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导语:“学者型”书法家并非是一种特殊的人,而是指这一类书法家拥有对待艺术的别样的方式和精神形态,他们不仅强调感性的敏锐,同时也注重理性的清晰。与常见的从临摹到创作的学习进程不一样的是,对于书法史的细致分析和观照,以及对自己性情气质与书法史之间的各种审视时时贯穿在学习的进程之中。在这些定义的背后,浮现的似乎应该是老学究形象,然而这些特质在70后的书法家邱才桢身上得以鲜明体现。除了敏锐的艺术感受力,邱才桢最吸引人之处就是他来源于艺术史背景的强大思考力,以及基于这两者之上的,常人所不及的高强度集中式训练方式,从而迅速地获得成效。
邱才桢是何许人也?从家乡临川的一名中学语文老师,到中央美术学院书画鉴定专业博士生,最终执教于中国最高学府清华大学,他在不长的时间跨度里,完成了人生和艺术以及学术等方面的多重跨越。但他创造的奇迹还远不如此,2006年至2008年期间,他曾三度应世界三大博物馆之一,大英博物馆馆长尼尔·麦克雷戈先生的邀请,执行该馆“中国书画项目”(Chinese Calligraphyand Painting Project,2006-2008)计划,此计划是对其馆藏中国书画进行一次全面整理和鉴定工作,这也是大英博物馆有史以来第一次对馆藏中国书画进行全面鉴定整理。之后的2011至2012年,他成为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访问学者,期间大量目鉴美国各大博物馆馆藏中国书画精品。这些难得的工作经历给了邱才桢对于中国书画鉴赏更为直观深入的认识。
古往今来的书法家,大多数本身都是具有深厚学养的学者,单纯以书法名世者极少,比如王羲之、苏东坡等,而在当代,写字的人越来越多,学者型书法家越来越少,邱才桢即为国内不多的拥有书画鉴定背景的学者型书法家,他的书画史论和鉴定学专业,是其书法别开生面的重要原因。自中央美院就读到清华美院任教的期间,他逐步建立了一套自己的书法分析和鉴赏体系,把这种思考的方式传授给他的学生们的同时,并也不断对于自我的书法创作体系进行修正和调整。而其实早在2004年时,邱才桢撰写的《书法鉴赏》一书,就已经列入了全国大学素质教育指定教材。
正如他的传奇般的人生经历,邱才桢的书法之路,也带有邱才桢式的传奇色彩。从无师自通式的练习,到如今自家风格的逐步建立,为时不长。在多数人看来,他的这种成功来源于他在自我训练中的方法取舍和自我否定,以及外人所不能企及的高强度训练。
“正如大多数书法青年一样,对于书法、艺术和外部世界的观照,最初基本上是感觉体验式的,而且,这种感觉还很破碎。之后我花了很多年的时间,思考自己的感觉和思考方式:其指向和利弊,并逐渐地加以调整。很快我发现了自己的进步,以及这种进步所带来影响”,这是邱才桢在回忆与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邱振中先生交往之后写下的一段感悟,彼时邱才桢已至而立之年,这段文字是他对自己以往书法之路的总结。
“非专业”出身的书法青年邱才桢在书法上的惊人能量很快凸现出来,1994年,时年22岁的邱才桢“扬言”要参加全国第六届书法篆刻展览,但是在周围的朋友看来,这一想法是非常可笑的,因为这个四年一届最高规格的全国性书法艺术创作展览,竞争可谓惨烈,这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谈何容易。他在准备投稿的三个月内,一次次地为自己预设各种关于书法创作的问题:我适合什么?我需要什么?我将怎么做?事实上,正是这些问题的一一解决,使邱才桢很快地在褚遂良、章草和汉简中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以及自己能够驾驭的感觉。而后就是在不断的调整之中,而最终从万人中脱颖而出,成为时年北京展区入选的21名书法家(包括两名篆刻艺术家)之一。
