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画室笔记

  “不教判断力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

  “倘若一个人失去了以陌生的眼光看待自我的能力,那么他就失去独创的能力,紧紧跟着你的熟悉的影子就会来吞没你,直至你永远失去作出真正选择的能力”。

  尚扬认为,每个学生的判断力实际上是他日后艺术赖以生成的最基本的一种能力。没有这种判断力,没有正确的判断力,是成千上万艺术学徒沉落下去的最为重要的原因。他看到,在被资讯覆盖的当下社会,学生缺少的不是自由选择的机会,也不是自由选择的权利,而是判断力。

  “源出人类心灵的艺术,其本身就不可能是封闭与面面俱到的。面对丰富而多义的客观世界,紧随判断之后,艺术家的工作就是取舍提炼,作出选择。从一张画的格调趣味,到语言方式的选择开始,最终用有限的艺术语言传达出对象意味的无限丰富性,创作出‘言有尽意无穷’的作品,毕竟,最终留在画布上的是个人选择的结果……”

  没有选择就没有审美。

  选择是贯穿艺术始终的,而且,每一个选择都是对学生综合审美判断力的检验。会即时在画面上得到显现。他从不强行以己之视角代替学生的观察。选择能力的教学是暗中进行的,是通过对学生画面中好的趋势作出肯定性提示,使学生掌握判断与选择的标准与依据,从而获得对画面内在的一贯性的把握能力。

  艺术的基础是个性化的独特样式,历史文本提供方向,也提供可能。正是这个可能诱使一代代艺术工作者,以独立批判的精神视角,在形形色色的形式观念中寻找被遮蔽的盲点。艺术工作的全部过程就是在艺术规范中寻找自己的生机。生机的起点也全在历史文本提供与暗示的方向与可能中。视觉工作的基本问题就是挑战视觉极限。世上没有一个指纹相同,因此这个极限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学习大师是快乐的,但也是危险的——被吞没的危险。对你们来说,重要的是拒斥,保持自己的品格,不要涉入审美误区。

  只有把握历史才知道审美。

  比如说,西方文化在自身发展中形成自己的阶段,以传统的传承延续为基础。如绘画、文学、音乐、建筑、雕塑……这些伟大的成就已成为西方文化财富的象征,已浸漫于西方文化血脉中了。这是西方文化的根源。我们能在斯特拉文斯基的伟大的作品中,听出哪些是属于巴哈的,哪些是根源于俄罗斯的滋养……在文化延续的过程中,西方文化却在积极寻找指向未来的通道.这就形成第二种指向未来的情结。这是革命性的因素,也恰恰是西方文化精神力最重要的因素。但是,他经常是颠覆性的,所以文化突破的态势非常明显。比如,19世纪从古典主义到印象到后期印象主义的变革。其他文化就不可能在一个时间段形成这种态势,20世纪这种爆发力就更强。20世纪是西方源头自身逻辑不断突破的过程,源自西方理性精神……

  但是两种情节是互相伴生纠缠的。就我观察,在最先进、最前卫的艺术里也包含古典基因。

  在艺术精神上,尚扬是一个反叛者,但在言辞和行为都是很躁动的年代,他却公开提出“古典气质”。他说:“古典气质就是人类的基本精神的传承。今天的人类之所以成为今天的人类,今天的文明之所以成为今天的文明,凝练了千百年来最重要的东西在里面,人类所需恪守的原则和精神品质,人类世代追求的或向往的最重要的东西,始终在人类历史中延续。人们把这些转移到美的历史上,通过艺术的表达表现,通过器物材料空间……使我们今天仍在这些东西上触摸到千百年来人类最美好的品质。”因此他说:“我一向重视艺术的精神品格,我的心始终向着真实地切入时间的艺术,但决不依附时尚和潮流。我感到这个世界需要锐进和本真的一致性。因此主张古典气质与现代精神的契合。或许有人不能赞同,认为这是不能相容的两种东西,不能兼得。但我认为中外好的艺术家都活在这种契合的状态里。”

  看画要与时代联系起来,要对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东西深入体会…..

