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真与幻的笔墨流年

  我对李学明先生的画非常喜爱,为他写一篇文章,是我好长时间以来的一种想法。不过我却迟迟没有动笔,因为总是觉得喜爱之余,仍然缺少一种深层的理解。及至立冬那天,与儿时的玩伴在街头不期而遇,笑谈往事,感慨唏嘘,这时忽然想起,我们回忆中的童年,与学明君画中的某些场景何其相似!在我们的生命里,有多少美好的瞬间湮没在滚滚红尘,尘封在脑海深处,而他把这些记忆里的永恒,描绘成一幅幅画卷,在不经意中,“勾引”出我们心底里那份天真情怀,在回味中感受生命的美好与温暖。

  回忆起童年的事儿,我们往往会眉飞色舞,学明君作为一个画家则可以“墨飞色舞”——用笔与墨来诗意地表达情感。看,他的《明月皎皎照梦乡》,定格在某个秋日的黄昏时分,以精巧的构思、精湛细微的笔法打造了一个童话般的梦境:空气里似乎弥漫着庄稼的香气,单纯清凉中透露出安然与深邃,孩子们“出动”了,开心地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阵阵笑闹声,仿佛穿过纸面,弥漫至悠远的苍穹,如水的月色,似被孩子们赋予了欢快的气息,和畅的微风好像因此而舞动……

  在另外的画面中,孩子们或斗蛐蛐儿,或捉麻雀,或在村头下棋,或在树下观虫……这些画面,让人深深体味到一种祥和的意趣,一种宁静的诗意,而且还有一种动人的力量,在审美享受中获得精神的升华。

  在与朋友们交谈时,学明君总是表示,以童子为绘画主题,实在是“情不自禁”。的确,生于山东莘县农村的学明君有着浓郁的童年情结,“小时候每到盛夏,老家的村子后面荷叶如盖、花开似锦,蜻蜓落在荷尖上,池塘里还有小鱼游来游去,一派田园美景。和小伙伴们摘了荷叶顶在头上遮挡阳光,再摘几枚莲子,躺在树荫下剥了吃,那份天真的快乐真是一辈子都难忘……”他感叹:“所以那句话说得好,每个男人,无论到了什么年纪,内心深处都藏着一个小男孩。”

  真实而美好的记忆,不断在学明君笔下流淌出来,如《故乡的河》、《牧儿野弈》、《柳丝梦长》、《元宵忆》等,他力求用艺术把孩童身上特有的那种至真、至纯、至善、至美的情感永留人间,在一笔一画、精雕细刻中充分抒发、倾吐自己的审美理想,唤醒人们对人世间美好事物的珍爱之心。那优美如小夜曲的画境,是真,是幻?笔墨里的年华,让人流连。

  而在现实生活中,美好又是那样短暂易逝,正如学明君在一幅画中所题,“此景如昨常相忆,画中小儿已成翁。”这种理想与现实永存的矛盾,使他的创作自觉不自觉地染上一层不可名状的怅惘,还有一丝怀念的感伤。再如另一幅画的题款:“半生历沧桑,苦辣尽品尝。儿戏常入梦,乡情最难忘。”对人情、乡情的真切追忆与诉求,欢乐的情绪以及丝丝的怅惘,古拙而典雅的造型、线条,对立因素的统一与和谐,使学明君的绘画避免了表面的甜美,显示出清雅、质朴的艺术特征和美学追求。他笔下的仕女、罗汉、高士,也如童子题材一样,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2010年10月,我在齐鲁晚报《齐鲁鉴赏》专刊开设个人专栏“和”,邀请画家进行“笔墨对话”。栏目开设的第二期,有幸约到学明君和另一位我所尊敬的画家杨象宪先生一起合作。学明君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而杨老在那里执教多年,在我的印象里,俩人都是执着于艺术、不事张扬的那类画家,身上有着从容淡定的艺术范儿。正是那一次现场看学明君作画,我对他的绘画又有了新的形象认识。

  杨老画了—片墨荷,由学明君画人物。他用最传统的笔墨“写”了—艘小船,从画面上的荷塘里穿过来,不多大会儿,又“写”出了几个船中人,其中有三位高士,一边观鱼,一边喜笑颜开地谈天说地,绝无—般文人画中人物的孤傲之姿,让人感到—种活泼热闹的趣味。撑船的童子也充满喜感,最妙的则是童子撑的篙,一笔写出,明快而充满张力,可见在“骨法用笔”方面下足了功夫。记得学明君说过,笔墨虽然是技术层面的东西,但是这种技术积累到一定层次,才能把内心精神更好地表现出来。笔墨还是跟人的修养联系在一起的,看似简单的一笔一划,却是画家要修炼一生的学问。他的笔墨,依稀可以看出曾受到任伯年等古代名家的影响,在传承方面用功很深。

  “形真而圆,神和而全”这句话,应是出自白居易的《画记》,意思是形象逼真而丰满,神气协调而充实,可以理解为一种高品位的文人画作品的特征,学明君的人物作品典雅、清逸,纯真、质朴而又不乏时尚美感,别有一番笔墨情趣、书法意味和诗的境界,用这样的句子来形容,我想应是当之无愧的。

  那天,画作完成后,我们静下来仔细欣赏,只见笔墨似工还放,洋溢着纯净与清新的书卷气,设色简淡,却好似写出了姿态万千的人间风景。这种和谐的境界,不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蕴之所在吗?

  学明君的画,最大的看点当然还不是他的笔墨,而是画中的精神空间和文化张力。为什么?因为他不是单纯的继承传统,而是有新的创造,源于传统、又别于传统。美术评论家刘曦林先生讲过一句话,让我深有同感,他说:“一些成年人的思维总是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不配做画家。”而学明君显然是反过来的,无论做人还是为艺,他总有能力去除浮躁和芜杂,不虚伪,不矫饰,他深知,画的精神空间从来都是欣赏者想象的空间,只需把理想的至美寄托给画中人,给人留下想象的余地。

  认识学明君这十多年来,我感觉他的艺术一直在渐变,愈来愈充实平和。实际上,所有成名的画家都会面临求新求变的问题。学明君表示,自己会在诗书画印结合的传统文人画之路上坚持下去,并会深层次研究,真正把诗书画印有机结合在绘画形式当中,使作品更新颖、更有形式感、更有民族性。期待他有自己的突破。

  “从事艺术最重要的就是真诚,装腔作势出不来好艺术。”诚如学明君所言,那些打动我们的画面,未必是宏大的,但必然是真诚的、浸润心灵的创作。就好比在人生的旅途,我们为之惊奇慨叹的往往是高山大川,可是走遍高山,过尽千帆,童年里那道弯弯的小溪流,却是心灵憩息的永久家园。我们面对学明君的画感到格外真诚、亲切,其原因也是在画中找到了自己,在亦真亦幻的画境中,找到了内心的理想和追逐的彼岸。

作者:霍晓蕙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