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具体的书法与个人的书法

  “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这些关于时代风格的宏大叙事不断出现于晚明以来的书论着作之中。为我们提供朝代书法的宏观风景之时,也遮蔽了我们对微观风景的体察。

  相对于书法的抽象性和集体性而言,我更关注书法的具体性、个人性和物质性。我常常怀疑,“时代精神”能否像空气一样,进入到我们每个人的呼吸之中;而书法家的个人风格,是怎样从每一件具体的作品提炼出来。我更关注这一件作品的具体特征,与那一件之间的相似与差别,以及它所产生的具体情境。这一件作品是怎样呈现出书法家具体时空中的生命状态,以及与当时社会、文化、生活具体而微的、可靠的、结构性关联的。

  我是从具体的“这一件”作品出发,来逐步增进对书法的认识的。

  在对王羲之书法的阅读过程中,我就很想知道,对王羲之书法“龙跃天门、虎卧凤阙”与“不激不厉、风规自远”这些貌似矛盾的描述具体所指。王羲之的书法面目,除了《兰亭序》,还有《初月帖》和《姨母帖》等,而它们之间又是何等的不同。而令人浮想联翩的“晋人笔法”,并不是出现于每一件作品之中,只在某些微妙的局部出现。

  因为对草书的兴趣,我比较仔细地研究过怀素所有的草书作品。令我困惑的是,哪一件能够代表真正的怀素呢?是《自叙帖》、《大草千字文》、《小草千字文》,还是《食鱼帖》?后来我发现,大多数关于怀素的叙述,仅仅是基于某一件作品上的“怀素”,甚至仅仅是基于怀素传奇故事基础上想象的扩充而已。

  面对“这一件”具体的书法作品,我更想了解,这件作品从所呈现的信息来看,是怎样被“生产”出来的?是书法家“妙手偶得之”的结果,还是“拈断数根须”的苦役?书法家是在何种情境下、心态下,选择怎样的笔墨纸砚来完成的?这些问题未必都会有标准答案,但令我受益匪浅。

  正是这些貌似琐碎的细节,构成了书法的深层风景,使书法家的精神世界落到实处,也让阅读者的想象和激动有了依凭。我对鲁迅先生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印象极深,其中关于“魏晋风度”相关的具体物质生活的论述,我认为远胜于若干魏晋哲学史、思想史之类的着作来得深刻妥贴,而且生动鲜活。

  从《梵高自传》和《一只会思想的萝卜》这样关于艺术家或科学家的自传中,可以了解到,作者是怎样具体而微地体察艺术和科学,并循序渐进获得成功的。我常常假设,如果有王羲之的《我是怎样从东床坦腹的少年成为“书圣”的》之类的自传该多好!而且,除了必须是王羲之的口述自传之外,最好还有视频影像,由王羲之本人亲自示范一通《兰亭序》或《初月帖》,演示“绞转”与“摆动”笔法的若干区别,这就免除了书法理论家和书法史家们钩玄抉微之苦。而现在,我们只有通过真伪莫辨的“王羲之自述”的《笔阵图》,以及若干唐代摹本,来遥想前贤。

  因此,我常常提醒自己时刻关注具体的书法作品,以及相关的具体关联,力图通过文本、图像和遗存,探寻它们可能的真实状态,从而建立具有自己个人趣味的“书法库”。探寻它们,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以及自己与前贤之间的关联与距离。

  基于此,我也常常对“具体的自己”和“个人的自己”进行思考。怎样从“具体的自己”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对象?我可能更喜欢怀素,而不是张旭。更喜欢《初月帖》,而不是《兰亭序》。然后,如何通过具体的方式,抹平自己与前贤的距离?怎样创作出、或制作出“这一件”书法作品。

  可以这样说,我希望自己的每一件作品,能呈现每一种特定状况下,“具体的自己”和“个人的自己”,当然,也与我所心仪的前贤息息相通。

作者:邱才桢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