次年,这个曾经的中学语文老师就成功的加入了中国书法家协会,三年之后,成为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尹吉男教授的第一位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书画史与古代书画鉴定。从尹先生那里,邱才桢学会了如何建立对事物和现象的立体思考网络。同时他也坦言,书画鉴赏和鉴定的角度,让自己具备了与别人不同的视角,比如在对于八大山人的学习中,他不仅“师从”八大字体的结构和空间,更是能细微体察到别人所忽略的八大山人的笔法,以及笔法和空间之间的深刻关联。
“我到中央美院读研的前一年,邱振中先生也调入中央美院书法专业任教”,而早在江西的时候,邱才桢就已经认识了邱先生。“他的书法理论对我的影响非常大,特别是在对书法本体细微之处的理解方式,这是非常重要的”。在邱才桢看来,邱振中可谓传统书法理论现代化转型的第一人,同时他对中国传统书法中几乎所有的技法做了比较清晰的,“元技法”式的梳理,即把所有的技法抽离、归纳成167个动作,这是一种很“本源”的技法模式。基于这种“元技法”模式,邱才桢思考的课题是,如何结合自己的学习方向,寻找合适的“元技法”模型,从而精深自己的临古和创作。
谈及邱振中教授对于自己书法创作上的教诲,邱才桢至今都感触颇深。这位对于青年才俊爱惜有加的邱振中先生,也差点成为邱才桢的博士生导师。当年邱先生应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之邀任客座教授,与范景中先生在联合招收“中国书法与绘画比较研究”方向的博士生,“这个方向的考生要求有书法和绘画史论背景”,邱振中先生告诉邱才桢,“这个专业就是为你而准备的”。这是邱振中先生第一次招收博士生,两人都很兴奋,那个夏天每晚都在中央美院的操场散步,设想以后教学和研究的蓝图。但是到杭州报考的时候才发现没有公费的名额,所以又折回来报考了中央美术学院薛永年先生的博士生考试,邱才桢也是第一个跨导师的博士生,这位天生不惧考试的才子,果真以第一名的成绩成为薛永年先生门下弟子,在跟随薛永年先生的学习期间,薛先生如此评价他:“当今青年书法家中很少有足够的学术研究支持,邱才桢当属是其中的另类,是一位学者型的书法家”。
在中央美术学院学习期间,沉稳的邱才桢选择隐匿于书法界之外,潜心进行学术研究和书法创作研究,甚至于他的导师薛永年先生一开始都不知道他在书法上的造诣。随后,他亦参与了由薛永年、尹吉男牵头的“国家十五艺术科学规划”项目“二十世纪中国书画鉴定学研究”,对二十世纪书画鉴定学的方法得失进行梳理,他在其中做书法鉴定学研究部分。在读博期间,应高等教育出版社之邀,他完成了“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人文素质系列教材”之《书法鉴赏》的撰写,这套教材的其他作者都是各领域的权威,教授和博导,而邱才桢是大腕云集的作者中唯一的在读博士生。
“书法的创作非常有意思,有时候在某种心情和状态下,你可能只愿意书写某种类型的作品。而有时,是要根据作品的内容进行书法风格的取舍,比如写一首茶诗或者禅诗,这种淡泊脱尘的诗境可能适合八大山人的风格;如果是写一首雄奇豪阔的诗文,颜真卿或者王铎的风格或许更为适合。总之是需要做很多的调适,而这种调适,可能就是一种本能的反应,而这种反应,是需要较长时间训练的”,对于当下书法创作中以某种固定书体应对所有诗文的现象,邱才桢表示,这种现象是不足取的。书法是很个人化的艺术活动,一定要选择一种比较合理的方式来建立自己的书法体系,熔铸自己风格的过程,也是不断排他的过程。
