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前言
中国书画自古崇尚“小品见天地”的哲思,方寸间凝万象,笔墨中藏乾坤。本次展览汇聚数十位艺术家的精品力作,或水墨淋漓抒胸臆,或金石铿锵铸风骨,或工笔精微探生机,或抽象恣肆逐自由。作品虽尺幅精巧,却融传统文脉与现代精神于一体:既有对唐宋意韵的追慕,亦见对当代审美的思辨;既承文人雅趣之清逸,又显先锋创作之锐气。一纸丹青,半卷墨象,皆是艺术家对文化根脉的深挚回应。
圆明园的废墟美学与艺术创作的留白之道不谋而合。残垣断柱的斑驳肌理,映照着宣纸上的枯润墨痕;倾颓石阶的岁月留痕,对话着画中的虚实意境。参展艺术家以独特视角,将园林的兴衰意象转化为笔墨语言一一或以混沌笔触捕捉时光碎片,或以空灵构图隐喻文明韧性。展览既是对园林空间的艺术重构,更是一场以丹青唤醒集体记忆的精神仪式。
在此,我们诚邀您漫步于湖光山色与翰墨馨香之间,感受历史余温与当代创意的交融。当春草漫过旧时雕栏,当新墨晕染千年诗心,愿这场展览成为连接古今的桥梁,让艺术的星火在笔锋流转中永续,让每一位观者在此触摸中华美学的生生不息。
圆明园,这座镌刻着文明辉煌与历史沧桑的园林,如今以艺术之名重焕新生。值此中华复兴之际,举办“丹青抒怀·中国当代名家小品邀请展”,邀当代名家以小品为媒,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展览题词/
卢禹舜(中国国家画院院长)
/主办单位/
圆明园海棠书院 北京文衍美术院
/支持单位/
海淀区文旅局 海淀区文促中心
/协办单位/
艺收藏杂志 荣宝斋宁波分店
/展览地点/
圆明园海棠书院
/展览时间/
2025年6月21日--6月25日
任/明
艺术简介
任明,1968年出生于亳州。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安徽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安徽省中国画学会主席团成员、九三学社中央书画院院务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安徽省书画院副院长、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亳州市文联副主席、亳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亳州市书画院名誉院长、亳州市政协书画院副院长、亳州学院客座教授、河南机电职业学院中原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1988年入天津美术学院绘画系学习,得全国著名画家孙其峰、白庚延、吕云所、霍春阳、何家英等诸师亲授。
主要艺术活动:
2010年,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创作研究生班吕云所山水画工作室聘为助教,同年赴韩国参加首届中韩双向当代美术家作品邀请展;
2012年,赴美国参加“徽风2012·中国安徽新徽派美术赴美作品展”;
2013年,赴英国剑桥大学参加安徽新徽派美术赴英国作品展,同年参加首届中国地域美术发展战略论坛暨当代中国画名家学术邀请展;
2014年,应邀赴奥地利维也纳参加“2014艺术中国·中国画走进联合国作品邀请展”;
2015年应邀参加“关爱和平·禁核试条约组织反对核试验、世界和平艺术精品展”;
2016年,赴日本参加中国“新徽派美术作品展”;
2017年,参加“海丝之路·潮起象山全国中国画学术邀请展”;“走进新时代·全国中国画名家邀请展”;《古韵亳州》参加“大淮河”采风创作成果获得银奖。
2019年,参加"绘美长三角”中国书画名家作品邀请展;
"臻美大境”2019当代中国山水画名家学术邀请展;
第九届当代中国山水画展;安徽电视台《我爱诗书画》栏目专题报道;
2021年被安徽省文联评为“最美文艺志愿者”;
2022年创作抗疫主题作品多幅发表报刊杂志;
2023年被安徽省文联评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优秀文艺工作者;
2024年被中国文联书画艺术交流中心、中国艺术创作院授予“中国书画终身成就奖”。
《美术报》、《中国书画报》、《中国贸易报》、《世界知识画报》、《东方收藏》、《今日安徽》等报纸杂志发表专刊;出版有美术教材《写意梅花》,《中国高等艺术院校名师教学范本》由新华书店发行。雅昌艺术网、卓克艺术网、凤凰新闻、搜狐网、百度新闻、今日头条等网专题推介。部分作品被国际友人、宾馆车站、政府会议大厅、博物馆、美术馆等个人和机构收藏 。
参展作品
紫藤花开
风动荷香
幽兰独秀
金玉满园
作品欣赏
浅论任明绘画创作的文化价值与当代意义
——文/喻建十
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与文化自觉意识觉醒的双重语境下,中国水墨艺术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范式转型。任明作为这一转型过程中的代表性画家,其创作实践既保持着与传统文脉的血脉相连,又展现出鲜明的当代意识,在笔墨语言、空间图式和意境营造等多个维度实现了创造性转化。本文将从艺术语言革新、哲学内涵深化、文化价值重构三个层面,深入探讨任明绘画艺术的独特贡献与当代意义。
