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中国画的评判标准?哦,这是一个大问题,也是一个难以三言两语回答的复杂问题。中国画从原始形态到它自成体系的高度成熟阶段,始终是一个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因素发展流变的过程;至二十世纪更是遭遇了前所未遇的多舛命运,将近一个世纪以来的革新,当下已呈多元趋势。多元是活力的象征,也是边界模糊的景象。在“全球一体化”时代,中国文化如何保持其本民族特性?已是严峻问题。
作为民族文化表征的中国画,发展至21世纪局面已是相当复杂,可大致分为“传统型”、“泛传统型”和“非传统型”三类。这里略谈“传统型”的中国画,其重要特点是强调“写意性”,“计白当黑”,“意象造型”,散点透视讲究“面面观”;讲究格趣的雅正,和意境的“自然”;但最重要的特点还是“以线述形”“以书入画”,其核心是“笔墨”。如“折钗股”、“屋漏痕”、“莼菜条”、“印印泥”,如“平、留、圆、重、变”,如“浑厚华滋”“刚健阿娜”“内敛含蓄”等等都是传统中国画论笔墨的方法和价值判断。
中国画独特的重“内美”和“静气”的诗性表达,正是赖笔墨形式这一根本,以实现其“羚羊挂角,无迹可寻”,“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意境追求。
2015年3月2日于国家博物馆
作者:熊广琴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