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当今中国画坛在“多元化”大伞的遮盖下,悄然成就了一批自负自得的投机者,各式各样标新立异的图式,忙于标新立异却来不及扎根,浮萍一样飘在水面上,随波逐流。自生自灭也就罢了,还象水藻一样迅速蔓延,成为流行时风,污染生态环境,
以前常常碰到搞现代艺术,不拿传统和经典当回事的弄潮同行,其与传统势不两立的勇气着实震撼人心,近来却又常常遇到自诩浸淫于传统而不能自拔者,开口闭口都是传统,传统就挂在下巴上,世风轮流转,没有主心骨的还真不知该如何是好。
闲的时候爱看看戏曲频道,喜欢那些老颜色,爱听那优雅的鼓板曲调,戏曲的虚拟性、程式化和写意型与画相通,车马拿在手上,抬腿就走,转圈就到,不布实景,唱念做打照样醉人。常说唱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可见老戏有酒的醉人品味。
民间美术就象农家菜,原生态的乡土味道传达出纯正的中国气质,古拙幽默的造型,质朴灿烂的色彩,“不以文章朝天子,全凭刀马定太平”的气度,质朴粗犷、乐观向上的品格,常唤起我久违的感动和莫名的兴奋。
汉唐的鞍马陶俑和壁画透着那个时代的自信与牛气,汉马的古拙凝重,唐马的高贵端庄,“备仪不俗”扑面而来一股摄人魂魄的震撼。特别是汉马呈现出更原始、更纯正、更地道的中国意味与气质。而唐代自信、自由、开放的世风,文化的交融,使唐代艺术更加多元和包容,更成熟、更完美,其鞍马艺术更加“灿烂而求备”。汉唐之后,特别是明清以降,传统艺术渐趋文弱伤感。追忆汉唐,目的不仅在回味,更在于重新审视传统,以期在当代艺术中融入汉唐文化的血脉和基因,汉唐鞍马艺术“诗化”的品格,不仅表征着那个伟大的时代,更启迪着当代艺术自信、自由的开拓精神。
中国人喜欢讲淡泊明志,至味淡泊,灿烂之极,复归平淡云云,弘一大师早年是何等灿烂,故有资格、有底气复归平淡,那平淡是凝结而成的,是淘洗过、沉淀过的,我辈岂是想平淡就能平淡的。
笔墨放达,解衣磅礴,说说容易,提笔临纸如横刀立马,真有本事,有胆量“破罐子破摔”,放马过来,斗胆一搏的并不多。惟其如此,才愈发显得艺高胆大之难能可贵。
画画同习武一样,未曾青灯黄卷,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没有真本事、真功夫,光凭花拳绣腿走江湖,撂场子卖膏药,终难常久。
小时候老家的树上通红的苹果一直挂到深秋,菜园里的西红柿一直长到红透,屋后枣林里悠闲自信的公鸡鸡冠火红。长大后住到城市,商场里、超市里的苹果、番茄、玉米面、白条鸡却像蜡做的,一点没有儿时记忆中的味道。人们总喜欢说过去自己的童年如何贫寒苦难,可我却时常怀念童年那快乐自在的时光。
不会炒股,打牌常输,摆弄电脑也是“菜鸟”水平,不想画画的时候找气味相投的朋友神聊一通,或者找几本看得懂的书翻翻,读到会心处就勾勾写写,七七八八不成体系,也不学术,却总是个人心得。这本册子中的一些画自己也曾经得意过,如今却来不及重新画过,尽管留下遗憾,就算是自己一个阶段的总结吧。
2007年6月1日于百坦居
作者:李志刚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