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讀顏真卿《祭侄文稿》
付家誠
顏真卿《祭侄文稿》是顏真卿侄季明與其父杲卿于至德元年(756)間殉安史之亂後,顏真卿于乾元元年(785)祭侄靈前,在極度悲憤中寫下此稿。此稿意不書,而在情,其書無法動天機,如熔金出冶,隨地流走,一瀉千里,遒勁之力,粗拙天然。如蘇東坡所說“書法無意乃佳”,被人稱為“天下第二行書”,然可與王羲之《蘭亭序》媲美。
一、《祭侄文稿》(全卷)
影印原作(圖1):
原文:維乾元元年,歲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叔銀青光祿(大)夫、使持節蒲州諸軍事、蒲州刺史、上輕車都尉、丹陽縣開國侯真卿,以清酌庶修,祭于亡侄贈贊善大夫季明之靈曰: 惟爾挺生,夙標幼德,宗廟瑚璉,階庭蘭玉,每慰人心,方期戩榖。何圖逆賊間釁,稱兵犯順。爾父竭誠,常山作郡,餘時受命,亦在平原。仁兄愛我,俾爾傳言。爾既歸止,爰開土門。土門既開,凶威大蹙。賊臣不救,孤城圍逼。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天不悔禍,誰為荼毒?念爾遘殘,百身何贖?
嗚呼,哀哉!
吾承天澤,移牧河關。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攜爾首櫬,及茲同還。撫念催切,震悼心顏。方俟遠日,蔔爾幽宅。魂而有知,無嗟久客。
嗚呼,哀哉!
尚饗。
《祭侄文稿》,全名《祭侄贈贊善大夫季明文》。原作紙本,縱28.8釐米。橫75.5釐米,共234字(另有塗抹字30餘個)。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唐玄宗天寶十二載(西元753年),顏真卿為楊國忠排擠, 出為平原 (今山東德州)太守。天寶十四載(西元755年),安祿山、史思明在範陽(今北京南)起兵,著名的安史之亂開始。一時河北諸郡迅速瓦解,惟顏真卿的平原郡高舉義旗,起兵討叛,被推為義軍首領。時顏真卿的從兄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顏杲卿派其第三子顏季明與真卿聯繫,聯合反叛。顏杲卿與長史袁履謙設計殺死安祿山黨羽、鎮守土門(今河北井涇)要塞的李欽湊,奪回土門。一時形勢好轉。顏杲卿派長子顏泉明押送俘虜到長安報捷群請求救兵。不料路經太原時為太原節度使王承業截留。王想冒功,擁兵不救。安祿山聞河北有變,派史思明回兵常山。顏杲卿孤軍奮戰,苦戰三日,糧盡矢絕,城破被俘。顏季明等被殺頭,顏氏家族死者三十余人。顏杲卿被押解至洛陽,英勇不屈,先被斷一足,淩遲處死。直到乾元元年(西元758年)五月,顏杲卿才被朝廷追贈太子太保,溢“忠節”。顏真卿時任蒲州太守,聽到這個消息以後,即派杲卿長於顏泉明到常山、洛陽尋找季明、杲卿遺骸。只得到季明頭部和杲卿部分屍骨,為了暫時安葬這些屍骨,顏真卿寫下了這篇祭侄文草稿。因為此稿是在極度悲憤的情緒下書寫,顧不得筆墨的工拙,故字隨書家情緒起伏,純是精神和平時工力的自然流露。這在整個書法史上都是不多見的。可以說,《祭侄文稿》是極具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墨蹟原作之一,至為寶貴。
