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情寄交大″画展访谈录——杨健雄

2023-04-14 13:18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4/ee5077383c06abfa88dc12ba371d5a01.jpg

2023年4月6日上午,西安交通大学建校127周年暨迁校67周年首场文化活动——“情寄交大”绘画作品展在田家炳艺术楼隆重举行。此次绘画展由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主办,共展出周利明教授绘画作品28幅,马田宽副教授绘画作品22幅,杨建雄副教授绘画作品27幅。本次绘画展在艺术上达到了磅礴气势与严谨精妙的完美统一。

为了更加全面深入展现画展的风采,“人文交大”公众号将推出三位老师的绘画创作访谈录。今天推出的是杨健雄老师的访谈录。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4/fcd538d3c7143266b42b0df6e032acd5.png

2023年4月10日上午10点,人文学院艺术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画家杨健雄在田家炳艺术楼展厅与艺术系硕士生马韶涵、车文茹、陈佳仪进行了对谈,谈及其画作创作的灵感背景、艺术的考量和现实的思考等。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4/08e310160d56a156f45ad674f8924e94.png

1.高原平湖 50X50cm 杨健雄 2016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4/6597b9a7cf2149d2461f7054294dba79.png

2.湖之境 50X50cm 杨健雄 2016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4/ecb7ebd45c87df0119fcc27231efe1f4.png

3.湖之境二 50X50cm 杨健雄 2016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4/08ea8ca0c2ddc30a33143320ea212237.png

4.发愿之地 50X50cm 杨健雄 2016年

马:老师的作品整体来看平实静谧、风止光慢,但细观之下物象又粗犷崎岖充满张力,您能谈一谈在此方面的创作手法和心得嘛?

杨:我此次展出的作品是我2016年在青海龙羊峡写生时所见到的风景,那里地貌特殊,龙羊湖柔雅静谧,丹霞地貌险峻多姿,这种景色交织在一起呈现了一种别样的面貌,给了我很大的震撼。那片湖水其实是黄河水,但它全然不见黄河的浑浊与荒凉,幽雅不失澎湃,给我一种特别的感觉和体验,我在画面创作中的物象、色彩、体量、意境和构图等各种绘画因素都在围绕这种感受来呈现,以湖水为主要元素,将山峦、天空、云彩和植被等都进行压缩和弱化,来表现这种冲突与融合,意图将这片湖水所散发的神秘感和我对它的感受体现在自己的作品之中。

我希望观者在欣赏我的作品时,仿佛置身于这片青海龙羊峡的景色之中,感受到这种难以忘怀的视觉和心灵冲击。同时,我也希望我的绘画能够传达出一种精神力量和自然美,激发人们对于自然和生命的热爱和感悟。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4/cfde27d64a5057259b74747502a12a04.png

5.湖之光 50X50cm 杨健雄 2016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4/31e5211cd2681116e4e63a632a5150d5.png

6.山水间 50X50cm 杨健雄 2016年

马:我听到老师之前聊到关于一幅画中所描绘的音乐节奏、旋律等,您如何将音乐与绘画联系在一起呢?

杨:音乐可以让我们感受到许多不同的情感和精神,而绘画则是另一种可以表达这些情感和精神的艺术形式。音乐是听觉艺术,绘画是视觉艺术,在绘画中表现音乐性是一项非常有挑战的任务,所以需要通过节奏、旋律等去转换到画面当中,试图体会不同类型的音乐所带来的不同的情感和想法。比如流行音乐可能会让人想到很多鲜艳的颜色和高度的热情;而古典音乐,则常常能体验到一种高雅深沉的气息。在具体表现方面,比如当我听到激情四溢的电子音乐时,可能会选择用强烈的线条和明亮的颜色来表现出音乐所带来的强烈感受;而在柔和的古典音乐中,可能就会用柔和的笔触和淡雅的色调来呈现音乐所带来的神秘感,我将这种感受转移到我的画面之中,试图以视觉形式来探索和感悟音乐的视觉属性和特征。

我的绘画作品《山水间》就融合了音乐因素来表现。比如,我试图将击打乐器呈现的音色节奏体现在前景的处理之中,而中景如丝竹旋律,远山如交响乐宏大叙事,这个时候,承载风景的物象便不再只是客观物象,更是承托自我情感的一种意象载体。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4/cf88525a352a789b55636c4dfbf001df.png

7.不畏风雨 50X50cm 杨健雄 2016年

车:请谈谈老师画作失败的方面。

杨:对于一个有社会责任的画家来说,他所创作的画作不仅仅是为了赚钱或者展示自己的技艺,更是要具有社会意义和价值,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因此,他所面临的失败遭遇也是不可避免的,这就需要他保持一颗平常心,抱着一种追求艺术的精神去对待失败,让自己从失败中汲取经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对他们来说失败如海,他要将自己的作品看做一叶小舟,努力浪击着波涛,扬帆远航,不畏惧任何未知的挑战。同时,他也认为失败作品应该及时毁掉不于示人,世人见不到他们的败笔作品。在成功与失败之间的“作品”,也就是画稿、稿子,虽然未成为作品,但都有其价值,因为这些作品都是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一个阶段,都是在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证明。这些作品也都是一个宝贵的财富,它们展现了画家在尝试中所经历的每一次试错和挫折,都是其不断前进的动力和启示。因此,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的画家,他不仅要在作品上追求艺术的高度,更要将自己的艺术创作与社会责任结合起来,为社会做出贡献,让自己的作品真正具有社会价值。

这幅《不畏风雨》作品,最初写生完成只有山,天景色,平淡无趣,算是个失败画面。放置几年之后再看此画,有了改动此画思想,于是加画牦牛,点上小点,画面焕然一新,充满趣味。牦牛“自带被褥”、天地为屋,无食而天地宽,无畏风雨。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4/37761bd6482bc828f9eaa0137a5f671f.png

