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绘画作为一门抽象的艺术,它须有品味,但“味”从何来,人们都会想到“意境”。中国画作为绘画艺术一个特有画种,当今从某种程度上讲它更讲求意境的表达和时代的色彩特征。
工笔花鸟画在中国画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富丽华贵,闲雅野逸和日渐黯淡的阶段,虽有众多大家力挽狂澜,但终因多数工笔花鸟画家沉迷于工整的刻画、一味地陈袭古人、守旧落套,在创作过程中忽视了创作者本人的“意”的表达,画面色彩也“古色今用”,不合时宜的色彩表现形式往往使作品界定在古董的范畴。从而使作品缺乏情趣和生命力,以致使工笔花鸟在日益兴盛的意笔画面前最终处于劣势。意笔花鸟水墨淋漓,用笔纵横挥洒,气韵生动、相比之下工笔花鸟的严谨细致就往往显得呆板和工匠气,再加上传统的工笔花鸟画无论在意境表达、设色、布局、技法等方面都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存在,并且具有极其强大的程式化,这必然使工笔花鸟画“意境”的自由表达受到限制和约束,在中国绘画史上,古人通过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从自然界中提炼出一幅幅优美动人、意境无限的生动画面,有亭亭玉立的《出水芙蓉图》,有生动活泼静中富动的《果熟来禽图》等等。这些作品将理想和感情融化在实景之中、含而不露,使画面的形象与作者的“意”紧密相联情景相融,不留痕迹,有“味”的画面诱发观者的无限联想。审美的共鸣可以说是古人尤其是宋人在工笔花鸟画领域中取得了辉煌成就,它代表了宋院体花鸟画当时的一种风格和时尚。也正由于此,后代人在处理类似题材时,几乎都是遵循宋人的表现手法。过去所形成的技巧,表达方式都具有很强的延续性和程式性。但是,当时这种程式性被创造出来时是和当时画家所表达的“意”保持着紧密联系。然而后人通过这种程式来绘画时,形式虽然会具有一定的“意境”的表现力,但这种表现力已同作者发自内心的感受联系甚微,也可能毫无联系。作者的心灵在绘画的同时不受任何锤炼,程式化它使作者的心灵与形式构成之间形成一道看不见的墙、阻止着心灵与形式的联系。因此很多作品表现出相同的模似索然寡味的画面,毫无打动人的地方。因为中国画中的“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意境超脱于自然物象之外,它是通过画中的形象诱发审美主体的遐想、动人之情怀而引人深思,并从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使人“心入于境,神会于物”。但意境在画外并不是虚无飘渺玄之又玄的东西,也更不可能是凭空而来,意的获得需要作者面对大自然面对新世界、大自然有无穷无尽的题材使人倾心动情、对大自然新鲜的感受在美术创作中是至关重要、时代的变迁,画作者的感受也在随客观世界的变化而变化,人们常说“外师造化、师法自然”并不是仅仅为了认识自然对象的外貌、也不是为了画标本一样似一草一木,工笔花鸟绘画中形象同生物科学研究的对象完全不同、前者在研究自然形象物态时既被大自然薰陶又必须领悟出自然美的属性与人的心灵相通的融洽关系、它须具有一种“象外之象”,画外之意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艺术家创造的意境与审美主体之间也存在着一个再创造过程。“意境”的展示效果可能是由参与者与花鸟画家共同提供而完成,所以,在生活体验中、花鸟画家还必须用现代人的眼光去发现当今社会的美。通过敏锐的的观察发现前人未能发现的新特征而构成不落俗套的意象,从而引发新的心灵意识。
花鸟画从它表现的本身来说,只不过是画家借花鸟形象表现画家的一腔情怀,荷花出污泥而不染、岁寒三友等,虽不是直接画人,但它的意境还是表现人,流露出人的本质力量和审美情操。即“托物见志”、“缘物寄情”。画竹的拂云而高寒、画松傲雪而挺拔,这些气质神韵其实只属于审美主体的人并非属于作为审美对象的物的本身。所以流传于世的名作《芙蓉锦鸡图》并非因画作者宋微宗赵佶的黄帝地位,而是由于他成功地表现了雍容华贵的审美情感,在现实生活中雍容华贵并非芙蓉、锦鸡的自然属性、而是作者审美意识的外化结果。因此好的工笔花鸟画作品是离不开艺术的意象虚拟性和暗示性,工而有“意”就成为绘画技巧。也正由于作品意的高低而不是笔墨形式的巧拙而决定了古今无数中国画家的作品审美价值高低,所以高水准的工笔花鸟画它总是具有感人的魅力,让人回味无穷。
中国画有“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的传统,在色彩处理上有讲求笔墨为上,把墨分为“五彩”,长期以来单纯用墨或最多三五种较透明水性颜色去表现大干世界的五光十色的色彩美,在现代信息化社会显然不合时宜。今天中国画随着国力强盛,西方各种文化、艺术观念潮水般的涌入、中西文化的交叉渗透、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地域的审美主体参与中国画这一领域,这就造就了新时代的审美意识在不断嬗变、所以寻求传统表达方式和外来文化的审美观念必须有一个契合点。
古人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今天的世界多姿多彩,中国画如果还是把用墨为上,复古味十足来衡量工笔花鸟画品味的高低雅俗,我们的艺术就会走入误区。我们的祖先在艺术上为我们创造了一段值得骄傲的历史,使中国画以独特的形式独立于艺术之林,但今天我们不能用古人的色彩观念来要求今人,用古人的审美观来界定作品的雅俗。雅人用色彩作画未见得俗气,而俗人用墨作画也不能雅。一幅艺术品的雅俗造成的根本原因在于艺术家本人的品格、修养、审美趣味等。当然现代绘画自不必再现自然色彩为夸耀,更何况中国画有“意象”的传统,但现代绘画应大力加强其色彩的冲击力度,把最激动人心,最富于艺术表现力的视觉语言—─色彩运用到极至,才能创造反映现实生活中国当代多种文化共生的花鸟画作品,才能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取向。
在新时代我们应珍视前人达“意”的宝贵经验,画面色彩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特性,而不把现代人的感受塞进古人的传统形式中去,摒弃因袭的形式语言,去芜存菁,创造性地用新的富有个性和时代气息的艺术语言去表达现代人的审美,超越地域方位,用具有现代艺术魅力的工笔花鸟画去征服世界,让更具艺术特色的工笔花鸟画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和接受。
作者:涂国喜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