二、《祭侄文稿》譯文
影印原作(圖2):
原文:(第 1 —— 12 行)維乾元元年,歲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叔、銀青光祿(大)夫使持節蒲外諸軍事蒲州刺史、上輕車都尉、丹陽縣開國侯真卿,以清酌庶羞家于亡任贈贊善大夫季明之靈: 惟爾挺生,夙標幼德。宗廟瑚璉,階庭蘭玉,每慰人心。方期戩穀,河圖逆賊閑釁,稱兵犯順。爾父竭誠,常山作郡。余時受命,亦在平原。仁兄愛我,俾爾傳言,爾既(歸止)……
譯文:時在唐肅宗乾元元年(西元758年),農曆是戊戌年。農曆九月為庚午,三日壬申。(顏季明的)第十三叔、佩帶銀印章和青綬帶的光祿大夫,加使持節、蒲州諸軍事之蒲州刺史,授勳上輕率都尉和晉爵為丹陽縣開國候的顏真卿,現在以清薄的酒類和家常的食物來祭掃贊善大夫顏季明侄兒的亡靈。詞曰:惟有你(季明)生下來就很出眾,平素已表現出少年人少有的德行。你好像我宗廟中的重器,又好像生長於我們庭院中的香草和仙樹,常使我們感到十分欣慰。正期望(季明)能夠得到幸福和作個好官,誰想到逆賊(安祿山)乘機挑釁、起兵造反。你的父親(顏杲卿)竭誠盡力,在常山擔任太守。我(顏真卿)那時接受朝廷任命,也在平原都擔任太守之職。仁兄(杲卿)出於對我的愛護,讓你給我傳話(即擔任聯絡)。你既已(回到常山)……
影印原作(圖3):
原文:(第 12 —— 16 行)(爾既)歸止,爰開土門,土門既開,凶威大蹩。賊臣不救,孤城圍逼。父陷子死,巢(傾卵複)……
譯文:(你既已)回到常山,於是土門被奪回。土門打開以後,凶逆(安祿山)的威風大受挫折。賊臣(王承業)擁兵不救,致使(常山)孤城被圍攻陷氏父親(顏杲卿)和兒子(顏季明以及家族人等)先後被殺。好像一個鳥巢被從樹上打落.(鳥卵自然也都會摔碎,那裡還會有完卵存在!)……
影印原作(圖4):
原文:(第 16 —— 18 行)(巢)傾卵複。天下悔禍,誰為荼毒!念爾遘殘,百身何贖?嗚呼哀哉。吾承(天澤)……
譯文:好像一個鳥巢被從樹上打落.(鳥卵自然也都會摔碎,那裡還會有完卵存在!)天啊!面對這樣的慘禍,難道你不感到悔恨!是誰製造了這場災難?念及你(季明)遭遇這樣的殘害(被殺後只留頭部,身體遺失).就是一百個軀體哪能贖回你的真身?嗚呼哀哉!我承受是(上天的恩澤)……
影印原作(圖5):
原文:(第 19 行至卷尾)(我承)天澤,移牧河關。泉明比者,再陷(至)常山,攜爾首櫬,及茲同還。撫念摧切,震悼心顏!嗚呼哀哉!尚饗。
譯文:(我承受)是上天的恩澤,派往河關(蒲州)為牧。親人泉明,再至常山,帶開盛裝你首級的棺木,一同回來。撫恤、思念之情摧絕切迫,巨大的悲痛使心靈震顫,容顏變色。請等待一個遙遠的日子,選擇一塊好的墓地。你的靈魂如果有知的話,請不要埋怨在這裡長久作客。嗚呼哀哉!請享用這些祭品吧!
