“懒画眉”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eg/202503/a04b124d4546469147a4092f4abea834.jpeg

著名艺术家过传忠朗诵赵朴初先生的诗作《宽心遥》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eg/202503/5d1b4ceb447c665bd1b5c22daf936856.jpeg

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文联副主席、上海曲协主席吴新伯表演了一段《五虎将》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eg/202503/b934c1e8a223958c930c1d1a6f359a20.jpeg

著名淮剧艺术家戴莲娣演唱《哑女告状》——“龙楼凤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eg/202503/56bb4194879d58bce7027fab70c87a0a.jpeg

男高音歌唱家、同济大学教授李巍演唱《是你一直想着我》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eg/202503/7bf8731c4031d6eeabc52f549604072d.jpeg

参加新书发布会的部分嘉宾合影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eg/202503/86438b9e2a68aaf2769d9f2ba6db3dcb.jpeg

杨格为读者签名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eg/202503/7e9db327880743b80a411b9891abee07.jpeg

上海文化出版社 定价:78.00元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