  材质的表达就是你的思想与观念的表达……要去了解艺术史上做材料的先行者走得有多远,探索得有多深,在何处做得还不够,尤其要留心类如具象转向抽象这种画派思潮更迭过渡中发生了什么问题,要探究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提醒你这些为的是希望你确定继承与学习的方向,将你的工作学术化引向深入,不是蜻蜓点水而浮在表面。学习过程中要自觉对照历史反观自己。你的声音没有自己的特点,是强还是弱,都取决于自己的选择……我想一张画中,落入方家眼中的败笔才是决定性的。因为正是这些地方在考验画者的智慧、大开大合与细心收拾的功夫、控制全过程的能力和心态……

  他要求学生留心体悟绘画所使用的工具材料的性能及拓展的可能性,真正体味到工具的妙用,真正熟悉材料的性能。他已在这些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他非常投入地为学生改画,用手揉搓,用抹布擦画,多种画材的混合使用……他的示范有效地说明了他的观点。他说:“画画,不是泥上去,要用大刀,你们的刀太小,特别像瓦工的泥刀,还要有不同型号形状的笔,足够的颜色量。用笔有多种方式,是巧拙互用,既非钝滞,也非浮华。你们用笔用刀太实在,像学生习作。应该放松。别担心大家讲哪有漏洞,哪有缺点,该保留的要保留,但是不要搞成面面俱到的样子。学习时画得方法多一点好。根据模特的感受尽可能贴近一些。有些地方可以借用经典。但关键是学习原则和精神。学大师是学把握对象与提炼的能力和精神,并不是用与人家一样的方法去画。有些初始的生动的感觉要保留下来。画不下去时,做做有意思的尝试也好,不要死画死磨。要轻轻松松的写写画画。不要老画不到地方,要有厚薄肌理差别。不要老是往前画,把所有的地方都填满了。用大笔提些线会变得松弛些。应该留下笔触。有的地方不画,要比死画好,而有的地方要抓紧,画够,千万不要拉平。画面的节奏、形体处理、对空间的感受,都不是平均的,要打破平均,改变过去的习惯,不改就不能前进。”

  放松是一种状态,它要求作者放下一切已成思想包袱,以及对已成技巧的迷恋,而处于一种平实虚静的状态,在与对象平等的互感互动中进行绘画。

  我一些作品常常是在废品中发现出新的效果,还有在自己不愿意的时候、没有灵气的时候,我发现那种笨拙感和那种不到位倒常常是我平日里所追求不到的。在废品中我会生发出一些新的材料效果,比如关于画面的覆盖,以及一些皲裂的效果等等,都跟废品有关。所以我现在画画尽量不刻意去追求什么东西,这在中西画论里都有,要天然偶成呀等等。常常是跟着画面效果走,它往往提示给你向好的方面转化的可能。

  这体现了“随机”的特点。他对画面出现的偶然性因素是很重视的。“随机,即把握作画的过程中出现的偶然性因素,并将之生发培养成画面的某种意味。因作画者个人修养经验趣味必然会左右作画的过程,而达到自然和成功有效地把握偶然性必不可少。同时作画者骨子里的那些东西也将袒露无遗”。

  他常提醒画布上太流畅太即兴的同学“画困难一些”。因为绘画的过程不是单纯追求表面的效果,留心画面本身提示的走向,要有寻找思考的痕迹。他说:“技法和艺术的关系与人们的修养一样,时时在培养和修行。平时画的时候,要呈大家风范,是信手拈来的,而不是做出来的。像灵巧纤弱等人工的帅气,都是造物所忌之巧。灵巧往往惹眼,但不及朴素木纳有厚度。流畅也易吸引注意。但是流畅易流于轻飘。”他重视的品质是貌似的拙朴中蕴含浑浑沌沌绵绵若存的生机。这股生机,在他看来,还要“利用画者的技术与控制因素,借助最好的呈现手段,使画的内在品质从画里透散出来。最后,画面的学术品格是不容忽视的。这能显示画者是否具有驾驭画面的能力。呈现个人综合的技术和审美判断能力。不一定要具有博物馆感。所谓博物馆感是针对强调个人特别的专业素养而言。但过分强调专业素养有易引导到面面俱到的学院的方式,理想状态是体现学院素养又去除僵化板滞油滑的学院弊端”。

