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我就是主张艺术要讲形式美,艺术不讲究形式,还有什么艺术?形式美并不是形式主义嘛!
——李骆公
李骆公(1917~1992)
李骆公是二十世纪最具创造精神的艺术家之一。他的艺术生涯跨越油画、篆刻、书法三大领域,以“铁笔撼山岳”的开拓精神,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开辟出一条独特的道路。
展览现场
2025年4月4日至5月11日,“铁笔撼山岳——李骆公艺术研究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展出。此次展览精选了李骆公先生120余件套的艺术作品,分为早期油画、交游篆刻、书法创作及晚期油画四大板块,系统呈现了李骆公先生贯通中西、融汇古今的艺术探索之路。
展览现场
展览中,一件齐白石题诗的《八大山人画谱》尤为引人注目,引发了观众对这件展品背后故事的浓厚兴趣。
李骆公日本留学期间,在书店发现日本聚乐社1940年出版的《八大山人画谱》宣纸精印版(限定250本)。他被八大山人大胆的用墨、简洁的构图和桀骜不驯的用笔所吸引,但画谱售价高达120日元,远超他每月8元伙食费的经济承受能力。经过思想斗争,他与夫人穆东乔商量后,将家中许多衣物送进当铺,最终凑够经费买到了这部珍贵的画谱。
齐白石为李骆公藏八大山人画谱题写跋语 1949年
1948年,李骆公经李可染引见结识了齐白石。因白石老人特别推崇徐渭、石涛、八大山人与吴昌硕,李骆公特意带着当年倾囊购得的《八大山人画谱》前去请教。齐白石看后赞叹不已,爱不释手,并借阅欣赏。一年后,李骆公前往天津创立河北师范美术系(今天津美院),齐白石归还画册并在空白页题诗:“青藤雪个远凡胎,缶老衰年别有才。我欲九原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落款是:“立民(李骆公原名李立民)画友携八大此册请题藏记,予书旧诗。八十九岁白石。” 此间,李骆公曾与李可染、刘如李为齐白石拍摄多张照片,其中还包括一张齐白石手部特写。
齐白石为李骆公作群蟹图 左为李骆公 1949年
齐白石手部特写
如今,这件承载着深厚艺术与历史价值的画册,跨越时空的长河,来到北京画院美术馆展出。它再一次将观众思绪带回到了李骆公的艺术之旅中,带回到了那个充满创造与探索的年代。
展览现场
轰动上海滩的“黑沙骆”
李骆公出生于福州市郊的一个普通劳动家庭。1936 年,他凭卓绝的艺术禀赋被刘海粟赏识,破格录取入学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研习现代绘画。在上海美专期间,他师从刘海粟、关良、倪贻德、王个簃、诸乐三等教授,与诸位老师共同推动中国现代美术运动。
肖形印 1960年 5.3x5.7x3.7cm 寿山石
1938 年,李骆公从上海美专师范系转入西画系。他十分喜欢骆驼,认为骆驼很有毅力能在沙漠中负重致远而又吃苦耐劳,搞艺术就需要有这种骆驼似的精神。由于他本人皮肤黝黑,因此取名“黑沙骆”。
展览现场
1939年,李骆公开始创作大型野兽派及超现实主义油画,并筹备个人画展。当时,他所用的颜料与外框得到了董希文、赵无极两人资助。1940年,他在上海大新公司四楼大新画厅举办了人生中的第一次个展——《黑沙骆洋画展》,展览在上海滩引起了巨大轰动。
读书的少女 木板油彩 37.7x46cm 1940年代
他的老师倪贻德曾这样评价:“黑沙骆以一种粗犷的野人的姿态出现在这样的画坛上。他的画面有着构成的力,素朴而重厚的色彩,粗线条的硬性的笔触。这种表现,使我们感觉到钢铁般的坚实,疾风闪电似的迅捷……充满了旺盛的元气。”
自画像 木板油彩 40.6x31cm 1942-1944年
在诸位师长的建议下,1941年,李骆公东渡日本深造现代绘画,师从野口弥太郎、猪熊弦一郎、里见胜藏研习绘画。直至1944年归国,李骆公已经能够将东西方审美高度凝练创作出有着强烈中华民族艺术风格的李骆公绘画。这样高度凝炼的艺术风格一直延伸至李骆公之后以汉字为载体的诸多艺术中。
哈尔滨街景之一 木板油彩 1944年 44.5×35cm
量体裁衣的巨型篆刻