三、認識《祭侄季明稿》
東晉穆帝永和九年(西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蘭亭“修禊”,會上各人做詩,王羲之為他們的詩寫的序文手稿。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好景不長,生死無常的感慨。法帖相傳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結構、筆法都很完美,是他五十歲時的得意之作。後人評道“右軍字體,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於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因此,歷代書家都推《蘭亭》為“天下第一行書”。
而《祭侄季明稿》是顏真卿追祭從侄顏季明的平稿;杲卿和季明父子遇難之後,真卿曾派人尋得季明的頭骨;他對兄侄為國家壯烈犧釗三和顏氏家族的“巢傾卵覆”,忠義滿腔,悲憤異常,用筆之間情如潮湧,根本無法顧及行文走筆的工拙,一氣呵成,其英風烈氣,傾見於筆端;文中大量的枯筆,更顯得蒼勁流暢;若滔滔江河一瀉千里——悲憤激昂的心情流露於字裡行間,觀其字如睹其人——作者無意于佳,卻寫得神采飛揚,姿態橫生,筆勢雄奇,超凡人聖。
從蘭庭序到《祭侄季明稿》相距400餘年,以漢字書法的發展上看,魏晉時期完成書體演變的承上啟下的重要歷史階段。是篆隸真行草諸體鹹備俱臻完善的時代,漢隸定型化是迄今為止的方塊漢字的基本形態。隸書產生、發展、成熟的過程就孕育著真書(楷書),而行草書幾乎是在隸書產生的同時就已經萌芽了,真、行、草的定型是在魏晉時的二百年間。它們的定型,美化無疑是漢字書法史上的一巨大變革。
因此,這一時期是書法史上了不起的時代,造就了兩個承前啟後,巍然綽立的大書法大家------鐘繇和王羲之。他們揭開了中國書法發展史的新的一頁,樹立了真、行、草書法美的典範,此後歷朝歷代,乃至東鄰日本,學書者莫不宗法“鐘、王”。其間經歷了文化思想上老荘哲學回歸,玄學思變,至唐代文化,彰顯了書法藝術的博大精深、輝煌燦爛,達到了中國文化發展的最高峰。可謂“書至初唐而極盛”,唐代墨蹟流傳至今者也比前代為多,大量碑版留下了寶貴的書法財富。整個唐代書法,對前代既有繼承又有發展。初唐書家有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薛稷、陸柬之等,繼之此後有創造性的還有李邕、張旭、顏真卿、柳公權、釋懷素、鐘紹京、孫過庭。唐太宗李世民和詩人李白也是值得一提的大書家。楷書、行書、草書發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個新的境地,其大唐風度時代特點十分突出。對後代的影響遠遠超過了以前任何一個時代。
我們來認識顏真卿的《祭侄文稿》,稱“天下第二行書”是沒有任何異議。但為什麼只能稱“天下第二行書”,而不能稱第一呢?因為從王羲之到顏真郷,是一個繼承和發展的關系,時序上也是一前一後,但是在書法審美上是一個重要的發展。從這個邏輯推理上,那麼第二不是相比第一會差,或者說是不及第一而稱之為第二,那麼我們在理解上就存在一個如體育的竟技比賽的誤讀,因為藝術是不能這樣來比,恰恰相反,是第二要比第一有所發現、有所創造和發展,這樣才能正確的認識《祭侄季明稿》,也是藝術的發展規律。
作為《祭侄季明稿》的藝術性,它真切的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把人的情感,通過書寫的筆墨表達,是藝術審美認識上的美學價值,:當時的學術思想以回歸自然,對老荘學說的進一步發現和發展“玄學”有關。如王弼《周易略例●明象》說“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盡意莫若象,盡象莫若言。言出於象,故可尋言以觀象山;象生於意,故可尋象以觀意。意以象盡,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象生於意而存象焉,則所存乃非真象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象生於意而存象焉,則所存乃非真象也;言生於象而存言焉,則所存乃非真言也。然則,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盡意,而象可忘也;重畫經盡情,而畫可忘也。”這對當今繪畫上的“抽象”也作了很好解釋。
這與當代審美價值是同一的。在中國古典美的認識中,就已經把“言、象、意”的表達,提高到了“意”。“意”的表達才是真正的藝術價值。並且是從語言學上來認識藝術,與西方的當代藝術認識不謀而合,不得不驚嘆在人類藝術的發展中,中國人早在1600年就具有了西方現代審美價值觀,早於西方1500年。何況西方沒有文字,在符號學研究中發現的符號,其實就是中國人的講的“象” “故立象以盡意,而象可忘也”,就是中國書法與水墨的發展至今不衰的理論基礎,與西方藝術觀念相比,可以講已經是當代藝術了。
2011/10/2於廣州
作者:fung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