8.今生此岸 50X50cm 杨健雄 2016年

车:有人通过各种学习与修行意图达到彼岸,不知老师如何学习修为,目的在哪里?请讲一下《今生此岸》这幅画。

杨:佛教中,此岸指的是现世,有苦难、无常等苦与难;彼岸则指的是涅槃境界,是无苦、无恼、无我等境界。修行者希望通过学习和修行,彻底认识生命,达到超脱尘世之境,实现人类最高境界。教育也是一种修行,老师扮演者传道、启蒙、引导的角色,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应传递人文、道德、人类情怀等方面的东西,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和人性,使学生懂得感恩、尊重、关爱和提升自我。

画名今生此岸,我遇到的每个人都是修行人,自认为此岸即是彼岸。人生也是如此。如果我们只一味地想要达到彼岸的境界,而没有认真对待此岸上的责任与任务,那么我们就很难真正地走向彼岸。做好此岸的事情,就是建立走向彼岸的第一步。此岸是一个过程,是我们经历和拥有的一切。我们不能逃避此岸上的困境和挑战,而应该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和应对。只有经历过此岸的痛苦和挫折,才能更好地领悟生命的真谛,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如果我们只将目光盯在彼岸上,不断渴望那个更加美好的境界,那么我们就可能因为期望太高而陷入焦虑和沮丧之中。而只有通过与此岸的对话,我们才能够更深入地认识自己,更清晰地了解自己的需求和追求,从而在生命的道路上走得更加明确和坚定。因此,做好此岸的事情,意味着认真地对待当下的生命,也意味着敢于面对自己的弱点和不足,寻求改变和成长的机会,这是过程也是目的。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4/d99c647d951bf946b4affc7d883ebb3f.png

9.小山有色 50X50cm 杨健雄 2016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4/ac13efd2a19ef171a42fda04f71d9950.png

10.深山藏寺 50X50cm 杨健雄 2016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4/9332031eeb90bc9387683f1ee0ffc514.png

11.风诵玛尼石 50X50cm 杨健雄 2016年

陈:杨老师,有很多观者对《风诵玛尼石》这幅作品很感兴趣,您可以讲一下《风诵玛尼石》这幅画吗?

杨:藏传佛教风诵玛尼石是一种常见的修行方式。玛尼石是用圆石或石头刻成的经文,经文通常是六字真言“嗡嘛呢叭咪吽”,这被认为是能量最为强大、最有效果的经文。风诵玛尼石的方式是将玛尼石一颗颗念出上述六个字,放在原野,任何时间和地点有风吹在玛尼石上就是诵经实施,借风而诵。

此画右下角放玛尼石,最主要是构图需要,“秤砣虽小压千斤”使画面形象重心起到均衡的作用。画面物体形象选择,应该是此地最明显的文化符号,同时,刻有藏文的石头表明是在藏地写生的一个场景,或许还有其它的作用,就需要观者不同的理解了。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4/135b6139c816ee57436cb0ccfbf38e54.png

12.朝圣之路 50X50cm 杨健雄 2016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4/9504246171ced67c7f86a5f581d13a37.png

13.飞絮 50X50cm 杨健雄 2022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4/9f517683fe3825ca06bcce5b02f4b550.png

14.风和日丽 100X100cm 杨健雄 2022

陈:杨老师,当下人工智能发展迅猛,以后也许要取代一些行业以及学术专业,绘画作为艺术是否会被取代,然后因此而消失?请您谈谈您对未来绘画的看法。

杨:19世纪照相机发明以后,对传统绘画造成很大的冲击,尤其以肖像画生存的画家。同时也促使绘画风格与绘画流派演变与爆发,促成绘画艺术的极大丰富。人类不畏困难,总能找到出路,AI技术的发展确实对很多行业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但是绘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的本质是人类精神的表达,是不可被取代的。虽然AI可以生成一些具有迷人美感的“绘画作品”,但它们缺少了人类对于艺术的感知和理解。AI的局限在于它只能依据程序和算法进行判断和创作,而没有表达情感的力量和人类的生命力。因此,它是无法替代人类艺术家的。另外,绘画艺术的深度和广度也是AI不可企及的。艺术家通过对于人类精神的理解和深入思考,可以表达出无限的内涵和意义。而AI在这方面却存在着很大的限制。绘画作为艺术,不仅仅在于画的美丽和技巧,更在于它所传递的意义、情感和人文精神。因此,我认为绘画艺术不会因为AI技术的发展而被取代或消失,它仍将在人类文化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并不断地得到创新和发展。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4/c59c1ff207ddeacdfbfbb76f31fa7219.png

杨健雄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艺术系副教授

油画方向硕士生导师

中国美术研究院艺委会会员

1972年,生于陕西清涧。

1989年,考人西安美术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

1993年,考入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一工作室。

1997年,获取学士学位后任教于新疆吐哈油田。

2003年,考取西安交通大学刘爱民教授油画研究生。

2004年,编著陕西美术出版社《素描静物》《石膏几何》。

2005年,新疆油画风景写生作品展。

2006年,获取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

2009年,青海油画风景写生作品展。

2010年,《尖扎之午》与《写生者》参加中韩美术邀请展。

2011年,《左公柳》参加中国油画学会。

2011年,作品参加“可见之诗·第二届中国油画写生作品展”(中国美术馆)。

2012年,《破土》个人画展(交大田家炳艺术馆)。

2013年,“大漠油画家巡展”(西安、延安、靖边、榆林)。

2013年,“回望美院”油画四人展(西安今日美术馆)。

2014年,20幅油画作品展览于美国耶鲁大学。

2017年,《中国油画家》第16辑专栏画家,发表13幅油画作品。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