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薛永年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市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鉴定委员会主任,中国文史馆馆员。
美术的繁荣发展,特别需要年轻的人才,陈如冬先生生于1970年,今年三十九周岁,他的作品清新、雅致,功力非常深厚。我们一般把陈如冬看成一个走兽、畜兽的画家,在这方面最突出。他对传统的钻研是多方面的,所以在畜兽方面探索也多种面目,这非常难得。他也画青绿,他的青绿山水好像经过过滤、隔着点儿云气,不那么刺眼,但能够让人清新畅快,吴门悠久的传统对他的画是起了重要的作用。
王宏建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图书馆馆长,博士生导师。
陈如冬对生活观察细致入微。他对传统有着很深的了解,比如他的金碧山水和动物的背景都下了很大功夫,这就像我们中国画教学差不多,也强调生活、传统。
李洋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看了陈如冬的作品后,感觉很清新,格调很高雅,画面的效果方法很多样。有工笔、有写意、有兼工带写,很丰富。这种工写对比的画面给人非常秀美的感觉,看得出陈如冬对中国画的传统又非常广泛深入的研究。这对中国画的教学和创作,都会起到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
金维诺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如冬在山水、走兽、花鸟各个方面都有所涉及,作品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而且都能够恰如其分的表现。这只有和动物经常接触后,有所了解,才能达到这样的程度,所以我觉得这点非常不容易。
毕建勋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授,创作室主任,硕士生导师,中国画协会秘书长。
陈如冬先生的作品,首先是格调较高,动物、青绿山水画得不好会给人非常俗的感觉,但他竟然能表现出很淡雅、清新的气息。其次,他的作品中的古意是非常清晰的,无论从造型上,还是用笔上。这种古意不是一天两天能学得来,得长期浸染在那种传统文化中才能产生这种气息,这种古意是装不出来的。第三,他比较有创造性的一点是动物的拟人化倾向,就连他的树和走兽感觉都是有灵性的,你可以和它对话,你可以和他交流,它有性格,有戏剧化情结,可以讲个故事。
邵彦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博士。
在他的画里面,看到了很多传统名家的影子,青绿山水的难度非常大,能画成这样,实属不易。而且他还没经过所谓的科班训练,可见他付出的努力极为巨大,也是令我们这些同龄人感到钦佩的。在传统的花鸟画中,工笔画家与写意画家之间好象是有一条很深的壕沟,但这条壕沟在陈如冬先生的画中是完全消失了,这也是非常令人赞叹的。
于光华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授,花鸟教研室主任,硕士生导师。
我一看画,感觉很高古,气象很大,看完后我个人感觉画家至少五十岁以上,但我拿到画册一看,才1970年出生,非常年轻的一个画家,能够在传统中浸染得比较深,在里面游历了这么多年,而且从笔法、墨法包括画面的控制把握上能达到这么高超的技艺,我确实很敬佩。
杜娟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中国美术史教研室主任。
看了陈如冬的作品,给人很安静的感觉。画家的心态非常好,看那些动物,不是把它当动物来画,是把它理解为一种人的情感。他的动物没骨那种味道非常好,把那工笔、动物与水墨结合了起来。
郭浩满 国际收藏家交流协会会长,云峰画苑创办人。
这种景物相融、动物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大自然怀抱中的情景营造,正成了陈如冬鲜明的个人艺术特色和风格,他的作品亦成为当今中国画坛,传统与创新之路中取得重大突破的又一成功范例。因此,陈如冬近年来的作品受到各地观众和艺术界高度的评价,并受到收藏界的关注。
许宏泉 画家,作家。
陈如冬的画面里是很轻松的,表达一种安静的气息。我觉得这一点与他平时的生活习惯与他的文化修养,他的性情,包括他那种曲折的人生经历、挫折,都有一定关系。
杨明义 苏州国画院画师,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陈如冬的画,我很早就注意了,他很年轻而且一直很用功,从传统和现代绘画中吸收了许多东西,形成现在的面貌。一个画家能很好的成长,与他的人生境界有关,人生境界决定画的境界。陈如冬的画中能看出这一点,他学了不少传统,尤其明清画的影子很多,从王原祁、王翚到近代的吴湖帆,他吸收了很多。陈如冬画的老虎,我就觉得很可爱,很精到,很安静的,不是那种张牙舞爪的,他在追求一种独特的境界。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