在邱才桢的书法创作中,有三种特别明显的类型,一种是非常八大山人风格的作品;一种是接近于王羲之王献之的风格;第三种就是这两者风格之间的融合。如何理解一个书法家具有三种类型的风格呢?邱才桢这样解释,每个人性格和气质中都具有多面性,每段时间内可能会凸显某一种特性。所以,有时候要细致体察最接近自己性格气质的那种类型,并加以强化。看邱才桢的作品,会发现这几种风格都不再在他所师法的书法家风格笼罩之下,而是被邱才桢巧妙吸收,化古为新为他所特有的样式,最终建立起自己独有的书法艺术语言和体系。正如从邱才桢参加第六届全国书法创作篆刻作品展开始,从一张融合诸遂良的楷书、章草以及汉简风格的作品开始,到如今的风格,我们不难发现在他的体系中,是如何一步步的自我发现和完善的。八大山人的书法风格,被公认为极难学好,又极难出新的类型。而邱才桢对于八大山人的学习,被书法界公认为,既有八大山人内核,又具有极强个人风貌的成功案例。
邱才桢早年的作品比较粗放和写意的,“从褚遂良入手,直接上手汉简、章草,很快在两三个月的时间内,就临摹了十多个书法大家的作品”,慢慢的觉得应该更加的精微秀雅,再加上自身感觉对王羲之王献之一路的书风领会较少,于是就加大了这方面的临习。他曾把王羲之的《初月帖》放大若干倍,挂在墙上,朝夕相对。直看到每一处线条的起伏、转折都纤毫毕现,闭目时,脑海中仍清晰如睹,甚至能感受到线条婉转起伏,流动奔涌之状。
就在邱才桢沉迷于“二王”书法的精微世界之时,他参加了在家乡南昌举办的“八大山人诞辰38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讨论会同时举办有来自全球各大博物馆的八大山人真迹展,这次直面真迹的体验让他领会到了前所未有的另一个世界。之后,他又在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看到了该馆馆藏几乎所有的八大山人竖画,“八大山人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个个案,他的笔法是魏晋的,但是整体的空间和结构又是典型的晚明风格”。他在学习八大的时候,并不亦步亦趋求其形似,而更多的事体会其古雅的神采,以及笔法、空间之后的运作机制。在笔法上,因为八大山人的笔法简洁朴素,顿挫感不强,不太适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加入“二王”的更为丰富和表现力的线条。而在结构和空间上,他局部地继承了八大的特点,使自己的作品结构和空间上极具现代感,而笔法上直逼魏晋古典情调。
但显然,善于发现并思考的邱才桢并没有停止,随着展览的增多,他对于小字的书写日渐精熟,以前偏向于“二王”一路的风格容易显得过于秀气单薄,且线条粗细变化不大。邱才桢发现,王羲之书法实际上有好几种路数,在书法史上影响最大的是《兰亭序》一路,线条秀美痩硬,而《初月帖》一路线条饱满浑厚。而宋代之前,大多数书家的线条都以饱满浑厚为主,比如苏轼和黄庭坚,但是赵孟頫之后,线条饱满浑厚的性质减弱,粗细变化相对加大,这与唐代楷书强烈的提按笔法对于其它书体的影响有关,宋元之后日渐明显。也跟毛笔、执笔方式乃至书写方式的变化有关。这也是为什么及宋四家之后鲜有名家的原因所在。而邱才桢的大字书法,以八大山人的大字为基,强调笔法线条的厚实感和灵动变化,在视觉上很有冲击力。这里面很多体验是通过展览不断的修正而得,同时重新发现书法史上的一些细微之处,在邱才桢看来也是自我体系建立的一部分。
王羲之厚实的中锋绞转,以及汉简与章草中古雅恣肆的跳跃,以及八大山人微妙的空间,邱才桢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方式。在邱才桢看来,他不大相信“熔铸百家、裁成一体”这种任由天成的成才方式,而且,风格不同的“百家”是可以熔铸的吗?只有立足与自己想要熔铸的“一体”,再选择可以用来熔铸的,可以兼容互通的数家,就足以使自己的功力精纯。
所谓“书如其人”,邱才桢的书法传达出其鲜明的个人气息。他始终如一的在方法中寻找着自己的人生与艺术之路,相对其书法作品而言,他对待书法的感觉和思考模式更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启示。
作者:邱才桢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