  尚扬极为重视学生的心性品格的培养。课堂中他作过一个链条的比喻,他说:“一根承重的链条环环相扣,其中最弱的一环决定整根钢练的强度指标。人的整体质量,也像一根环环相扣的链条。你发展的可能性有多少,能有多久的发展,都是由人性品格中最弱的一环决定的。所以,不紧要知道自己最弱的一环在哪里,还要予以修炼加强......”他常说:“画画的过程是一个自身修养的过程。”这也是他从艺经历的切身体会,艺术于他而言是一种真实的体悟生存的方式与手段,由于重视自身的心性修养,因此就格外重视艺术的精神品格,而在修悟艺品的同时,又加持了人品的境界。

  尚扬说:“我一直在关注语言的突破,这种突破能带来心理感受与视觉表达上的革命。我的问题最终都得落实到视觉上。”并且说:“我不得不讲究表达,讲究视觉样式的选择和组合,我考虑的问题可能很多,但如果这些问题最终与视觉表达无关,那么我一定会放弃它。”他要求学生重视对艺术自身形式的个性发掘与提炼,通过艺术语言的载体来传达个人的哲学美学思考以及生活体验、感情活动。借对学生在审美之维的锤炼,将他们的艺术学习与创作推向深入。他说:“画的方式有千万种,为什么偏要选这种语言呢?要深入探究这个问题,自己要对所采取的方式语言有一个量度的控制:不能欠,不能过;欠则有话说不出,过则娇柔造作。对要传达的内容,自己思想上要有潜台词引导自己的思路,毫不牵强,简洁清楚,在心理上的传达也应是畅通的,还要顺理成章的转译成有效的绘画语言。”

  他提出两个创作的“大忌”一是创作时“最怕想的极端化,一点艺术味道都没有,是大会上的讲解,却以为达到了很高深的艺术境界,其实有违艺术规律,所以创作上想极端了反而是简单浮浅。我认为艺术的道理往往是把生活里普遍的东西稍加个别化,往往真实,比较朴素,也好进入,跟艺术离的很近。......事实也证明,越是轻松进入,就越能抓住问题......要想办法怎么从自己的思维习惯里头找一个突破点,不要跳得太开,使自己与构想发生断裂,思维跟不上,手段也跟不上”。二是坚决反对图解现实与政治。针对遗留在许多人思想中的“内容决定形式”,“观念先行”等旧观念,他说;“艺术不是政治声明,我反对脱离画面谈生活。画面的构成是创作的第一步......过去排斥形式,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被政治化,是内容决定形式......个人创作若老陷入这个误区里,老在创作中先想到题目,这就错了。我们要辩证的看待过去搞主题性创作的方法,先搞个题目,根据题目想一些方法......是很概念的东西。......创作不应这样。现在我们颠倒过来,先从本子上画各种草图,第一步先寻形式。草图可以没有任何意义,可以是随便画的东西,也可以就因为一闪念,想到了就画下它。画了以后,哪个更有意思,我们共同交流分析。不要怕我麻烦,有了想法,我们可以随时讨论。但要声明,这并不是排斥内容。首先有了视觉图像,而后寻找内容的有机安排。这样才能使形式内容很好相融,若一谈到创作,就先想到内容、主题,内容规定后还能谈到形式吗?先入为主,视觉反而是勉强的。”

  “创作的过程是改变更新我们的艺术观念的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我希望你们能通过这个环节来更好地塑造人生观念。不管别人多么先进现代,我们要坚持老实的态度。”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