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9-15 00:00
“三绝”与“三真”的融合——郑燮的《兰竹图卷》
□李新平
清代康乾盛世年间出现了一支“异军突起”的书画群体———“扬州八怪”。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在艺术上反传统、反正宗、反空虚,画风冲破了当时院派、馆阁派的束缚而独具风貌;多才多艺,在书画和文学方面有较高造诣,在思想、人品、胸襟、性情等方面有深厚的修养;锐意革新,主张“必极工而后能写意,非不工而遂能写意也”(郑燮语)。他们深入细致地观察、体会生活,重视技法又不为传统所限,在艺术上取得了成功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诗、书、画三方面综合来看,“扬州八怪”中的郑燮成就较高。《清史列传·郑燮传》中对他有“善诗,工书画,人以‘郑虔三绝’称之”的评价。学者马宗霍评价郑燮道:“板桥有三绝,曰画、曰诗、曰书。三绝之中又有三真,曰真气、曰真意、曰真趣。”
图一
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的郑燮《兰竹图卷》为纸本墨笔,纵31.7厘米、横461.1厘米,共分为四段。此作集诗、书、画于一幅,凝“气”“意”“趣”于一体,具有典型的文人画特征。
在图一中,画家只截取竹子的中间部分,但两枝主干均呈弯曲变形之怪姿,给人以天地狭窄、难以容身之感。画面左侧,画家以六分半书题写五言诗:“一团劲悍气,一团倔强意。若遇潘桐冈,定然成竹器。”从中可以看出画家已将人生感悟倾注于画中。他借弯曲之竹倾诉生活磨砺和环境不顺给自己带来的怨气,使画面具有震撼之力和思悟之情。他又在两竹间画出一枝笔直斜出的小干,以调节画面节奏、理顺疏密关系、增加画面美感。这枝细竹看似无法而实在法度之内,使作品既别具一格又彰显文人画之内涵。
图二
图二中的兰花布局巧妙、独具匠心。画家在画面左下角用浓重的笔墨绘出多组兰花,与右上角的两组淡墨兰花相呼应,使画面整体开合得当。兰花聚散离合间也呈现出错落之势,焕发出勃勃生机。画家在不大的尺幅中巧妙地营造出咫尺天涯之势。他将兰花花朵绘写得犹如墨蝶飞舞,使人如闻其香,陶醉其中。画面左下角有画家题写的七言诗:“东风昨夜发灵芽,一片青葱一片花。盎植盆栽殊可笑,青山是我外婆家。”他通过描绘生于高山深谷之中的兰花赞颂自然,将自己的艺术灵感与自然景致相融合,表现出一种归隐的心志。
图三
在图三中,画家取山坡一角的景致,绘写出灵芝与兰花,别有一番意趣。在以淡墨扫出的山坡上,灵芝、兰花各得其姿,浓淡有致,呈自然分布状态。题诗位于画幅上端,由右至左排开,使画面三面密实,只留右侧为空灵之地,布局巧妙严谨。“山多兰草却无芝,何处寻来问画师。总要向君心上觅,自家培养自家知”的诗句,写出了芝兰的高雅和画家的创作理念及人生体悟,使观者在陶醉画中美韵的同时,也领悟到了画外之意。
可以说,《兰竹图卷》是郑燮绘画风格的一个缩影。从他一生创作的画作来看,所涉题材并不太多,多为兰、竹、菊、石等,尤以竹、兰为主。郑燮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通过以少胜多、以书入画等表现形式,将画兰、竹的笔墨技法和艺术境界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他曾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做官期间刚正不阿,不肯逢迎、巴结上司,能体察民情,关心百姓疾苦。他曾因灾年开仓赈济民众而得罪上司,遭到罢免,之后便回到扬州以卖画为生。他不仅在诗、书、画方面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作品,在艺术理论方面也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郑燮继承了宋元以来的文人画传统,以写意花鸟为主要形式,以兰、竹、石为主要内容,把诗文题款作为绘画布局的组成部分,以诗配画,画上题诗,诗从画中取意,画又为诗作解,将诗、书、画、气、意、趣熔于一炉,实现了诗格、书风、画品的结合,成为“扬州八怪”中具有独特风貌的代表性人物。
来源:《中国书画报》国画版
来源:中国书画报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