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巩德春近照(资料图片)。
近日,“自然生化――山水画家巩德春画展暨作品研讨会”在山东省美术馆举行。展出的120幅山水画精品,胸藏丘壑、笔吞山川、亦真亦幻,有鬼斧神工之妙。
创作这些作品的画家巩徳春,是山东省高唐县的农家子弟,几十年来,他凭借自己的勤奋、钻研、刻苦在中国山水画界取得一席之地。
出身农家酷爱绘画事业
巩德春生于高唐县固河镇巩庄村一户普通农家。和绘画结缘,巩德春说,他家并不是书香门第,自己喜欢绘画是受会工笔画的外祖父影响。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巩德春即以优异成绩考入聊城师范美术专业。在学校,巩德春刻苦学习,绘画水平和认识有了质的提高,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回到高唐师范学校担任美术教师。期间,国画《黛玉思情》、《黄山半峰间》等入选全省美展,后被调入县文化馆。
“在艺术创作和工作上勇于挑战,是我的天性。”巩德春说。为此,他四进专业美术院校进修提高画艺,先后就读于中央美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班,还师从山水画大师贾又福,创作出一批有震撼力、影响力的美术作品。先后策划筹建了“炎黄书画家学会”,举办了全国“明星杯”中国书画大展活动,主编了近百万字的大型工具书《中国书画家大辞典》等……为繁荣绘画事业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化象成镜画风师古出新
2011年,高唐县为巩德春修建了总建筑面积1100㎡的个人美术馆,是该县继李苦禅艺术馆、孙大石美术馆之后,又一座古典园林式、公益事业型美术馆。
走近美术馆,首先看到的是大门上由山水画大家贾又福题写的馆名横匾,字体苍劲老辣,拙重厚实。“贾又福老师在我的绘画道路上举足轻重。”说起恩师,巩德春满怀感激。2005年,巩德春师从贾又福,而后他似蓦然顿悟,创作的作品风格沉雄厚重、大雅脱俗、水墨淋漓、气势恢宏。巩德春既从宏观上探道,又能从微观上来观察万事万物发展变化之真谛。他从一块小小的石头联想到在无限的时空里,从心灵上与眼前的一山一石展开对话。他能从微观的变化中仰观宇宙之变化,细察万物之巨细,这在他创作的《自然生化》系列作品中表现尤为突出:那些棱角分明,坚硬无比的岩石,似乎在诉说着自己沧桑的历史岁月。
近几年,巩德春的艺术创作正逐渐远离恩师的影响,他的山石皴法及笔法、墨法、章法已完全具有自家面目。他为自己的书斋取名“师贝斋”,取自“贾”的下半部,意为学习恩师贾又福但又不完全照搬,只取其思想精华,“模仿老师风格是每个画派传承的一个过程,但如果只是模仿,那就注定失败。”
回归乡土找寻创作之源
巩德春画展吸引了诸多书画名家和许多爱好者,许多观众在《童年的回忆》、《村外有条河》等具有浓郁乡土风情的画作前驻足。这些作品表达了作者对岁月流逝的无奈和反思,是内心深处怀旧、乡情、寻根之感的真实写照。
中央美院教授、著名美术评论家王镛先生在研讨会上这样评价:“巩德春正在由对宇宙的思考,回归到对乡土的关注。”
对于这种回归,巩德春说,故乡那淳朴的民风、憨厚的乡情,那带有原生态的古老的娱乐方式,那祖辈留下的果园、乡间的小路、湛蓝的天空、夜幕的繁星、十五的月夜、村边的小河和那一望无际的田野,那村里的石磨石碾、村舍的炊烟、农家饲养的家禽家畜,那牧曲、村戏的锣鼓、河湾的蛙鸣、四野的蝈蝈蛐蛐儿声组成的田野交响曲,都深深烙在自己的记忆里。“这18年的农村乡土生活是我的艺术之根,是我宝贵的精神财富,对我后来从事美术创作和怎样做人,以及珍惜生命和光阴,都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巩德春的下一个梦想是: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乡土作品,把展览办进中国美术馆。
作者:蒋培玲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