《高歌》
一、艺术语言的解构与重构
任明对传统笔墨体系的革新,首先体现在对笔法系统的创造性转化上。他提出的"笔墨随心""书画本源"理论,自然万物呈现心中物象,将书法用笔融入绘画线条表现上,发展为具有当代特征的笔墨语言。在作品《巍巍太行》、《绝壁长廊》中,中锋用笔取法北碑的雄强骨力,侧锋皴擦融汇南帖的灵动韵律,形成刚柔相济的独特笔性。这种笔法创新既保持了"骨法用笔"的传统精髓,又赋予线条以现代构成感,使传统笔法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正如艺术家所言:"笔锋行走于纸上的轨迹,既是时间的记录,也是空间的建构。"
《无尘》
在墨法语言的探索上,任明突破了传统"墨分五色"的局限,发展出具有鲜明个人特色的"复合墨法系统"。在《黄河颂》的创作中,他创造性地将宿墨、新墨与微量矿物颜料并置,通过泼墨、积墨、破墨的交替运用,构建出层次丰富的视觉肌理。特别是对水法控制的突破性探索,使水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物质感和空间深度。这种墨法创新不仅拓展了水墨艺术的表现维度,更重新定义了水墨材料的当代可能性。
《傲骨》
二、哲学内涵的当代诠释
任明绘画的独特价值,更体现在对传统美学精神的当代诠释上。在意象系统的构建方面,他发展出"双重编码"的创作方法。以《大漠胡杨》为例,胡杨这一传统意象既承载着"岁寒后凋"的文化寓意,又通过强烈的形式构成和材质实验,传达出对生命韧性的现代思考。
《泉明高秋》
《寒山溪净》
这种意象的双重编码,使作品既能唤起观者的文化记忆,又能引发对当代生存境遇的深刻反思。正如评论家所指出的:"任明笔下的胡杨,既是自然物象,又是文化符号,更是精神图腾。"
《黄土高坡照归人》
在空间表现方面,任明将道家"有无相生"的哲学思想转化为独特的视觉语言。他常用的"动态散点透视"理论,将传统"三远法"发展为包含宏观"游观"、中观"聚焦"和微观"显微"的多维观察体系。在《古韵亳州》、《黄土高坡》、《太行山》系列作品中,这种空间处理方式既延续了传统山水"目既往还"的观照方式,又创造出符合现代视觉经验的新型空间范式。画面中虚实相生的布局,不仅是对物理空间的描绘,更是对心灵空间的建构。
《碧野黄沙惹人怜》
三、文化价值的当代重构
任明的艺术实践对中国画的当代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全球化语境下,他通过创作回答了"中国传统艺术如何实现现代转型"这一时代命题。其解决方案可以概括为"三重回归":在形式语言上回归笔墨本质,在审美理想上回归意境追求,在文化精神上回归东方智慧。
《山水春意》
《曲澗双桥图》
这种回归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带着现代意识的创造性转化。正如他在创作手记中写道:"传统不是我们要回归的终点,而是我们出发的起点。"
《黄山膳果图》
《霜秋夕照》
从更广阔的文化视野来看,任明的艺术探索为构建当代中国画理论体系提供了重要参照。他的实践表明:传统艺术的现代性不仅体现在形式创新,更在于对文化基因的创造性转化。在国际文化交流巡展中,任明的作品成功实现了跨文化对话,证明中国画不仅属于过去,更可以参与全球艺术的当代建构。这种跨文化实践,既避免了东方主义的自我异化,又超越了简单的民族主义表述,展现出真正的文化自信。
《流直下三千尺》
结语:水墨精神的当代延续
任明的绘画艺术代表了中国水墨从传统走向当代的一种成功路径。在文化自觉日益增强的今天,他的实践启示我们:只有深入传统精髓,才能实现真正的创新;只有立足民族特色,才能贡献世界艺坛。这种艺术探索,正是中国画在当代语境下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悬空桥楼》
任明的艺术告诉我们,传统不是静止的遗产,而是流动的智慧;创新不是对传统的否定,而是对传统的创造性延续。在全球化与数字化日益深入的时代,我们需要更多像任明这样的艺术家,以开放的心态和创新的精神,推动中国水墨艺术走向更加广阔的未来。水墨艺术的当代转型,不仅关乎一种艺术形式的发展,更关乎东方美学精神在当代世界的表达与传播。在这个意义上,任明的探索已经超越了个人创作的范畴,而具有了文化发展的普遍意义。
《崖石》
《深涧幽谷》
正如艺术史家所言:"任明的艺术实践,既是对传统的致敬,也是对未来的邀约。"在水墨艺术的当代转型中,他既是一位勇敢的探索者,也是一位智慧的传承者,更是一位面向未来的建构者。这种多重身份的统一,正是其艺术最珍贵的品质所在。
《奇松听泉图》
笔者:(喻建十:天津美术学院教授。教育部高校美术类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美术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