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萧潱在马一鹰,黄奕信抽象艺术作品研讨会上的发言摘要。
马一鹰近期的系列作品统称为《飘逝的记忆》。
这个标题所激发出来的审美意识既可是具象的,也可是抽象的,还可是意象的;其实在审美过程中由于意识和想象力的偏向或移情作用,往往在观想过程中抽象可转化为具象,具象和抽象也可转化为意象;三者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和沟通的屏障,审美过程是意识自由驰骋于天地之间,物质与精神之间,抽象与具象、意象之间的状态过程。
正因为如此,马一鹰的作品作为观想的起点,中间也就孕含着不确切的、随意想而生的丰富性。
飘逝,是一个很诗意的动态过程,这动态既可是物态的运动,也可是精神的灵动;既可表达人类历史长河的流淌,也可表达神秘的时空感;既可是具象地飘逝,也可是抽象、意象地飘逝,真可谓一沙中见大千世界……《飘逝》系列作品的构成元素主要是点和线,颜色则是单纯的黑色和灰色,选择点和线来做扭结、旋转、运动构成。
马一鹰可能是想表达一种对人类文化美好事物的眷恋情结及逝去的无奈情怀,这旋转有时象龙卷风卷抱天地万物呼啸而去,有时又如欢乐的阵风吹奏天籁之音、有时也如微风轻轻吹过,万事万物随风飘逝而去。
线条在马一鹰的作品里不仅仅是一种抽象的视觉形象,更多的是一种情意的载体;线条的绵延如时间带着眷恋和伤感而去;线条由近向远延伸消失、意味着人间美好的一切转入无限的空间之中。
《飘逝》系列作品既是抽象的,更是意象的。
黄奕信可能是中国画家中较彻底的抽象表现艺术家。
其他的较有影响的艺术家如∶赵无极、刘国松、马一鹰等都是用抽象的形式来追求意境表现;这种意境表现往往带有强烈的传统美学中的诗的意象。换句话说,赵无极、刘国松、马一鹰等的作品在追求画面形式语言创新的同时还是表现出对传统美学意境的眷恋,他们的思维表达过程还是意在笔先的。
黄奕信则是彻底割断了与传统的联系,这种割断主要表现在思维方式上;黄的艺术思维的起点是无意识的直觉,因为没有先设主题——意境,所以画面感觉更多的是一种纯视觉的美感呈现;黄奕信作品中的形式语言主要是不规则的线和色面,这些色面和各种断续的粗线凭直觉融合,想追求一种动中趋静的平衡感;由于画中线条的动向没有一个向心,也基本上是一种二维平面伸张;所以背景色面的平静与其中线条的多向性产生冲突,从而产生一种时空变换、生生不息的联想。
黄的作品的形式语言似乎是从波洛克、蒙德里安、康定斯基、德·库宁中融会超越出来的,所以营养充足而大气。
随笔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