1957年,李骆公被错划为“右派”,幸得郭沫若与钱瘦铁、王个簃、邓散木、宁斧成诸师鼎力支持,他重振旗鼓,转攻青年时期酷爱的篆刻艺术,这一阶段的作品多承齐白石单刀直入的风格。此后,李骆公应师友之请多刻名章。1961年,他前往上海,在关良家中住了半月,临行之际曾应关良要求,在上海火车站为其现刻名章《关良》和《良公》两方。此时钱瘦铁评价其篆刻“与齐白石乱真”,王个簃提醒他:“源与流必须搞清,才能独创一格”。
展览现场
李骆公曾说:“我刻一方印或者一组印,必须先画许多稿子,把我的感情全放进去,等到我的稿子能够充分表达我的感情了,我才根据画的大小去选石头。这叫做量体裁衣,以脚穿鞋——这就是我的创作方法!” 他还表示:“我的一个图章,就是我的一个精神世界,它能反映我强烈的感情与艺术观…”
通过系统梳理李骆公各时期所刻名章,可清晰呈现其篆刻技法体系与艺术风格之演进轨迹。1961年后,李骆公潜心钻研大篆,以古籀文字为基,熔铸吴昌硕、齐白石、邓散木、宁斧成诸家印风,兼摄东西方艺术精髓,逐步形成独特美学体系。
展览现场
1969 年,李骆公调广西桂林市灵川县文化馆工作。他被桂林独特地理特征与民族风情大为震撼,遂将山水意象融入自身艺术风格中,创作出一系列突破传统形制的巨型篆刻作品。其中《秦堤石刻》以古灵渠河道中经千年流水冲刷的层积岩为材镌刻而成,《念奴娇 · 赤壁怀古》则以恢弘章法整合其多年艺术探索,堪称李骆公此时期具有总结意义的系列篆刻作品。这些镌刻于特殊历史语境下的作品,不仅突破了传统金石学形式藩篱,更开创了现代篆刻艺术与地域文化深度对话的新范式。
展览现场
李骆公的老师刘海粟先生为《李骆公书法篆刻集》所作的序言中写到:"他对篆籀研究造诣深渊写的雄秀郁勃、浑厚古拙,能融会贯通与篆刻中。所以他的篆刻无论在篆法上、结构上、刀法上,都能独创一格,绝不在前人的绳墨中讨生活。这是他惊人可喜之处。"
赖少其、刘海粟、关良等名家也都找李骆公治印。关良曾在信札中提到,别人刻的印押到画面上不协调,没有稚拙味,而李骆公刻的印则能与画面完美融合,充满稚拙之美。李骆公“有求必应”,保质保量。
我有我法 1980年 5x5.5x3cm 寿山石
洪水劫难后的漓畔涅槃
在桂林生活的日子里,李骆公全身心投入到书法和篆刻的研究中,曾经那个备受瞩目的油画家“黑沙骆”逐渐淡出了公众的视野。
李骆公在漓江边写生 1970年代初
1973年,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筹办赴日展览会,向李骆公征集出国作品,广西方面决定选送《蝶恋花》等十件作品。然而,正是这件《蝶恋花》引发了后来的“蝶恋花书法事件”,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龟虽寿 纸本水墨 190x500cm 1978年
1977年,灵川县的一场洪水冲毁了李骆公毕生创作的百余幅油画,他将残作焚毁,在漓江边以五幅风景写生为绘画生涯作结。晚年周围的朋友纷纷劝他重拾画笔,恢复中断多年的油画创作。他以印石作答:“心中时刻在画!”他的油画如果顺利发展下去,不知会达到何种境地。
展览现场
李骆公书法形成了融古今气象的独特风格。通过对《蝶恋花 · 答李淑一》《龟虽寿》《橘颂》等经典文本的全新演绎,不仅延续了千年书脉文心,更开创出具有现代性特质的书法新境。
他从绘画的极度概括到书刻的高度凝练,始终坚守对民族的热爱与艺术的纯粹追求。被洪水卷走的画布与江边的焰火,共同铸就了超越物质的艺术涅槃——画笔虽停,精神却在金石中愈发纯粹。这是对“吾道一以贯之”的当代诠释,也是在守护文化根脉中,实现艺术生命永恒延续的生动写照。
展览现场
结语:
李骆公的艺术之路充满坎坷,是二十世纪中国艺术家在时代激变中寻求文化身份认同的缩影。北京画院的展览以四大板块串联其生涯,不仅展现其“铁笔撼山岳”的创造力,更揭示了艺术家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张力中,以“方寸容天地”的胸怀开辟新境。今日重观其作,仍能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艺术生命力。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